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康宁儿科心理:如何让孩子停止精神内耗?

2023-07-07 15:09 作者:西安康宁心理中心  | 我要投稿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讨厌的节日,曾经的我个人比较讨厌春节。因为每年春节的时候,很多平时较少联系的亲戚都会相聚一堂。每到这个时刻,我的表现都像是“长辈认可”的“呆头鹅”。安静、沉稳、谦谦有礼,是长辈们对我的印象,但事实上:这个亲戚我应该叫什么来着,叔叔还是伯伯,叫错了怎么办?我是不是应该带这些小孩子一起玩,但那样又感觉好蠢啊!完了完了,一会又得问我工作了,该怎么回答啊,好烦啊!可怕!可怕!可怕!今天怎么还不结束啊!最终的表现就是,我形如一只“呆头鹅”,伫立在那不知所措,亲戚问起来就回答,不问就一言不发。但我知道,我并不是安静、听话、规矩的人,内心深处的两个小人此时此刻正斗个不停。那种感觉就像溺水的人,无助且窒息。等亲戚走后,那种几天来的担惊受怕、一整天的神经紧张,一瞬之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深松一口气后的疲惫与庆幸。

当时的我无疑是陷入了“精神内耗”的泥淖。

01精神内耗

所谓的“精神内耗”,其实是一种耗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和烦恼,却无法得到任何有益于现实生活结果的心理状态。通俗的讲就是胡思乱想,就是反复琢磨生活中的琐事,自顾自地想象着各种好与坏的可能性,而导致精力消耗过度,自己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我们一个人的行为过程,一般是大脑接受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理解,再对其进行加工,之后付诸行动,得到结果反馈。精神内耗就是在分析理解跟加工信息部分出现了BUG,信息在这块走不出来了。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做一道菜。一般人会这样想:

接收信息:今天不点外卖,自己来做饭

理解信息:做个红烧肉

加工信息:网上看视频,流程做笔记

付诸行动:出门买食材,回来把饭做

结果反馈:味道还不错,下次换别的

而精神内耗的人可能会这样:

接收信息:今天不点外卖,自己来做饭

理解信息:做个什么菜呢?红烧肉?炖排骨?炒鸡蛋?

加工信息:红烧肉吃了发胖,不行不行;炖排骨慢死了,还难做;炒鸡蛋?拜托,这也算一道菜么,换一个

理解信息:要不清蒸鱼?蒜苔炒肉?算了,就清蒸鱼,简单

加工信息:去哪买鱼呢?楼下超市?菜市场?新鲜不新鲜啊,超市肯定贵

Game Over……

一个精神内耗的人,首当其冲的感受就是焦虑,然后还会伴有疲惫、懒惰、忧心忡忡、严重的还会感到崩溃……处于“精神内耗”的人,表面看着生活正常,实际上内心深处一直处于无休止的自我怀疑。

02根源在家长

有些家长会很困惑:给孩子掏心掏肺掏钱包,不知道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少倍,为什么还会精神内耗?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指出: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也提到一个深刻的“原生家庭决定论”概念,意思是:每个成年人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都是由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家庭这个土壤是否肥沃决定了孩子的健康状态。

我们观察,这样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孩子精神内耗。

喋喋不休唠叨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聆听牧师的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真是感人至深啊,准备多捐点钱。可不到十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十分钟还没结束,他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等演讲结束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捐钱,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超限效应”。父母即便是自觉出发点是爱,但是长时间不停地唠叨,势必会让孩子心生逆反,不愿与父母沟通,多数孩子会用沉默来对抗。

期望过高拔尖型

说起内耗,就得提一嘴内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只是古人的美好愿望,那放在当下就是裹挟着家长的焦虑,逼迫着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不断向前。孩子本是一个应该犯错的阶段,但是这些“被内卷”的家长们无法忍受孩子哪怕一丁点的不完美,他们不断训斥、苛责,然后,变本加厉地要求。最终父母的高期待成为了束缚孩子的枷锁,给孩子带来的只有深深的无望。

频频卖惨内疚型

想想平日里,你是否也对孩子说过下面这样的话?爸爸妈妈没啥本事,这么辛苦供你上学,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否则对不起我们。为了让你读书,你看你爸十来年没买过衣服。妈妈为了你什么罪都能受,你不要管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好。看似关心的话语,却满是沉重。这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绑架,一个长期处于内疚中的孩子,会把负罪感的枷锁牢牢套在自己的身上,更不用说自信了。

03我该怎么做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实际上,父母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教育不光是针对孩子,还有家长。毕竟,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

那么,身为家长,我们该怎样让精神内耗远离自身,进而给孩子树立更好的精神形象呢?

改变沟通方式

一个人想问题视角很容易受限,尤其是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建议可以寻求一些心理健康互助群,与有共同经历或者正处于相同处境的家长沟通交流,获取更宽的视野。之后改变自身的角色,从权威、说教的父母变成孩子们愿意倾听、平等的朋友,“看见”他们的烦恼,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加以理解和肯定。

减少牺牲感

你知道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家长不要带着牺牲感做事,一旦做事带有牺牲感,会不自觉地寻求对方的回报,如果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回报,牺牲感便会转化为委屈感。这份委屈的背后,无论是希望对方的理解还是期望对方的回报,都会使自己无形中增加不必要的内耗。

发现孩子的优秀

内卷时代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很容易使唯分数论大行其道,仿佛优秀的孩子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必然是优秀的父母。但实际上,优秀的定义很多,读书好是优秀,运动强也是优秀。我们不妨拓宽“优秀的定义”,带孩子去运动、看花、散步,滋养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向阳而生。

04写在最后

我有一个朋友,他与父母的关系就像知心好友,基本上每天都会打很长时间的电话,聊工作轶事、生活趣谈。从他的身上,你永远看不到窘迫与颓废,自信跟阳光是每个认识他的人给出的直观评价。有时候想一想,这大概就是教育该有的样子,父母用理解和支持,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要永远记得,父母施加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拥有怎样的性格。


西安康宁儿科心理:如何让孩子停止精神内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