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雨》— 黄锦树
今年看完的第二十本书是马华作家黄锦树的《雨》。在咖啡馆跟朋友们看书时看到朋友的这本书,喜欢小众文学的我被作家马华的背景吸引,借来翻了几页,却被跳跃的碎片式写作懵得云里雾里。后来朋友看完再借我时才发现原来后面的故事还挺完整的,于是乘着这两天大雨在家读完了。谢谢朋友借书。
《雨》系列作品是围绕一个家庭作出的不同变奏,每个版本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员丧生,再观察这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背景总有一片胶树林,附近的森林中树上长着榴莲红毛丹,林中有四脚蛇山虎,屋中藏着一尾鱼似的木雕船,而天气总是下着雨。在南洋闷热潮湿的空气里,在夜晚的森林深处,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
附录有评论家提到,黄锦树的作品有些像卡夫卡的作品,是“不像小说的小说”。卡夫卡将生存的荒谬揉进他的小说残篇里,那么黄锦树呢?马华文学本就是一个边缘化分类,在马来西亚难找到读者,在大陆则因读者难以产生共鸣而不受重视。这个分类更是因为“国籍”这一概念诞生而划分的;那么在“国籍”之前,可否将它视为“华语文学”的一部分呢?黄锦树自己也说,用华语,甚至用马来语,都无法写出像夏目漱石的作品对日本来说那样的大马国民文学;当年南下的华人本就没有将文学传承当作生活中的刚需,而马来人、印度人与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导致各方的生活体验无法完全被互相理解。在这种多元化,多民族的国家中,去追求所谓的“国民文学”或许并不现实,但希望至少在华语文学中能看到更多东南亚作家的身影。
或许,东南亚的华语文学难以崛起是因为当地的主流语言并非华语;就算是在华人占60%以上的新加坡,主流教学语言也是英语。想在mother tongue(母语)和英语之间达到平衡的双语水平,在有限的书面母语环境中绝非易事。这也是我很关注的一个课题:要如何规划语言在主流教育中的占比,才能成为一个平衡的双语人?就算找到黄金比例,要实施起来又有多现实呢?英语和华语真的能成为平衡的双语吗?在英语主流的教育环境里,我的中文水平能达到现在的程度,还是靠平时课外中文阅读和写作的积累吧(感谢外婆从小培养我的这些学习习惯)。所以,各位同学也要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多写作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