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拆分与学习法

学习的拆分与学习法
前言:与你观点有冲突的情况下,算我错,别裱我,我脸皮薄。
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习”这个概念的剖析,二是掌握“学习”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的核心环节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高效的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学习的图式。
首先从剖析概念开始,众所周知,对于出生在现代的我们,大家自打娘胎里就开始“学习”了,之后的早教、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这样一条龙上来,中间没有歇气的时候,最后还会被要求学习“终生学习”的技巧,成为莫得感情的“学习永动机”。
可以说,我们这一生都在与“学习”相伴成长,与其说它是我们选择去做的一件事,倒不如说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紧密关系(我们与学习)也同样映射到了日常的语言习惯中。只是单单从口中吐出“xue”“xi”二字,就表达了太多含义,它可以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普遍的“期盼”,也可以是对比别人家的孩子后得出的一种“批评”,有时是一种对自己的“鼓励”,有时是我们自我嘲笑性的“自弃”,甚至还可以用在某些上不得台面事物的“隐喻”,或者用来表达你辛辣意见的“讽刺”。
那么,在“学习”被赋予了过多含义的现在,关于“学习”的定义,却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较为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现在的思考题是“什么是学习?”。
目前来自医学与心理学得出的一个共识是——“学习,是包括认知、记忆、模仿三个主要过程的精神与神经活动。”
让我们用倒叙的手法来观察这个“过程”吧,先从模仿谈起。所有的学习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知识的应用,而这个应用并不是先天就能掌握的,当然也不是与知识的获得无缝接轨,故而从“得到知识”到“顺利应用”的这个过程,就是模仿。
模仿分为简单和复杂两个层面,简单的情况下就是幼儿对大人的一些行为的单纯重复,比如大人说一句“你是谁”,孩子也复述一遍“你是谁”,这只是单纯的模仿,孩子在学习的是发音,或者说该如何产生“ni shi shei”的音响效果。而慢慢的到了后来,孩子开始明白这句话的用处,他开始对别人说“你是谁”,但这时他并不需求一个回答,他只知道这句话是对人说的,是一句语言,但没搞懂语言的目的。于是再接着,他会用这句话来获取别人的情报,再到稍稍远一点的后来,他甚至可以构建关于这句语言的情景,比如说,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到“他问道‘你到底是谁?’而另外那个人则回答道‘对不起,我是警察’”。我们发现,这里的模仿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抄袭”,而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虽然一开始确实是“抄袭”,但到了后来,知识与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加入了孩子自己的意志,从而变成了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精神与行为活动。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人类的文明能够在一代代传递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跟新和不断积淀的根本原动力所在。
那么接下来把时间线往上推,来到关于记忆的部分。现代脑科学认为,长期/永久记忆的形成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有关,而短期记忆则与海马体本身的电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值得说清楚的是,目前的研究有很多证据表明,海马体在我们的记忆系统里起到的更像是RAM(主存)的作用,而整个大脑皮层本身才是HDD(硬盘)。所以,海马功能受损表现的为进行性遗忘(顺行性/逆行性遗忘),一种遵循原先记录读写顺序的数据读写性失效。
所以我们发现海马拥有的,其实是 “加工”短期记忆使其成为长期记忆,并根据加工时留下的记录读取记忆的功能,而影响海马这个“加工”过程的,心理学认为是“认知”在起效。许多研究表明人类会在无意识记忆许多事情,但这些记忆不会保存太久,因为在无意识状态下,我们很快就失去了关于这些记忆的印象。当你的眼角瞟到一个人从超市出来,你不会产生任何念头,因为你每天得有上百人从你的视野里一晃而过,但如果在你还没走几步的时候,你同行的朋友对你说“嘿,你看到了吗,刚刚那个美人,裙子可真短”,那么恭喜你,你会把这件事记上许久,顺便给这位朋友贴上一个“贼眉鼠眼,猥琐好色”的标签以加深你的印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认知”来深化记忆的例子。
于是话题便到了我们这章的重点“认知”上,因为我们发现,认知实际上就是学习这一整个流程的源头,只有产生有效清晰的认知,我们的海马体才能好好工作,才有了关于模仿的逐渐升华。但若是按照任何一本系统性心理学教科书的排版来谈,那恐怕得扯上许久,故而这里就简要的抓住重点来解释,何为认知?
