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1、比喻: 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作用:即打比方,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甲像乙,喻词为“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本体、喻词、喻体皆出现。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②暗喻:甲是乙,喻词为“是、成为、形成、出现”等。本体、喻词、喻体皆出现,喻词不同于明喻。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③借喻:甲代乙,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皆不出现。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拟人/拟物)
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使读者对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①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a.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b.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c.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例如: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
吟罢低眉无写处。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代“战争”)
举酒欲饮无管弦。(代“音乐歌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代“对金作战”)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4、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①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
②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如: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①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只问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叫反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①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难道为了经济利益我们就可以毁坏掉这么美丽的自然环境吗?
②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形式美。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它词语间隔)。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词语间隔)。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其它修辞手法:
10、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①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谈骨气》
②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
走过山重水复,必将迎来柳暗花明。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夏衍《包身工》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12、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语义双关。利用同一词语的多义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红楼梦》)“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②谐音双关。利用不同词的同音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3、顶真(顶针),用上句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句的开头。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
14、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作用:通感修辞,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使写景表意更加准确真切形象,可以启发读者联想,丰富诗文意境。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听觉写嗅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以听觉写视觉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文句写大海的声音调动了视觉和触觉(温柔的月光、晨雾),味觉、嗅觉和意觉(情人芳醇的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