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如何抗洪、抗震

2023-08-06 13:15 作者:盐不能当饭吃  | 我要投稿

首先说明一下,古代由于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科学的局限,对自然灾害的看法和防范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因为通信技术落后,古代的受灾统计偏差较大,有可能存在一场大灾0失联、0伤亡的统计结论。

自然灾害在古代中国频发,儒家思想认为这些天灾以及那些未可描述的异象是来警告统治者的。在唐代的文献资料中,“异灾是天谴”的描述比比皆是,这是那时候的人们的主流认知。如《贞观政要》里有描述:

“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

除此之外,水灾,地质灾害,蝗虫灾害,彗星或者日食等现象在唐朝都有见诸罪己诏。


 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地宜宁不宜动,地若“不宁”有动,说明阴阳失调,或与人君失政有关,是上天给予的惩罚和告诫。所以,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要赶紧承认错误,把罪过揽下来,以获得上天的宽恕,避免上天再给人间降灾,减轻灾民的不幸。

  西汉刘询(宣帝)当皇帝时的本始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元前70年6月1日),河南以东49个郡国皆发生地震,不少地方是山崩水出,“杀六千余人”。刘询便为此下了道“罪己诏”。

  《汉书·宣帝纪》记载,刘询是这样说的,“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刘询想表达的意思是,地震是天地神灵发出的警告,是我刘询没有安定民生,我现在很恐惧。


当然,这些也包含了古代的封建落后思想的糟粕,毕竟古代封建落后的集权制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古代如何抗洪、抗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