同理,就像我们拆分“学习”一样,来拆分“认知”。
认知大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结果和一个过程,分别是“感觉”、“知觉”、“思维”。其中“感觉”是对事物一般属性的认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印象,“思维”就是串起这两者的纽带,同时也肩负着不同知觉之间的联系。
还是之前的例子,视野边角上一晃而过的女性,给你了“凹”、“凸”、“白”、“翘”的感觉,而你略加思考便得出了“美女”的知觉,同时这个过程还参考了朋友的意见,并最后顺便联系到了“朋友好色”的其它知觉上。这整个过程就是“思维”,它是围绕“感觉”、“知觉”这两者(两种类型的基本数据)的巨大信息交互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不断闪过和产生各种各样的链接,其中具有强烈逻辑关联的、具有广泛协同映射的、具有独特唯一性质的一些想法最后便会形成记忆。
所以我们发现,学习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利用感觉来生成知觉,并围绕这个知觉来建立足够说服你海马体工作的链接。
故而让我们好好鄙视那一番死记硬背的学习行为吧,因为我们已经尝试证明他们不仅是长期执着于低效率的工作,而且还逆天而行,试图忤逆生物生来就设计好的神经元工作规则。
整理一下前面的论述,高效率的学习重点已经很清晰了,如何拓宽我们的“网速”是一大挑战,我们若是想要让脑子“转快点”,那么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祈祷父母生你时给你自备了光纤,二是优化你的网络结构,来使它能够更有效率的工作。
关于网络结构这点,其实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学习方法”,尽管严格来讲并不是这么回事,但比起介绍皮亚杰的“思维图式”,显然还是让我强行引用“学习方法”这个貌似大家都明白的词吧。
所以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革新我们的学习方法,使用一种更加具有容量和逻辑性处理的思维结构,学习深奥的知识就像所有我们都想玩的操蛋大型单机游戏一样,你没有一台好机子大概是跑不动这些玩意的。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到最为基本的地方,那就是“感觉”→“知觉”,或者说,“属性”→“印象”这个过程。好比一道证明题,从“条件”→“结论”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显然,“条件”的数量与质量与彼此的联系强度将直接决定这道题目的难易程度,于是如何获得更多“数量”的条件,如何提高条件的“质量”,如何建立条件间有效的“联系”,实际上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主要关注的目标。
第一点,利用起初的条件来扩充数量。众所周知,题干给出的,又或者说,我们的感官所能截获的感觉是有限的,仅仅凭借一些感觉是不能解开过于困难的问题的。就好比你能看出来你面前是一个人形的玩意,但你不知道它是否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人类的内心,它有可能只是个“衣冠禽兽”,但显然,你的眼睛并不能直视内心。
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利用起初的感官信息来扩充条件,利用一些建立在迅速思维上的“推理”,把原先有限的条件进行有关联性的无限扩充,比如通过视觉感官来分析他的姿势、仪表、表情、动作等等来增加许多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的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思维来扩充的,所以它们产生于原始条件之后,它们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产生于推理,故而也确实的落后于感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它称为“第二条件”。
第二点,对条件进行提取来提高质量。我们已经在上一个要点里对初始条件进行一波规模宏大的扩充,这使得我们证明出想要的结果已经不再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思考的效率,反而因为添加了庞杂的条件反而减慢了运转的速度。所以我们要对第二条件们进行筛查和精炼,就是将这些生硬的东西类比为一些更便于使用的词语,就好比把“量词”变成“形容词”的过程。
打个比方,我们把“身高180cm”进行提取,把它变成“身材高大”,这就是我们第二点需要做到的内容,这个过程的核心是“类比”,它们即可发生在初始条件身上,也可以作用于第二条件身上,可以说是把一切复杂而不利于直接使用的条件进行精炼,从而产生便于生成印象的最终条件。
第三点,对条件进行有效的链接。这个过程必然发生于最终条件身上,在这步过程中,我们将整合原先大数量的条件,并把它的数量控制在适合我们思考的范围内。其大体步骤可以理解为,面对“条件α”和“条件β”,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潜在或直接联系,生成一个“α∈β”一类的关系示意,并把这整个关系打包成整合条件“A(α∈β)”,这样我们就缩减了过多的条件,把最后需要我们意识专注的工作减少到了可以处理的地步。
最后,我们接着把这个比方打完,我们把“身材高大”和“体型壮硕”打包成一个整合条件“身强体壮”,这样我们便达成了条件数量的缩减,现在似乎可以开始把意识集中来进行思考了。“身强体壮”、“衣着朴实”、“眼神锐利“、“发短胡子长”、“是个狠人”等等这些精练的整合条件很快就把目标指向了“人类男性”这个印象结果,于是我们的大脑就将记忆里关于“人类男性”的知觉调动出来并覆盖在思维中,我们便会使用看待“人类男性”的经验来对待面前的这位“人类男性”。
所以,单纯的学习,或者说摄取学识,所进行的重点是高效的“认知”,也就是以上的内容。
而学习的整个过程还包括“记忆”与“模仿”,如果存在生理上的优势或者劣势的情况下,对于记忆的后续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更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依然是“认知对记忆的影响”。
关于“模仿”,前言也已经谈过了,实际上“写入”与“读取”的网络结构是类似的,并且都是在海马的工作下完成,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取”的过程里,比起海马的活动,脑其它功能区的活动也十分的活跃。故而关于“模仿”或者说“再现”、“创造”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人类而言,依然是神明的领域。
以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