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西藏》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盘点

2023-07-07 19:00 作者:jackson骄  | 我要投稿


     《丁丁在西藏》是埃尔热作品系列《丁丁历险记》的第二十部,于1958年9月开始在《丁丁周刊》上每周连载,至1959年十一月。之后由Casterman出版社整理合集出版。《丁丁在西藏》讲述了丁丁收到以前的我们的老朋友张充仁的信件,并表示即将前来拜访他。不料几天后的新闻报道上报道称张乘坐的飞机失事,无人幸存。丁丁受到“超现实”灵异的指引,决定不顾一切,前往西藏搜救自己好朋友的故事。那么这次的作品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及细节呢?


创作背景:

独特的作品

       这部作品相信读者粉丝们看完后,能感觉到这部作品中与其他系列作品的与众不同。首先《丁丁在西藏》这部作品中没有大反派,并且只安排了主要人物出场。向日葵教授只在前面露了下脸,杜邦杜庞则根本没有出现,这与上部作品《红海鲨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阿道克船长则在此作中挑起大梁,还有丁丁忠实小狗白雪,她的戏份比以前多了许多,甚至还有“天使与恶魔”般的思想斗争。

这些笑点为故事平添了一抹不可或缺的轻松戏剧气氛。当然还有故事的起因——曾在《蓝莲花》出场并成为丁丁忠实的好朋友张充仁。然而本作并没有像《蓝莲花》那样有张充仁先生参与创作,当时的他还在国内,且已经和身在比利时的埃尔热断了联系。两人直到1981年才在布鲁塞尔重逢。

       另外,相信一些老资历的丁丁粉丝读者知道,本作在我们国内有过3次调整。最开始的时候丁丁历险记系列里面是没有本作的,即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的公开版本里没有《丁丁在西藏》,《红海鲨鱼》后就接着《绿宝石失窃案》。之后在2001年,中少版推出了本作,名字是《丁丁在中国西藏》。再往后新出的一版,才是我们现在的《丁丁在西藏》。


创作动机与想法

       早在推出《红海鲨鱼》的时候,埃尔热便构思着下一部的主题与方向。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将丁丁送回美国,就像此前《丁丁在美洲》那样,帮助印第安人保卫领地,对抗美国大财团。后来他发现这样重走老路对自己的创作是一种倒退,于是放弃了该想法。此外,埃尔热也曾考虑过以内斯特为主线,把此前曾在《独角兽号的秘密》中出场过的另一反派马克西姆兄弟加入进来。然而最后也放弃了这个剧本。就在这时,他的好朋友雅克·范·梅尔克贝克建议他以西藏为背景讲述一个故事。同时,在此前月球两部曲中帮了埃尔热大忙的神秘动物学家伯纳德·休维尔曼斯 (Bernard Heuvelmans)送了一本书《Sur la piste des bêtes ignorées 》(《未知动物的踪迹》)给他,内容主要是世界各地出现过的神秘动物,里面恰好又有着关于西藏的牦牛,雪人等等。

在两边的影响下,加上许久未曾联系而对自己的老朋友张有许多怀念之前。于是在1958年,埃尔热决定将西藏作为丁丁下一部历险记的背景地,并添加张进入故事主线之中。

       然而在准备创作时,埃尔热现实的生活又出现了波动。在1956年时,他和他当时的妻子杰尔曼(Germaine Kieckens)出现了感情问题,感情逐渐变淡。而之后在1958创作时,埃尔热工作室新聘请了一位年轻的画师范妮(Fanny Vlamynck)。两人很快就擦出了火花。然而由于埃尔热天主教教义的影响,年龄及工作压力下,埃尔热精神崩溃了。在此期间,他连发恶梦,梦中他看到了他所描述的“白色的美丽和残酷的图像——他无法解释的白色和雪的景象。”引自《埃尔热访谈录》第178页)。

