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十六《中山装和旗袍的审美意义》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简述中山装的构成及流行原因
(1)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 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示意, 由红帮栽缝们制成,其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 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 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 同时实用方便、结构简单。中山装一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着装形象,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穿中山装,故成为当时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且中山装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常穿,也可以作礼服, 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国内庄重的场合都很适合, 虽然建国初期的中山装色彩单一, 做工粗糙, 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竞相穿着, 蔚然成风。当时毛泽东很喜欢这种改良的中山装, 这在无形中也起到了倡导作用。中山装在新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最主要的男装,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中山装才消退。
(2)最早的中山装, 领口成关闭的八字形, 前门襟七粒扣, 后背有中缝, 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 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 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3)1949年前后,中山装的革命象征意义突出,出席政府组织的会议或与工人谈判, 一律换上中山装,头上也一定是八角帽。
(4)60年代初是中山装真正普及的年代,中山装款式上出现了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单止口切线, 另一种是青年式的双止口切线。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在中山装左胸口袋中插了钢笔, 通常插一支, 有学问的插两支, 当教师或有其他什么需要用红笔的插三支。中山装取代了工作服、便服、礼服,百货店的男装柜上只有多种颜色的中山装。
(5)60年代中后期, 领口开大, 翻领也由小变大, 外国人称中山装为"毛服"。那时军便服装的造型与中山装很接近, 区别在于, 中山装是明贴袋, 而军便装是开袋; 中山装造型方正, 军便装则大幅收腰, 以适应军装系武装带的特殊要求。
(6)80年代中山装淡出男装舞台, 随着人们对动乱年代的反思, 以及海外各种思潮的冲击, 人性化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年龄, 不分场合地千人一衣的着装方式自然而然地开始淘汰。这一时期造成对中山装重大冲击的还有西服热。
(7)90年代中山装似乎销声匿迹, 却又演变成一种新的时尚在舞台上卷土重来, 一批明星们身着中山装走上舞台, 以现代人的审美观重新演绎独特的时尚。
(8)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 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简述旗袍(其历史、现状等)的审美价值
(1)旗袍, 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 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文化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化。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 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旗袍开始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装。20年代的旗袍进行了改造, 袖口逐渐缩小, 流边不再宽阔, 并吸收西洋服装的裁剪方法, 缩短下摆, 收紧腰身。到了30年代, 旗袍进入全盛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经典款式, 先是流行高领, 领子越高越时髦, 后又流行低领、无领旗袍; 袖子时而流行长的, 时而流行短的, 从40年代起, 旗袍的式样趋无袖, 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 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旗袍成为此时期中国女性最典型的服式。不论贵贱, 都以旗袍为尚。同时在旗袍上穿背心或西装, 加有西式围巾手套、胸花、首饰等。改良后的旗袍改变了传统女装的胸、肩、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造型, 变得更加合体,体现出女性的曲线之美。50年代后,旗袍因政治原因呈现没落的趋势。到了八九十年代, 传统文化重新被推崇, 旗袍的情况得到改观,但不再大范围的流行, 只有小部分穿着。
(3)旗袍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 它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如今, 旗袍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始不断地发展,不但在国内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国际上展露面貌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