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4.2 货币变为资本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货币变为资本
每个资本开始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例如在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交换商品时,货币是流通手段,而不是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这样:Т—Д—Т[1],这就是说,为买而卖。货币在用来剥削别人劳动时才成为资本。资本的一般公式是Д—Т—Д,这就是说,为卖而买,以达到致富的目的。
Т—Д—Т这一公式意味着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商品生产者拿出他不需要的商品,换取他需要消费的商品。使用价值是流通的目的。
相反地,在Д—Т—Д公式中,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相同:过程开始时资本家握有货币,过程结束时货币又回到他的手里。如果交易结束时资本家的货币还同原先一样多,那末,资本的运动就没有意义了。资本家活动的全部意义就是:在交易后他握有的货币多于原有的货币。增加资本的价值是流通的目的。
因此,资本的一般公式的全貌是这样:Д—Т—Д′,在这里,Д′代表数目增多了的货币。
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即他投入周转的资本,回到他手中时,有一定的增殖。
资本的增殖从何而来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力图掩盖资本家致富的真正泉源,往往硬说这种增殖是在商品流通中产生的。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是这样,如果商品与同等价值的货币即等价物交换,那末,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从流通中获得的价值,都不会多于他商品中体现的价值。如果卖主能够把商品卖得比商品价值高些,譬如说,高10%,那末,在他做买主时一定要把这个10%又付给卖主。这样一来,商品所有者在做卖主时所赚到的,正是他做买主时所失去的。而事实上,整个资本家阶级的资本都在增殖。
显然,身为资本家的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在使用时能创造价值,并且创造的价值多于自身具有的价值。换句话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一种成为价值泉源的属性。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注:
[1] 商品—货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