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研究:超越感知的感知
数字在你眼里是什么?是几何图形,是一个又一个的图案。——《三体》数学家魏成

人有五感,用来接收世界上的信息。人有一心,用来整理和分析世界上的信息。前者是感觉,后者是知觉。当然这么说可能不太准确,但却便于我们理解“感知觉”这个概念。
有感在先,有知在后。而我们的感觉却总是大同小异。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相信我们的感觉,并且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去怀疑它们。
然而,看到什么不代表我们就知道了什么。看到是表象的一次接触,是信息的纳入,也是光和影在眼中的定格。但是这仅仅只是意味着我们看得到某个具体的东西,而不代表着我们能理解这个东西。眼睛只是一个输入器官,把外界的纷繁复杂输入到我们的精神思维中。
我们人虽有五感,但是印象最浓烈的可能却是视觉。我们对眼睛的依赖程度,似乎远远高于其他的感觉。所以我们暂且用视觉来分析超越感知的感知。

我们看到某个具体的事物,第一反应,或者说正常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如实地将之“镜映”到大脑中。杯子是杯子,书包是书包,手机是手机。我们学了很多的词语,把我们看到的图像一个个地对号入座。但无论怎样,我们看到的像就是我们认知的像。
在实像和心像之间,存在着一条不证自明的定律。那就是我们必定认可实像就是我们的心像。我们必须如此,而我们又不需要对此做出任何的解释。我们看到什么就一定是什么。这一点在具象的世界中,面对具体的物体,无往不利。我们也绝对不能质疑在具象的实际面前所看到的东西。
这是不需要任何解释的。如果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说法,那便是人类的基因序列中自然而然地插入了这么一个程序。我们自婴儿开始,这个程度就开始运转。我们的眼睛可以通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将图像转化为信息,记录在大脑中。这被解释为天性,或者说是本能。

这样的感知,便是符号所有人类理解的感知。我们看到了什么,于是我们就在心里记录了这个像,接着,我们的大脑把这个像拎起来,反复比对我们脑子里的那许许多多后天学习来的概念,然后就知道了这个像。这样的感知是合理的,我们的思维也的确遵循着比对和筛选这样的原理。
物体不会随着我们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不可能用我们的视觉让物体自身发生形变,至少在宏观维度上是如此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知觉中使物体的像发生形变。在这个过程中,变化的不是物体,而是我们对物体的感知。这也是合理的。也正因如此,所以一百个人看同样的东西,也有可能得到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然而,当感觉和知觉错开之时,超越感知的感知一下子就变得混沌起来。这种混沌是相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相对于被认可的社会框架而言,相对于不证自明的人类共识而言的。超越性的感知的存在,意味着实像在输入的过程中立刻遭到了异化,而不是输入完成后在脑海中产生的变化。
这样的感知觉被看作是反人类的。皆因这种感知觉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感知觉。任何触碰到人类共识的存在,都将撼动我们对真实和幻想的边界感,从而将我们拖入到精神混乱的深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