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 第9讲

2022-04-13 03:29 作者:爱吃肉的略略  | 我要投稿

第九讲 审美建构论(2):阶级与审美趣味

【主题导言】

审美建构论主要说明了:审美可能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生理的一种本能,很有可能是后天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你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当中,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

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于现实的某种想象,一种“本该如此”的观念(并没有控制和洗脑的那种意味,自发的而非强加的,三观是被建构的结果),而审美具有个体性、主观性,(每个人的审美都没办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对错),审美又寻求某种普遍性,寻求一种“本该如此”,因此审美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

影响审美观念的三大方面:阶级、性别、种族(都是先天的某种身份,对于性别是先天还是后天建构的有一定争议),本讲主要探讨阶级,即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阶级建构的结果(本课因时间关系性别和种族的内容暂未涉及,可参考2020年美学原理课程)


阶级划分问题

18世纪中期以前,法国经济学家按照是否能够创造社会的纯产品划分阶级

当下主流划分方式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参照:通过收入多少划分社会阶级(收入多少,算什么阶级有很大的争议)


审美趣味问题

审美趣味即对审美的倾向、态度(每个人都有一种关于什么是美的,什么不是美的,隐隐约约又似乎比较清楚的标准)

【案例思考】

  • 知乎月薪5万不够花的凡尔赛:匮乏感。匮乏感来自于一种心理认同,一种对于自身身份的更高要求,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现状(可以尝试分析一下原因)

  • 伪文青:代表了当今社会中产阶级某种群体的某种审美趣味

网友总结伪文青几大标志性特点:外貌上都爱戴眼镜,一般是黑框或者金丝,出门背帆布包;常见拍照地点:星巴克、书店、古镇;经常在生活中透露出自己的理想,文青的三大梦想:1.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店 2.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3.到西藏洗涤心灵,向往大理、西藏、洱海之类的地方;文青爱读的书:一定要看西方的,但经典著作不看,莎士比亚、《红与黑》、《简爱》都不看,看类似《月亮与六便士》、《挪威的森林》,看畅销书,类似《我是猫》、《刺杀骑士团长》,看成功学,“类似如何提高情商”、“教你如何好好说话”

当今社会尤其是书店,已经完全落入了文化工业的一个产物,书店不再卖书,而是卖情怀、卖身份、卖标记(言几又、钟书阁)

❔追问:这种审美趣味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真心的结果还是被社会建构的结果?


审美当中的鄙视链问题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存在鄙视链,小到喝水的杯子都存在鄙视链,艺术文化圈是鄙视链的重灾区

👁‍🗨对于鄙视链形成的原因的猜想:往往都是难的瞧不起简单的

美声歌手瞧不起流行歌手:美声需要在毫无话筒的场景下把声音传送到剧场的最后一个人,这对歌唱者的技术要求极高,但流行歌手随着技术的发明,即使不进行声音训练也可以借助话筒开办万人演唱会

摇滚瞧不起民谣:一些民谣创作经常走和弦套路,摇滚强调音乐独创性,否定流于套路的音乐(《乐夏》当中的鄙视链)

❔追问:鄙视链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阶级和审美趣味问题

阶级和审美趣味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群体中要求生存,当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要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不一样(进化论角度:人要求偶,要把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

两种路径:

1)变强 → 有资格制定标准(少数)

2)向强者靠拢 → 合群(大多数)

👁‍🗨美学角度:强者会影响大众审美

休谟认为审美趣味是由有鉴赏能力的人定的(精英) 《论审美趣味》


一、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美学传统两个重要脉络:一个是俄国现实主义传统,另一个是由苏联传到中国,在中国50~70年代兴起名叫现实主义美学倾向(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

俄国美学三驾马车: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主要作品】

 185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主要理论】

探讨美与生活的关系,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由于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不期然的导出审美和阶级的关系,即阶级地位不同,审美也不同,因此审美具有阶级性,并强调这种阶级性更多的体现在人体美上。


二、凡勃伦——制度经济学鼻祖人物

【主要作品】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主要理论】

凡勃伦效应:一个商品卖的越贵越好(满足人炫耀性需求的消费,购买商品以证明自己的购买力)

1.有闲阶级:不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中上层

有闲阶级证明了炫耀性休闲以及炫耀性消费,其一系列的休闲和消费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种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

(凡勃伦本人对书中所提到的炫耀性消费以及"有闲阶级"都持批判性态度)

2.炫耀性休闲:不从事勤劳致富的工作的人所采取的博取声望的手段

强调礼仪、修养、学识(无用于生产,需要大量金钱时间精力成本)

代理休闲制:

仆人(作为富人的代理休闲) → 不愿挪板凳被烧死的法国贵族;《红楼梦》里的丫鬟等级

贵妇(作为男人的代理休闲) → 束腰等一系列畸形审美;男人说“我养你”背后的潜台词:我养你,你什么都不用干(不用从事勤劳致富的工作,结果没有经济实力只能依附于男性),你只需要每天陪我(提供情绪价值、取悦男性),事业成功了陪我一起开心,事业失落了你多安慰我,在家洗衣服做饭带孩子(又当贵妇又当仆人),你看看我多爱你(以爱的名义包装、男权主义的糖衣炮弹)