范妮·弗拉明克 (Fanny Vlamynck) 是《丁丁历险记》的创作者埃尔热的第二任妻子。1956 年,当她成为埃尔热工作室的调色师时,她认识了埃尔热。他们的恋情于同年开始。1977年1,埃尔热与首位妻子杰曼·基肯斯(Germaine Kieckens,1906-1995)离婚,并最终与范妮结婚。在埃尔热于 1983 年去世后,她继承了他作品的权利,并自1986 年起通过 Studios Hergé(前身为埃尔热基金会)和Moulinsart SA自1996 年起管理这些作品。

       这些诡异又无尽的噩梦,使得他前往瑞士求助一位荣格学生的心理医生。医生建议他停止工作并休息一段时间。“但是我并没有选择停止”(引自《埃尔热访谈录》第58页),他拒绝放弃创作丁丁,并且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面问题。埃尔热的这次选择与行动也被埃尔热直接反映在了本作中,并成为了故事主线——所有人都认为张已经死了,丁丁却坚持要去搜救他。在瑞士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埃尔热回到布鲁塞尔与妻子好聚好散,选择离开了杰尔曼并于范妮选择了在一起。此后,埃尔热与范妮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在工作室共同创作之后的丁丁。因此,本作《丁丁在西藏》就是埃尔热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创作出来的,在所有丁丁系列作品中独树一帜。在书中,埃尔热借着丁丁坦率地流露当时自己的伤心感情——丁丁感怀张的离去而流露感情(这可是丁丁第二次流泪,并且两次流泪都是为张而流)

之后丁丁不畏艰险,沉着冷静,出发寻找张——埃尔热鼓起勇气直面并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等等。到最后成功解救张——解决了自己的梦魇,找回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并且整个故事也发生在白雪皑皑的西藏,对应了自己此前的无尽的白色噩梦。也难怪埃尔热认为这是他最喜欢的《丁丁历险记》,这确是代表了自己在当时努力与心境的变化。


丁丁的旅程

       丁丁、船长和向日葵教授来到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度假胜地,三人正享受着愉快轻松的度假之旅。丁丁爬山回到旅馆,和船长一同读到一篇喜马拉雅山飞机失事的新闻报导。当天晚上,丁丁打盹的时候梦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张在雪地向丁丁呼救的场景。

极巨震撼力的一帧,夸张的漫画表现手法

第二天,丁丁收到转发过来的信件,原来是张在香港给他寄的,并说明他将乘坐尼泊尔的飞机前往欧洲与丁丁见面。张信中所说的航班途径地名字与新闻报导的一模一样。深感不妙的丁丁与船长翻开最新报纸,里面报道了张正是乘坐了那趟不幸的航班,并报道称救援队抵达现场完成搜救,无人幸免。然而丁丁想起来昨天打盹时张向他呼救的那场梦,坚信张还活着,并且要马上出发前往营救。拗不过丁丁的船长只好陪同他前去。

坚决不去阿道克。船长是真的爱丁丁

两天后,丁丁和船长二人抵达新德里。他们将在印度首都转机前往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及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新德里位于印度的西北部,东经77度,北纬28度,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南方附近。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础上扩建而成,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 Indian Gate),印度门以南为新德里,印度门以北为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印度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帝国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由于转乘航班在3个小时后,因此丁丁和船长接受空乘服务员的建议,游览新德里当地。

