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仙获B轮融资,“喜忧参半”?

在口味和安全性上备受争议的自热食品,仍在资本的助力下向前推进。
近日,速食品牌“莫小仙”宣布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本轮由亚洲食品基金独家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品牌打造及人才引进等方面。
本轮投资方亚洲食品基金董事长张天伟表示:作为B轮独家投资人,我们欣赏莫小仙团队的综合能力,并认可公司对市场的理解。莫小仙虽始于线上、兴于自热食品,但凭借对产品、用户、渠道、品牌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经验,公司围绕新时代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不断拓展产品矩阵,扎实布局线上线下全渠道,体现出强大的品牌生命力。
不止于莫小仙,资本对于速食品牌的热情始终在持续。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速食赛道的融资总额已经达10.5亿元。一方面,资本看好“懒人经济”及消费升级下速食赛道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以莫小仙为代表的自热速食品牌,其产品在自热包使用、以及产品新鲜性质疑等方面被不少消费者所诟病。自热品牌前路好走吗?
01
自热食品日渐规模化?

近年以来,速食消费由原先以方便面为主的消费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衍生出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多元化且更为便捷的产品类别。随着品类的扩展,消费群体的规模及消费投入亦在不断扩容。
以自热火锅为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为103.7亿元,预计市场将保持20%的增幅持续扩容,到2023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将达148.9亿元。另外,有95.6%的中国受访者有尝试过自热火锅,其中有57.8%的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在一个月内尝试多次。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自热食品具备食用方便的特征,再加上受到网红主播的大力宣传,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捧。其中,自热火锅成为方便食品最热门的品类,消费频率较高。
回顾自热火锅的发展,自热火锅品牌自嗨锅或是掀起了行业的热潮。从2018年开始,自嗨锅突然在网络上火爆,到了2019年,火爆的自嗨锅一年就卖出了10亿元的销售额,彼时,流量歌手华晨宇代言推荐,可谓是风靡一时,收割了中国年轻人喜爱。
目前,自热市场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既有传统的火锅龙头企业,比如海底捞、小龙坎等入局自热食品;还有百草味等休闲零食品牌跨界;亦有行业新兴品牌,莫小仙、食族人和自嗨锅等。
02
资本助推+行业掣肘

自热食品赛道的火热不仅吸引了线下火锅企业诸如海底捞、小龙坎等的偏爱,资本方面亦对该行业青睐有加。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方便速食赛道已产生10笔融资,融资总额达10.5亿元。其中,A轮及以上轮次方便速食融资事件占比达70%。截至目前,食族人和自嗨锅亦已分别完成了A+轮融资(未披露具体金额)以及逾亿元C++轮融资。
乘上资本的“快车”,自热品牌们通过营销手段如广告植入、综艺冠名等方式加速了抢占市场的步伐。但抛开营销“外衣”,产品本身的问题逐渐显露。
在消费升级趋势中,消费者对于食材等要求亦会相应提升。有报告显示,用户对自嗨锅的负面评价中,口感方面有45.6%的用户表示“外壳大分量少”,其他因素方面有47.3%的用户表示“价格太贵”。在消费者用户对于自嗨锅价格的想法调研数据中显示,有43%的用户觉得“有点贵”。由此,便出现了消费者对“外卖”“堂食”和“自热食品”性价比的比较。毕竟,速食产品从营养、健康以及新鲜程度上仍与现做的食物有着明显的差距。
另外,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自热火锅企业数量达到78家。随着自热火锅行业参与者增多,自热包、食材包资料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隐患。对此,2020年11月18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自热式方便火锅生产卫生规范》在四川省范围内正式实施,开始对自热食品的安全生产进行规范。
截至目前,莫小仙已推出自热米饭、自热火锅、速食粉丝、速食面条四大产品系列,品类不断扩充。不过,在行业门槛不高、入局者不断增多、行业瓶颈明显的当下,莫小仙能否“过五关斩六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