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管理人才为何奇缺?
中国经济粗方式发展,哪有供应链思维,自然没有供应链人才。
现在经济由高速到高质量,活儿不得不细致,供需错配、部门协同到处存在可以改善的空间。国内抓金融、环保,经营风险加大。出口冲击老外就业,直逼第一的GDP在与老外夺资源了,贸易战必然发生。
此时,大家意识到,供应链不抓不行,供应链人才严重短缺。
前言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一般要熟悉计划,采购,物流、仓库等各个模块的工作,对外有较强的谈判和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能力,对内能够管理好计划,控制好库存,能够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并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公司成本,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和大局观。
所以,经常听一些企业家们和HR经理人们说,现在找个好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太难了。
迈克尔.波特曾经谈到过亚洲的跨国企业和全球的跨国企业的区别,他说:亚洲的跨国企业关注钱从哪里来,去哪里赚钱;全球的跨国的企业关注产品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
我猜想,波特讲的亚洲企业应该大部分指的是中国企业吧。说的一点都没错,中国企业首先关注钱从哪里来,也就是如何去融资,然后,企业家们觉得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行业,不行就转型,或者把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上市,然后卖个好价钱。能够像欧洲德国那样几代人做同一个行业,把产品做到极致的中国企业很少。
很多中国的企业都重视销售,而忽略了其他,造成这种商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很多中国的企业家们原本就是干销售出身,他们通过销售挖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或者第二桶金,然后再建立自己的企业,他们认为只有销售才创造价值,所以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里,营销和业务部门往往是最重要的,是老板最重视和器重的,销售人员的收入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公司里最高的,这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企业有很少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作为客户,总是考虑成本最低,所以希望不断引入竞争,给供应商们制造压力,让大家去竞争。作为供应商,一方面他们认为老客户就是装在口袋里面的钱了,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扩张,把业务做大,或者新的销售人员为了拿到更多的业绩,不断的去开发寻找新的客户。公司花在新客户身上的精力和花费远远高于老客户。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有销售费用(营业费用)一项,一般在销售收入的5%-10%,这些就是企业用于营销的花费。但对于老客户来说,并不需要花费什么,这就是企业用从老客户那里赚来的钱,去开发新客户。
第三、中国的很多规模化的企业都是倒三角型,也就是原材料种类少,产品种类多,根据客户需要订制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或者标准产品,提前生产好,再推销给客户,比如说钢铁、铝材、石油行业,对这样的企业来说确实是营销重要;欧美的大型企业很多是正三角形,也就是原材料品种繁多,产成品种类少,供应的工作难度大,供应商分一级二级三级,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质量,供应链复杂程度高,这些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水平要求很高。比如飞机、汽车、电脑等行业,都是欧美国家比较发达,中国也是最近20年慢慢学习并努力在追赶。
第四、相比较销售人员,供应链人员成长的过程漫长,在某些行业,如果对自己产品熟悉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强,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通过3-5年的锻炼和成长,基本可以能独当一面,甚至可以成为销售总监。但是作为供应链从业者,必须要从事过采购、物流、计划、仓储各项工作,而且每个职能都要有一定的积累,还要系统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甚至还要了解一些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才有可能成为资深供应链管理人员,这个周期至少也得10年甚至15年以上。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在职业生涯的前10年把这些职能工作全部都从事一遍(除非是领导重点培养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涯前期薪水不高,经不住诱惑,很多人就转行做了其他行业。
供应链是个舶来词,供应链管理也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美国管理水平的先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应链管理的水平高。中国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华为花费几十亿请IBM做集成供应链咨询,京东的刘强东认为,京东就是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案例。未来,中国对于供应链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供应链人才的发展空间也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