萨夫达戎机场(IATA:N/A ,ICAO:VIDD)是位于印度新德里的一座旧机场。它于英属印度时期建立,当时名为威灵顿机场,以当时的英属印度总督威灵顿命名。于 1929 年作为机场开始运营,当时是印度继孟买珠湖机场之后的第二个机场。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使用,因为它是南大西洋航空渡轮航线的一部分,后来在1947 年印巴战争期间被广泛使用。它曾经位于鲁琴斯德里的边缘,如今,它周围环绕着整个新德里市。它一直是该市的主要机场,直到 1962 年,由于机场较小,无法作为喷气式客机的枢纽港,业务完全转移到帕拉姆机场,即现在新德里最大的国际机场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
古特伯高塔(Qutab Minar),是一座尖塔和“胜利塔”,是古特伯建筑群的一部分,位于德里最古老的防御城市拉尔科特(Lal Kot)的遗址上,由托马尔·拉杰普特人建立。它是位于印度南德里Mehrauli地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也是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两者的表面均饰有精美的铭文和几何图案。塔的每层顶部都有一个带有凹槽的轴, “阳台下有精美的钟乳石支架”。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此直登塔顶悬台。高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融合的建筑物。古塔的高度确有72.5 米
德里红堡(Red Fort)是印度德里旧德里附近的一座历史堡垒,历史上曾是莫卧儿皇帝的主要住所。这座城堡因其由红褐色的沙石建造而成,故名“红堡”,是一座颇具伊斯兰风格的古老建筑遗址。沙贾汗皇帝于 1638 年5月12 日下令建造红堡 ,当时他决定将首都从阿格拉迁至德里。它最初是红色和白色的,其设计归功于建筑师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霍里(Ustad Ahmad Lahori),他也建造了泰姬陵。这座堡垒代表了巅峰沙贾汗领导下的莫卧儿建筑将波斯宫殿建筑与印度传统相结合。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新德里的主要旅游景点
德里大清真寺,全称为德里贾玛清真寺(Delhi Jama Masjid),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它由莫卧儿皇帝沙贾汗 (Shah Jahan)于 1650 年至 1656 年间建造,并由第一任伊玛目赛义德·阿卜杜勒·加福尔·沙阿·布哈里 (Syed Abdul Ghafoor Shah Bukhari) 主持落成典礼。它位于莫卧儿首都沙贾哈纳巴德(今天的旧德里),一直是莫卧儿皇帝的皇家清真寺,直到 1857 年帝国灭亡为止。贾玛清真寺被视为整个印度伊斯兰宗教的象征。
圣雄甘地陵墓,现称圣雄甘地纪念馆(Raj Ghat and associated memorials)是纪念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陵墓及纪念馆

丁丁在游览新德里的名胜古迹一时忘记了时间,阿道克船长提醒到注意航班的时间。最后他们搭乘了辆出租车及时赶上了飞机。

印度航空(印地语:एअर इंडिया;英语:Air India)是印度的国家航空公司,总部位于新德里。印度航空曾是一家国营事业,于2022年塔塔集团全资收购。印度航空的枢纽机场位于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还有其他几个印度重要城市作为重点航点。印度航空是印度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服务于五大洲60多个国际目的地,并拥有一支由空客和波音飞机组成的机队。该航空公司于2014年7月11日加入星空联盟,成为第27个成员。

       第二天上午,飞机抵达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丁丁和船长下飞机后就登门拜访了机场管理局,并打听那次搜救行动的一些事情。机场主管尽管不建议丁丁做出疯狂的举动,但最后还是留下了那次搜救行动的一些人员名单,看看他们里面有谁会愿意和丁丁重新去到那片危险的地方。

