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女权主义批评自整笔记——朱版教材

2023-09-14 15:14 作者:-江南西道  | 我要投稿

教材笔记后附带戴锦华老师部分网课内容。女权主义批评也可用于文学评论与写作

女权主义批评

概述

诞生: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
研究对象: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女性阅读等
要求:
1、以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2、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女性作家创作状况等;
3、

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女权主义批评不仅跟现实社会和政治背景有关【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两次高潮】,也跟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有关。女权主义批评首先发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

1.代表人物

弗吉尼亚·沃尔夫

  • 观点:
    ①男性作家≠女性作家。女作家有自己独特的题材、语言、风格等
    ②明确提出“双性同体”,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结构的一次最初尝试
    ③抨击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并且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波伏娃

  • 观点:
    ①上卷: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
    ②下卷:说明当代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其共同身心状况和生存处境
    ③首次较系统强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中所虚构的种种“女性的神话”,批评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女人是参照物、是被引导者、是拯救男人的工具、是依附男性

【二】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1.发展阶段

①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凯特·米勒特
②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肖瓦尔特
③80年代中后期

2.代表人物

米勒特

  • 著作:60年代末《性政治》→标志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

  • 内容:
    第一部分“性政治”:表达作者对性别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两性关系中,男性如何拼命维护父权制,控制、支配女性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19——20世纪女权斗争及其对手的命运
    第三部分“文学上的反映”:剖析四位作家的“阳物崇拜”进行严厉批评。

  • 意义:
    米勒特主要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关系中所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示父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引用一种女性阅读视角

卡普兰

著作:1975《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观点:
提倡打破传统研究视角,从女性作家角度审视文学史现象;将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女权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考察

莫尔斯

著作:1976,《文学妇女》,首次描述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
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
著作:1979,合著《阁楼上的疯女人》
观点:
①19世纪之前男性文学中不真实的两种女性形象:
天使和妖妇,主要行为向男性牺牲和奉献,背后是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妖女和恶魔,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②探讨19世纪女作家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微妙的写作策略

肖瓦尔特

著作:
1977,《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1991,《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注意到此前被女权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强调“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
观点:
①与莫尔斯等人不同,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出,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更多的是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②要注意‘’女作者的文学声誉稍纵即逝的现象”等。60s前忽视这些事实,造成每一代女作家重新回去一次次寻找、唤醒自我
③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文学的亚文化群”,根据亚文化共性,将其分为三种:女人气、女权主义、女性
意义:
肖瓦尔特提出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权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摆脱男性文学束缚,为妇女的文学建立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

3.❤总结

英美女权主义批评仍在跨学科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层继续发展。它们异中有同,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寄予重新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揭示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号召妇女加强团结和联系,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三】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1.概述: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特色,对“女性本质论”、“女性文学传统”命题持怀疑态度。其批评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某些思想,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2.代表人物:

克莉丝蒂娃

  • 观点:
    ①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女性应该是不可界定的,界定女人实际上是把女人当物看待,贬低女性价值和地位
    ②提出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符号学是语言中的异质,正如女性之于男性,因此认为符号学具备解构父权制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意义,且具有某种反抗男权中心主义的革命性意义
    ③重视母性的意义。不同意波伏娃认为母性功能有罪的观点【现在我觉得母性就是束缚,束缚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女性各种方面的弱势,再去反抗男权无异于雪上加霜,太难走的路9.14】

西苏

  • 观点
    ①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
    ②提倡女性写作。赋予女性写作以女性解散的特殊功能
    《美杜莎的笑声》
    ③就“女性写作”提出“描写躯体”的口号。一是表达一种男女性别的隐喻。女性“身体”本身摆脱了象征秩序,更多地投入“写作”。而是认为女性写作的特点是“描写躯体”,背后的创造力伴随着一系列创造方法和真正的美学活动
    ④“女性写作”的语言。双性同体的女性

伊瑞格瑞

  • 观点:
    ①“女性谱系”——否定父权制
    是她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某些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她认为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是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恋父”一方面是对双性同体母亲的遗弃,另一方面是对被阉割、被动的母亲的认同,对父权制的认同。
    关于女性的特点,不是生物学的定义,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在社会秩序下,女性无任何主体性,只是纯粹的客体,这样才能保障男性主体地位的稳定。
    ②“女人腔”
    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男性之所以认为女性说话无逻辑、混乱等,是因为他们带着偏见先入为主。非理性的女性说话方式永远在滚动、变化中,意义不定、无中心、跳跃、隐秘、模糊是其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其意义在于它具有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这样就消解了父权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父权制对女性的统治、压迫

3.总结:

两人的主张都是以“双性同体”思想为依据,对抗和解构父权制的二元对立,都从女性语言、话语方式上加以论证,并认为语言不是超验的物质存在,而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权力压迫的场所。

【四】其他女权主义批评

美国黑人和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批评【结合戴老师笔记内容看】

  • 代表人物:
    巴巴拉·史密斯
    苏珊·威利斯
    迈克多威尔
    女同性恋文学批评的特点:
    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与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同性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同性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五】❤总结

1.概述:

西女批评仍在发展,它伴随妇女解放的政治斗争诞生、发展,因此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英美派较为现实,更多地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提高妇女觉悟的社会实践行为结合;法国派则受后结构主义影响较大,以语言变革为目标,试图通过对男性话语权力结构的颠覆来完成成女权主义任务

2.局限:

最根本在于未把批判男权中心的触角深入到社会阶级斗争层面,对男权中心的消解策略大多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因而带有相当大的乌托邦色彩,很难与真正的妇女解放斗争真正结合。

戴锦华老师部分女性主义课堂笔记

戴老师笔记未完....


女权主义批评自整笔记——朱版教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