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下·古文作业·二

2023-05-27 23:07 作者:黒い猫石  | 我要投稿

谢灵运与谢朓的诗歌艺术比较

大小谢,即谢灵运与谢朓二人,是研究山水诗乃至魏晋南北朝诗歌所绕不开的两位重要诗人。谢灵运直接开创了将描写自然风景置于中心位置的山水诗,其诗歌理念、格式、艺术手法既有传承自汉诗赋的因素,又有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所赋予的鲜明的个人特色,在诗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朓则是“永明体”的开创者与代表人物之一,其诗讲究韵律,诗风清新通顺,既有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传承,又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灵运与谢朓二人都以山水诗之创作留名于诗歌史。他们的山水诗创作发扬了《诗经》《楚辞》《观沧海》《招隐诗》《游仙诗》与东晋玄言诗等历代诗歌中的对山水元素的描写,将山水发展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诗歌题材,一开南朝新的诗歌风貌。因此,谢灵运与谢朓诗歌间的艺术比较,也应从二人所创的山水诗入手。

(一)景与情,诗与赋

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诗将山水置于诗歌的中心位置,自然会形成一种寓情于山水,言景而抒情的含蓄之美。但是,这种山水诗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并非诗歌的原本属性。山水诗“情”“景”的二位一体源于诗与赋的互动。陆机《文赋》中讲:“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作为一种文体,若严格来说,其最初的功用,或者说最本质的审美领域,在于唯美性的抒情;工笔性,铺陈性地去描摹自然景色乃至整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为赋的功能。山水诗的开创无疑打破了诗与赋在审美领域上的界限。无论是谢灵运还是谢朓,他们的山水诗创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赋的影响,并且都将赋的美学原则移之于诗歌,拉近了诗与赋的距离,这也是大小谢山水诗的内在共性。

但具体来说,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在写景抒情上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首先,就客观历史而言,谢灵运生活在东晋至刘宋时期,谢朓主要生活于萧齐时期。由于谢灵运生活的时代相对靠前,他的诗歌受到两汉文学、两晋文学的影响明显更大。譬如诗歌中的“玄言”成分,如果说谢灵运还有“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的玄言之慨,那么谢朓的山水诗中更多的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式的直抒胸臆,玄言的痕迹已然消散无影,这也导致了二人的诗风的差异: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日流丽,放纵深厚;谢朓的山水诗清凄婉转,气低力弱。

其次,二人虽都寓情于山水,但二人所寓之情有所不同。谢灵运幼年寄养他家,自名“客儿”,虽衣食无忧,门第显贵,但知心无几,心灵空虚。此外,仕途上的不顺,政治上的动荡更从外部施加其压力。因此,谢灵运无论是大费人力财力游山穷水,还是穷尽笔墨描写山川,甚至不惜擅离职守巡游作乐,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上需求,尽管常常以求而不得或是故作旷达告终。如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情感上往往是一波三折的,既有顿挫之美,又有孤独之感。而谢朓为人则小心谨慎,与“猖狂”得谢灵运大不相同。这很大程度上谢朓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愈发黑暗,官场斗争也愈激烈。因而谢朓之诗更常抒发宦海浮沉的人生苦闷之情,也更加突出诗歌的社会意义。当然,在诗风上也相对圆润而清秀。

(二)文字与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谢灵运与谢朓二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尽相同。

谢灵运用文繁茂古拙,堪称细致入微。他追求“极貌以写物”,颇有汉大赋风采。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全诗共22句,竟有14句反复描写周遭景色。大到山岩川流,小到花萍露珠,只要是谢灵运途中所见,无不描写,无不详尽,细腻无比。同时,全诗用字繁杂,多艰涩深奥,更加深了全诗的玄理感。当然,过分的艰涩也使其趋向呆板,这也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不足之处。

此外,谢灵运十分讲究用字的技巧。一如双声:“苹萍”“清浅”,二如叠韵:“深沉”“菰蒲”,三如叠字:“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山》),四如联边:“濯流激浮湍”(《道路忆山中》)。其用字之巧妙,反映出谢灵运极高的文化素养,亦使得其诗文华美壮丽。

 

谢朓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同时,玄理的消散又使其避免了谢灵运山水诗艰涩古板的缺点,这使得谢朓的诗更为清秀。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全诗写景色调绚烂夺目,写情抒情柔和轻婉缤纷的色彩,绚丽的江景,栩栩如生,丝毫不逊谢灵运的描写。同时,全诗语言偏向口语化,且多用寻常字,这也是谢朓之诗区别于谢灵运之诗的又一特色。

(三)行文与结构

大小谢的山水诗在行文结构上各有特色。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按照游览顺序来写,即按所谓“移步换景”的顺序来描写景物。同时,就具体的山水而言,谢灵运往往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描写: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如《过始宁墅》一诗:“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此外,就整体而言,谢灵运的诗歌也遵循一定的叙事逻辑,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记事—写景—抒情”模式。如《过始宁墅》,全诗22句,前面10句记述自己人生之坎坷,身心之疲倦,以及游历山水之原因;中间8句详尽地描写自己所见之山,所游之水,以及白云幽石青竹房屋;后4句抒发自己向往归隐的逸荡之气。再如《登江中孤屿》全诗共14句,前4句写诗人自己对已游历过的江南之景心生厌倦,渴望寻找新景色游玩;中间4句正面描写江中孤屿奇异的风景;后6句则从景象上升到想象,乃至于玄想,是为诗人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反映出谢灵运渴望用遁世求仙得到心灵的解脱

谢朓的山水诗虽有模仿谢灵运山水诗的因素,但就行文结构上,谢朓显然跳出来“记事—写景—抒情”的框架,并且,与谢灵运“客观写景,独立抒情”的方式不同,谢朓主动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赋予到所见之景上,摆脱了谢灵运相对古板且割裂的抒情方式,实为一大进步。如《冬日晚郡事隙》全诗16句,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诗的前8句,由近即远,依次描写办公之时,案台、卉木池荷、楼房、青山、大地之景;第二节为中间4句,抒发诗人思念家乡,孤身一人在外的复杂情思,“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的时空对比更使诗人感伤;第三节为诗的后4句,谢朓用周王的典故,表示自己不追求名声,渴望长久隐居的志向。全诗写景,情由景生,真实的日常之景增强了情感的真实,使得诗歌极富感染力,这也是谢朓继承于谢灵运又区别于谢灵运之处。

 

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开创了诗歌的全新时代。谢灵运作为真正发扬光大山水诗第一人,直接开创了南朝新的诗歌风貌;谢朓继承又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继续发扬了谢灵运对山水细致入微的描摹手法,又适当调整与舍弃了谢灵运诗歌中艰涩古板的因素,进一步规范诗歌韵律和形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永明体”,为唐朝格律诗的出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艺术比较,永远值得我们后人继续深入学习研究。


一下·古文作业·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