图为加德满都的满愿塔(Boudhanath),是加德满都的著名旅游地标之一。加德满都(尼泊尔语:काठमाडौ,英语:Kathmandu),是尼泊尔的首都与最大城市,其人口约有290万人。加德满都的海拔约1,400米,三面环山,市区即于山间的加德满都谷地之中,气候宜人,有“山中天堂”之美誉。加德满都是世界上最古老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是自古为尼泊尔的政治文化中心与文明交流要冲,该城市始建于公元2世纪。城市所在的山谷在历史上被称为尼泊尔曼陀罗,因此加德满都一直是喜马拉雅山脉山麓中内瓦尔人文明的重要城镇,近代,加德满都曾作为尼泊尔王国的皇家首都,并设有尼泊尔皇室的宫殿、豪宅和花园等。加德满都多年来一直是尼泊尔在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枢,它拥有以印度教和佛教徒为主的多民族人口。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城市被认为是尼泊尔通往喜马拉雅山的门户,城市多处史迹被指定为世界遗产。
舍尔巴人,现一般称夏尔巴人(Sherpa people)。夏尔巴人是藏族民族之一,其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 指的是他们在西藏东部的地理起源。他们散居在喜马拉雅山两侧,主要在尼泊尔,少数散居于中国、印度和不丹,语言为夏尔巴语,使用藏文。夏尔巴人为山地民族,许多夏尔巴人在当地被视为精英登山家和专家。它们对于喜马拉雅地区的早期探险家来说非常有帮助,可以作为该地区极端海拔山峰和山口的向导,特别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探险队。如今,这个词经常被外国人用来指几乎所有受雇在喜马拉雅山登山探险的向导或登山支持者,无论其种族如何。夏尔巴人在国际攀岩界享有盛誉以及登山界的坚韧、专业知识和高海拔经验。据推测,夏尔巴人的攀爬能力部分是适应高海拔生活的基因的结果。其中一些适应包括独特的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和双倍的一氧化氮产量。

离开机场后,丁丁准备去拜访此前张在信中提及的尼泊尔当地的一位张的叔叔。两人来到一座寺庙旁,和张的叔叔程立金见面了。

船长能屈能伸,乃大丈夫

一番交谈后,程的儿子推举了一位当地的向导叫塔基。他是夏尔巴人并且也是那次搜救队的其中一员,有着丰富的登山经验并且熟识当地环境。丁丁和船长找到塔基,他却不愿意带领两人前去,理由是当地喜马拉雅山环境十分恶劣且非常危险。去的人会十分艰苦且有风险,而失踪的张活着的希望更加渺茫。他不愿意为了一个不明确的目的而让大家一起冒险。

然而丁丁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决定自己收拾行囊独自出发。最后还是阿道克船长厉害,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亲自说服了塔基并许诺重金。最后,在塔基的安排下,一行人出发前往飞机地点。

埃尔热根据许多资料了解并真实绘画了当地的喜马拉雅夏尔巴挑夫

       在路途上,船长的耐力不足,很快就掉了队。船长气不过,从背包中掏出一大瓶威士忌一饮而尽。果不其然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楞头就往前冲了。

这里对比了下中英法三个版本。之前的丁丁旧版按英文版翻译,船长唱的是一首英国儿歌,名字是The Grand Old Duke of York(伟大的老约克公爵)其中翻译的一句歌词是“高贵的老爵爷呀,他有一万名仆人呢 嘭嘭嘭”。而现中文版根据法语原版的翻译,是一首法国著名的军乐曲Le Régiment de Sambre et Meuse(直译桑布雷与默茨军团进行曲)。船长唱的正是该曲的第一句。这首军乐曲创作于普法战争时,并在一战中作为鼓舞法军士兵士气的一首著名乐曲。


遥远的路途还在继续,他们翻山涉水。晚上还能听到收音机播放的边卡的歌,真是太幸福了


行走了一段时间后,一行人终于抵达喜马拉雅山脚下,已经可以看见雪山了。他们先行吃饭休息,准备明天翻过雪山前往飞机残骸处。吃饭的时候雪山传来阵阵的吼叫声,塔基和夏尔巴的挑夫惊恐万分,他们说是“雪人”,并十分惊恐地和丁丁船长说着当地有关“雪人”的各种传说。

