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备份(关于大熊猫)

2023-07-12 10:58 作者:viva007  | 我要投稿

认真的回复突然就没了,备份预防。

针对有人说大熊猫单胞胎和双胞胎五五开的情况,我去搜了学术论文,看不到全文所以只能引用摘要:

本文分析了1978-1992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研究区内的野生大熊猫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雌体6.5岁初发情,7.5岁交配产仔,20岁繁殖基本停止;雄体7.5岁初发情,8.5岁能获交配权,20岁繁殖基本停止.年繁殖率为62.5%,其中单胞胎为58.33%,双胞胎为4.17%.此外,1983年冷箭竹开花枯死,延迟了大熊猫的发情期,这可能与竹了开后大熊猫觅食行为改变及摄入影响繁殖的微量元素。

也就是说野外双胞胎概率的确很低。

针对有人说研究人员是为了偷熊猫幼崽才说母熊会放弃一只:

从大熊猫的生殖生理情况看,它具有每胎1-3仔的繁殖能力.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由于实施了人工授精,大熊猫的双胞胎率较高.从1978-1987年的资料看,动物园人工饲养的雌性大熊猫共产23胎,其中有10胎为双胞胎.令人遗憾的是,截止1991年,全世界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双胞胎仅成活一例.造成双胞胎成活率低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由于母乳量有限,不能满足双仔需要,造成幼仔体弱,难以抵御疾病.另外,对野生大熊猫双胞胎哺(摘要只显示到这里)

圈养下母熊同时哺育两只的确难,首例成功的——2003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

至于野外会选择,暂时没找到论

我个人观点:现在网络上构陷国内熊猫保护的人太多了,很多就是宣泄情绪,引导舆论。希望指出存在问题的时候不要造谣、以事实为依据。我本来根本不关注这些,但现在看个熊猫视频评论就充斥这种情绪化宣泄和造谣,硬生生逼得我去查资料。

学术观点存在争议是正常的,有的研究甚至会从误解开始。网络上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把研究人员和机构塑造成邪恶的,十恶不赦的,难道以此才能凸显自己多么正义?不知道这股歪风从何而来?

针对是否应该圈养大熊猫以保护物种、圈养是否应该归,我不是业内人士,保持中立。两篇论文的摘要如下:

移地是指将生物有机体从一个区域自由释放到另一区域的移动,通常包括引入、重引入以及复壮等3种类型。野生动物的移地有较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国家,通过移地以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影响圈养动物野外放归成功的因素主要来自物种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社会生物学以及放归方式等几方面,同时,放归亦给基础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兽类,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几大隔离的山系。由于部分山系栖息地的高度破碎以及隔离小种群普遍面临的来自种群及环境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就地保护的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这些隔离小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复壮孤立小种群应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时,随着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逐步改善,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时机亦逐步成熟。文中尚就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放归是提高野生动物小种群长期存活可能的有效手段,在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中得到大量应用.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启动大熊猫放归工作,以复壮野外的大熊猫孤立小种群.软放归和硬放归是放归的两种主要方式,软放归个体在放归野外前需对放归地环境进行适应,而硬放归直接将个体放归到野外.两种放归方式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实践工作中究竟应该采用软放归还是硬放归目前争论也较多.2012年至2015年(只显示到这里)


欢迎有理性的探讨。如果有知网、万方账号的可以贴全文补充,谢谢!


备份(关于大熊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