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又开始拿专栏充数了~)
历史长河中的蝴蝶效应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创造者Hacer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四方安定,万家灯火,一切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为奇。然而,拿起历史的放大镜,透过明王朝中后期的所谓“盛世”的缝隙,我们能一清二楚地看到这个庞大复杂的帝国机器内部几见腐朽的齿轮螺丝。而作者黄仁宇先生正好抓住这些微小的迹象不放,直至见微知著,深挖出明朝兴亡的根源。
作者先生极为关注的,是君臣关系与官场风云。这一点极易从篇幅较长的第一章体会到。作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可谓烜赫一时。他深知先皇时期的政治遗留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但他同时也明白如此庞大的京官集团中,想要单凭一己之力,锐意改革、实行新政,可谓如攀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的路途,他不得不大量任用自己手中的亲信以达到顺应自己政治走向之目的。
显然,任凭张居正如何忠心无二,他也必将因为他这一波操作招来众口铄金,从而导致无穷无尽的参劾、诽谤,以至群起而攻之,让万历皇帝最终听信了各官之语,以为他阳奉阴违、上下其手而龙颜大怒。于是,张先生所拥有的的盛名大衔,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化为乌有。从张先生的遭遇,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单枪匹马立于时世,可能性几乎为零;要想一己之力成就千秋大业,没有铁打的人际关系也就只是空谈。不然,作为万历少年时的恩师,张先生又何至于此?
接着,第二任内阁首辅申时行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致命雷区。他深知官场之争即是派系之争,高居龙椅的皇帝只是最后必要之时的裁决者。身边左右矛盾激化之时,他选择当上“和事佬”,看似碌碌无为而饱受指责,实则从各种细节入手,欲根治国家之病。可谁知官员集团形形色色,他最终还是被劾官抓住枝节,被迫退出文渊阁。今天的我们再反观往史,总能感触——1587,明万历十五年,正是历史长河中那座深藏不露的分水岭。
“世间已无张居正。”作者如是感慨。张居正的离去,让对立者得志,却让明帝国陡然失去重心。缺少了“张居正式”果断的措施之后,各种危机也就随之而生。人们这才幡然醒悟:京中宦海是一个有机难分的整体,任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蝴蝶效应”。而种种事件当中,皇帝立储的问题则是各官悔不当初的最佳例案。众文官起初认为自己有足够底气与想要立既非皇后所生又非长子的三子为太子的皇上对峙,以伦理道德为制高点与主攻方向,企图撼动皇帝意志,却最终拗不过皇帝的一意孤行,并且招来皇帝对臣子的失去信任,以至退出早朝大殿,抛弃朝政数十年。他到驾崩也不敢相信,身为大明臣子的官员们竟敢在他面前指手画脚,这是置皇威于何地?所有当世之人突然意识到,一切麻烦缘起于此,从而影响张居正的命运,进而使这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倏然失控。
原来,这就是“蝴蝶效应”啊。
这就是淡如白蜡的万历十五年,歌舞升平的万历十五年,细思恐极的万历十五年——看似宁静甚至繁盛,实则危机四伏。作者先生从不易被人察觉的细枝末节入手,层层剥离,层层剖析,层层解读,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小处背后的国家大格局。
万历皇帝四十八年的御宇生活,让人读来深感心酸。现实中的皇帝不如影视剧般想象,不仅要像“上班族”一样工作,更要十二分地注意礼仪以达到为臣榜样之目的。而万历十五岁即位,从小受到张居正先生教导,受其摄政,渴望自由自在而不得;长大后一心想着朝明君方向发展,重振大明之雄风,不想遭到臣下猜疑与反对,便心灰意冷,不理朝政。我想,就是从我们的个人感受出发,我们也会感到备受打击的吧。
另外,明朝重文轻武的政治观念根深蒂固。武举考试难说合理,武官颇受文化压制,军队指挥权由文官甚至宦官掌握——一介武生,要想在当时社会实行自己的抱负,除了一味征战,可谓难上加难。而像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英雄,也在京城受到排挤打压,并被巧立罪名而罢黜。
再次,作者又写到了海瑞和李贽。海瑞在作者眼中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勤俭至极,严于律己的同时也严于律人。但是这也必定会招来下级官员被所谓“无中生有”管束的不满——明代中期的官僚系统,就是如此黑暗。就算他再重视法律、重视伦常、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在大多数早已腐化的官员面前,个人高尚道德终抵不过社会大势所趋。作为四百多年后的现代人,通过这本书再去看这位海御史,除了叹息,也就只能是惋惜。而当作者又从李贽的角度出发时,也是大同小异的光景。这位哲学家身处官场时发现这一官半职反而限制了他反抗与热爱自由的人格。于是他去职出家,清净自在,但他仍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进行抗争,例如招收女弟子。他极力宣扬反对封建礼教的立场,传播自由民主思想,无情批判伪君子……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无疑是资本主义萌芽、思想进步的重要基础。不出所料,他也遭到了官府报复:先是火烧芝佛院,后是逮捕拿归案。此时年近古稀的李贽虽没受到重刑,但一生清气的他感到莫大侮辱,仍然选择自杀。从性格上来说,李贽可谓古怪至极;但从思想上来说,他也的确算得上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时弊,而作者也正借用了他敏锐的眼睛,辨别出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为:“1587,毫无意义的一年”。的确,常人看来,万历十五年边境无战,境内繁华,平静如镜湖之面,平淡的无味于水。但作者以其独到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呈现了这常人眼中的“毫无意义”的一年背后的故事与裂痕。不管是一生正直却操作有疑的张居正,谨慎无比却仍然触雷的申时行,彪炳千秋却受到株连的戚继光,品行奇葩的海瑞和李贽,抑或是身居皇位却有苦难言的万历皇帝本人,他们身上都反映出了历史的共同点,即“蝴蝶效应”的恐怖效果。《万历十五年》也深刻地警示着我们,站稳脚跟靠的不仅仅是适应社会,更有适应社会同时的洁身自好与保持原则——即圆滑背后的方正。只有方圆恰到好处,我们才能为历史所选择,保留,然后闪闪发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