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古建筑的讨论

2023-08-02 03:50 作者:MFWNM  | 我要投稿

这是我个人履历较浅、涉世不深,喝红牛喝的睡不着,才有的这篇杂谈,所以难免有些个人表达上欠妥的地方,同时又不在电脑上编辑,所以格式上也有些问题,还请见谅也欢迎多多补充指正和批评。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现在再看电子书时,又加之最近的体验,颇有些五味杂陈。我觉得,现在大城市里倒是不在乎这问题了,毕竟已经开发完了,而现在在乡村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上逐渐暴露出来了,虽说一些地主大院、道观佛寺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会遭到些破坏,但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上缺乏热情和力度。 有些热门地方能在虽说在旅游开发中能保存下来,但仍不免有破坏与完全的拆去重建还并不尊重原址 ,21年我到武当五龙宫,和那里的道士聊天,才知道这新殿是善信自己拨款50万给重修的,建筑结构也不知道和以前一不一样,因为道长是后来从天津来的,至于政府的资金则是迟迟没下来。出来,看见摆在地上的中和秃了瓢的左右碑亭,下山前又是一路的残垣断壁,心里五味杂陈,考古的人倒在旁边的田里忙的不亦悦乎。不过一些道长们心态很正,过去就过去了,该怎样他就么样喽。

而那些小村镇可能更是糟糕,就像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在山西一个老大爷守着塌了一半的偏殿和摇摇欲坠的主殿。不仅如此,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就像这回我在木兰山上看到的,各路神仙挤在一起,当然还有羽化的道长的照片挂着以供徒弟祭拜,总之整体的殿内风貌我觉着是惨不忍睹啊。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是连耶稣基督都供进观和寺里了,虽说是看别的乡村调查的人的报告,但仍不免扼腕叹息,毕竟关乎人的精神世界。 至于应当怎样保护这些建筑的观点,我自己都是分裂着的,一方面我很赞同建筑的残缺之美,也乐于欣赏它,因其象征着一种历史带来的厚重与压抑,另一方面又是惋惜于其继续的破败与彻底的残缺,可当如何去做呢?我想我只能妄言了。 首先我反对未经考量后的一昧翻修重建,这是对其彻底的破坏,其次则是反对将建筑进行异地搬迁,因其破坏了建筑的意象美,让它脱离了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貌似现在丽江好像有这样的运动,把古建筑当博物馆里展品哪玻璃罩子罩着,可惜之前路过没去看看。那应当怎么做呢?我想是进行认真考察后的修复和进行古建筑建模。 古建筑的考察修复仍是相当缺乏人才的,不仅是这还有文物修复和非遗传承,可是就我看,人们对古建筑的热情与关切不足还有入门的成本极高,虽说古代也是如此,但总给我一种似乎有个圈子似的错觉,巴不得别人把他们供起来当大熊猫喂饭吃。另一个则是3D建模,将它们保存在互联网里,像现在的古籍扫描一样,这我是看好的,甚至觉得日后会有相关的专业。不过这往往需要相当大的力气与决心,我看《黑神话悟空》和《大理寺日志》(动画)的制作组就挺好,如果都火起来了,也能让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人吃到红利,也不至于依赖政府收入了,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是有生产积极性了,而且古建筑也能活在人们心中了,就像当今的钢筋水泥预制板一样。 但现在的我对整体仍持悲观态度,因为游戏仍只是载体,古建筑因素于其中也只是雕花罢了,至于水能盛多高,仍取决于游戏本身。而动画等等亦是如此,同时还会受到抨击,就像这回的《长安三万里》的唐俑风争议。当然也有乐观的,不论是文创、表情包和文物科普一类的短视频与文案等等走入生活,火出圈来,像一些地区的解说员和一些探墓与关注乡村古建筑的,都反映着人们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呼唤,而非仅仅以传统文化为皮的宣传,与此同时也是一些地方对可能面对的旅游开发问题的大考,当然在现在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相信会有一份漂亮的答卷也想瞅着更多的古建筑等文物元素闯到我眼前,像按摩一样,给我开开背,舒展下筋骨,虽说可能会疼,但还是希望能有吧(在合理范围内,像医院里那种)。 最后感谢红牛,让我在大晚上精神矍铄,看着星星眨吧眼,读书码字。

关于古建筑的讨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