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码字6——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
这篇是真的“瞎”写(居然还能有1000多字),除了题目,其他一点参考都没,原文和我写的完全是不同的方向(它是具体问,我是几个方向吧),这个也是没改过的(其实写不算,写的时候就陆陆续续改了),大致想法如下:
先说下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 问题 + 改进工作的意义(引出下文观点) + 3个观点从人、工作、资源3方面改进工作(感觉这3方面写大了,不好说啊,就具体一个,就可以写一大篇...算了就这样吧)→ 最后是总结(好词好句:),先这样吧,盲人摸象,写过算过T_T

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的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过的话题。社区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载体,社区工作的落实与否,牵扯到居民的福祉能否增进,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感能否提升。
“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的不足”、“适老化设施的缺乏”、“居民社区观念的浅薄”……这些问题的一头联着的是居民多元化、品质化的需求,另一头系着的是社区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聚焦居民急难愁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让问题能彻底解决,让居民能乐享生活,让社区更宜居舒适,还需从多个方面协同发力。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服务的精细化程度。社区工作没有人的参与,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方面从居民角度出发,通过对民情、民生、民愿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堵点、痛点,为满足居民的诉求,为促进居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以社区工作者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小组经验分享、教育性督导等方式,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为社区工作者自身的成长、专业技能提升夯实基础。从“供需”双向考虑,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令服务质量能匹配的了居民的需求水平,才能保障工作的执行顺畅、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能所为。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促进工作的提质增效。社区工作的得与失、好与坏、成与败,最终投票权紧握在居民手中。借助“服务评价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星级评分”、“留言反馈”、“问题投诉”等数字沟通方式,畅通民意交流渠道,让居民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服务评价体系似一面镜子,反射出工作的成果与意义,折射出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这面“镜子”不仅肯定了社区工作者的价值,为其坚持不懈地开展服务提供了动力,同时还使问题能得以快速曝光,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指导方向。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为社区工作的改进指明了道路,让社区工作的提质增效驶上了快车道。
统筹协调多方资源,构建治理的一体化模式。社区工作涉及面广且又繁琐,既有居家养老的帮扶、邻里关系的调解等民生工作,又有公共空间的改造、便民设施的筹建等社区建设工作……这里牵扯到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一方所能及,需整合物业、街道办、派出所和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协同治理。统筹协调多方资源,推动社区自治、法制、德治相辅相成,预测、预警、预防相互支撑,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一体化模式,多方共同发力赋能社区工作,促进社区工作的向现代化迈进。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社区是城市肌理中最活跃的细胞,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从个人理念、工作管理、资源统筹等方面为着力点,坚持推进社区工作的改进和加强,让“这根针”能有序地穿起民生服务的“千条线”,助其绣出美好的生活图景,绣出民居的笑语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