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影响朋友关系,网络自我表露影响亲密度和关系满意度

依恋是一个行为系统,能够在压力情境下指导人的行为。当人处于威胁情境时,其行为会以某种方式来增加他生存的可能性,比如孩子感受到威胁时跑到母亲(依恋对象)的怀抱。随着与依恋对象互动次数的增加,依恋类型慢慢地形成。
安全依恋是一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当自己有需要时有人会在身边”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展出这种感觉,那些被照顾者忽视和拒绝的人会发展出不安全依恋(回避和焦虑)。
在谈依恋类型与人际关系、关系质量、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前,先介绍一下关于关系形成以及关系破裂(分手)的知识。
Bahn等(2017)在自由选择情境中的研究发现,个体在未进行交流的情况下选择的朋友与其自身的相似性非常高(如喜好、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伴侣”时,其实与其交流并不是必须的。而Gillath等人(2012)的研究也发现了,当把对方的上本身遮住以后,个体依然可以通过其所穿的鞋子来获得关于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有时候甚至可以推测出这个人的人格。这再次提供了“其实在寻找伴侣时不完全依赖交流,甚至可以通过观察其衣着表情来判断彼此的相似性、彼此是否合适”的证据。另外,Gillath等(2017)关于寻找潜在朋友和潜在的浪漫伴侣眼动研究中发现,男性在寻找朋友或对象时大多会关注胸部,而女性则关注脸。
而在关系破裂之后,对那些能够与前任维持较好的友谊的人进行研究,发现,女性想要继续维持与前任的关系是希望能够在有需要时得到帮助居多(如提不动东西),而男性想要与前任维持关系则更多的是想在性上得到再次的满足(Griffith等,2017)(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关于依恋类型和朋友关系网之间的关系,Omri Gillath也进行了研究。Omri Gillath将朋友关系网的特点归纳为联结强度(tie strength)和多元性(multiplexity):联结强度是指在关系网中与朋友的亲密度;多元性是指他人能够满足我们自己需求的多少,比如,闺蜜可以在我们失败的时候安慰我们,可以在我们失业时帮助我们寻找新的工作,能够满足我们的多种“需要”,而一般朋友可能只能够在我们失业时给我们介绍工作,满足的“需要”相对较少。结果发现,焦虑和回避型依恋个体都与社交联结强度负相关,回避型也与多元性负相关,回避型的人在改变中(如升学、搬家)更少地感知到亲密感。可见,依恋类型能够影响我们对社交网络的管理,焦虑与开始新的联结(关系)正相关,而回避则与一段关系的开启负相关,回避还与社交联结的维持呈负相关,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都和社交联结的逃避和破裂正相关。所以,依恋类型不单单影响爱情,也会影响友谊,回避依恋的人更不愿意开启一段关系(比如交新朋友),也不愿维持关系,因而,他们在遇到改变,譬如升学时,孤独感会更为强烈,更难调整自我适应新的环境。此外,高密度的关系网络能够缓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这种负性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社交互动和关系都在网络上建立了起来,我们也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自我表露(发一些关于自己的动态)。有研究发现,男性在网络上发的动态多是工作、事业、成就相关的内容,而女性在网络上发的动态则是更为个人化的,如对工作的情绪情感。过去的研究发现,自我表露越多,与他人的亲密感、关系满意感更高,而这样的自我表露在网络上的增加是否能够增加亲密和关系满意感?
为回答这一问题,Omri Gillath进行了系列研究。首先是比较网络和线下自我表露深度与两种关系类型的亲密度和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两种关系类型分别是浪漫伴侣关系(激情、承诺、排他性、高期望)和朋友关系(联结感、愉悦、包容性)。结果发现,在网络上的深度自我表露(如在QQ空间中表达非常私密的情感)能够预测表露者和伴侣的亲密度、关系满意感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选择在网络上分享私密的情绪情感会让伴侣觉得缺少“排他性”,即伴侣会觉得ta在你心中并没有足够特别。因而,为了维持良好的与伴侣的关系,还是少在空间和朋友圈里发太过个人化的动态,多找伴侣聊这些内容。
来源:Attachment and social networks(Omri Gill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