波伏娃(女性主义运动重要人物):女性独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工作,工作是让自己成为独立个人的前提,第二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女性永远没有办法自我反思自我觉醒

3.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有“贵”和“美”两个参考标准,而价格比审美更加固定,因而渐渐贵的事物就取代了美的事物

社会审美的标准受到了金钱的影响

  • 银制品和铝制品地位的变化:西方早期,法国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中以当时稀缺的铝来显示自身身份,随着电解铝技术的发展,铝的价值降低,其审美价值也跟随降低(审美被价格所决定)

  • 艺术品的真假:当一件作品被指出是“赝品”,其审美价值就会被消解(强调艺术品与价值直接关联产生的独一无二性)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1. 传统艺术具有当时当地性,在它的诞生地独一无二,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环绕作品的“光晕”;现代艺术品则可以被现代技术无限复制,独一无二性不复存在,“光晕”也就消失了。

2. 随着光晕消失,艺术价值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艺术建立在礼仪基础之上,具有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建立在政治基础上,只有展示价值。

3. 艺术的欣赏方式和效果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艺术被观众凝神关照,而现代艺术被消遣性欣赏;前者净化观众感情,后者给观众带来震颤的心理效应。

艺术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复制技术是否会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消解?假的艺术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

复制技术是否会带来艺术革命?阿多诺《美学理论》有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 花鸟市场的价格:越难养的越贵,越好养的越便宜(一个事物越难,价格越高)

  • 恋爱中提高自己的价值:为了提高自己的价值,增加对方追求自己的难度(有且只有一个理由:你还不够喜欢他)

三、保罗·福塞尔

【主要作品】

● 格调》(《CLASS》)

● 影响比较大,9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但老师不太想讲)

 在英语中,class既有阶级、阶层和等级的意思,也含有格调、品味的含意。说一个人是否"classy"或说一个人有没有"class",并非在说他或她的社会地位和阶层高或低,而是说他或她有没有品味和格调。因此作者的书名取"CLASS"一词的双重含意,通过人的品味和格调来判断他或她所属的社会阶层。

【主要理论】

作者认为,正是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味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家里的摆设,房子的样式和格局,开什么车,车里的装饰,平时爱喝什么,用什么杯子喝,喜欢什么休闲和运动方式,看什么电视和书,怎么说话,说什么话,等等。作者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给美国社会分了九个等级,用辛辣嘲讽的语言归纳了这九个等级在生活品味方面的差异。(但没有太多的理论分析)


四、布尔迪厄

【主要作品】

● 1984年《区隔》—— 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主要理论】

该书主要针对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认为康德最大的问题在于把所有问题本质化,认为康德在试图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的内在机制的理论中忽略了阶级这一重要因素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阶级是如何影响社会趣味的

思考:学术术语是否有必要?哲学黑话是否有必要?

1. 基本术语

习性:本能的自觉

资本:1)物质资本:经济资本 (是否有钱) 2)非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否有人脉关系)、文化资本(是否有学识、修养、阅历、从小到大的训练)

布尔迪厄特别关注文化资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经济资本已经不再成为区隔社会阶级的一个标志,而更多靠的是文化资本

场域: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环境

公式:日常生活实践=[(习性)+(资本)]+[特定场域] (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基本规律就是:每个人带着习性和资本进入特定场域)

2.审美趣味

不仅是种审美,更带有一种趣味区隔的功能(通过特定的审美来确定阶级)

审美没有绝对的、天然的高低的区分,只有天然的阶级,因为有了天然的阶级,所以审美才有了看上去天然的高低区分

具体表现: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倾向、不同的消费观 → 不同的空间归属

  • 买衣服:购买衣服的过程是在用这件衣服来标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件衣服因而具有特定的审美阶级区分的功能

  • 对于艺术品的欣赏:艺术品需要一定的解码能力,尤其是20世纪以后以杜尚为代表的一类不以表现审美而旨在表现观念的艺术类型,不能仅通过审美的维度来对艺术品进行欣赏,需要相应背景知识以及分析能力进行解码。而不同空间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之内具有对不同艺术的不同审美,看不懂艺术品的人并不代表其审美趣味低,而只是因为其没有掌握这个解码能力,人们不断的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就是为了掌握这种解码能力

统治阶级趣味:

● 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

● 追求自由的趣味

● 努力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定为社会的标准规范:高雅的(上层人和下层人的你追我赶)

● 特别重视教育、文化、修养等:解码高档艺术的重要工具

中产阶级趣味:

● 努力摆脱生活束缚

● 缺乏一定的文化资本

工人阶级趣味:

● 被统治阶级

● 偏好实用(不是买不起,是一种习性)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 休谟《论审美趣味》https://www.sohu.com/a/244219125_136745

●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5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微信读书有)

●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BiFTh4E3skA6SO-oQL4YQ?pwd=02sl  提取码:02sl 

● 阿多诺《美学理论》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nudtR8gvQwWUiQO08uOOA?pwd=seht  提取码:seht 

● 保罗·福塞尔《格调》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nNmGQVL5IeVU3-F1Za09Q?pwd=v9s9  提取码:v9s9 

● 布尔迪厄 1984年《区隔》—— 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Be6R1uMp8wBcnZtvtMiaA?pwd=nqo7  提取码:nqo7 



【杨宁】美学原理笔记 第9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