糌粑(zān ba)是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端来喷香的奶茶和糌粑,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喜马拉雅山雪人(英文名Yeti),在西藏称“米固”。是一种界于人和猿之间的神秘生物,早在1898年便有人追踪过它的足迹。1972年,一些生物学家发现过雪人的足迹。在六十年代初期,尼泊尔政府立法保护雪人,禁止捕猎。关于雪人是否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1974年在尼北部纳木切巴扎以北两天行程的马切尔摩小村落里,一个谢尔巴少女受到过雪人的攻击。雪人还杀死了5头犏牛。当地警察证实了这次报道。所有报道均说,雪人的侧面影像如一个强健的男人,高1.4米,太阳穴较深,周身褐色皮毛。它的脸呈黑色,无头发,宛如猩猩。头略尖,走路用双腿,但奔跑时用四肢,非常迅速,在森林中栖息,常到雪山和冰川活动,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早在1898年便有人追踪过它的足迹。从公元前326年起,世间就开始流传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在人们的印象里,雪人时而仁慈、温柔,时而凶猛、剽悍。1953年12月31日,一支英国探险队全副武装地到达了印度,准备前往尼泊尔,寻找神秘的庞然大物雪人。六个月前,首领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吉,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曾经发现过巨大的脚印。他们坚信:雪人一定会再次出现。雪人是一种介于人、猿之间的神秘动物,尚未有确切的雪人标本供人们研究,关于雪人的传说材料远远多过实证。通常雪人被称作“夜帝(Yeti)”,意思是居住在岩石上的动物。喜马拉雅山雪人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分支。

第二天一行人继续出发,然而当他们走在一处雪地时发现了雪人的脚印,还有阿道克船长的一只空酒瓶。那三名胆怯的挑夫丢下行李逃跑了,现在只剩下丁丁、船长和塔基三人。丁丁决定三人挑选好必要的物资并三人分担,继续前进。最后在第二天,他们抵达了飞机失事地点。

三人在飞机残骸附近扎营安顿好,准备第二天回到村子离去,而丁丁选择在附近侦察一下。丁丁凭借着自己一贯敏锐的嗅觉和侦探头脑,在附近的一处山洞中发现了张还活着的证据。

之后丁丁在途中碰到了场大雪,掉进一个坑底中。幸亏白雪拼命呼喊着,船长和塔基终于找到了丁丁。三人在第二天准备好手电筒等装备再次抵达了那个洞穴,并证实了张在飞机失事后幸存了下来并躲在了这个洞穴里避难。

然而张接下来在何处,三人却并没有头绪。塔基劝说丁丁此地太危险,张在茫茫雪山中无处可寻,建议放弃。在第二天,正当三人准备回去村子时,丁丁看见远处的一座山的岩石处挂着一条黄色的围巾。丁丁觉得这是张留下的一条信息,于是决定攀上那座山查看。

圣艾尔摩之火(St. Elmo's fire),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常在航海时被海员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经常发生于雷雨中,在如船只桅杆顶端之类的尖状物上,产生如火焰般的蓝白色闪光。圣艾尔摩之火的成因是一种电晕放电现象,是由于周遭环境非常大的电势差(这在大雷雨中很常见),超越了空气的击穿电压(约每米3百万伏特),使得空气成为了导体(等离子体),并在导电的过程中放出强光。虽然名称中有“火”这个字,但其实一点都不热。

在尝试攀登悬崖时,阿道克船长搭手的岩石碎了并悬在半空中无法依靠自己攀爬。这危及了用同一条救生绳索绑在他身上的丁丁。阿道克船长告诉丁丁割断绳子来救自己,但丁丁拒绝了。船长最后试图自己用刀子亲自切断绳索,但是刀掉了。就在这危机时刻,塔基回来了并且救了丁丁和船长两人。

他们继续往前走,并试着在雪山上露营过夜。然而遇上大风雪,三人失去了帐篷。为了避免被冻住,三人必须继续跋涉,中途不能有一刻休息停留。三人行走在一处地方时,发现山脚下的一座喇嘛寺庙。就在此时三人突遇雪崩,音讯全无。

山脚下的寺庙中,所有喇嘛都目睹了这场雪崩。突然一位叫祥光法师慢慢地浮空而起(通灵腾空),他在幻象中看到并向旁边的法师描述了丁丁三人遇到危险的场景。

就在此时,白雪趴在晕倒在地的丁丁不断地唤醒他,一只牦牛靠近丁丁旁试图调走那条围巾,却唤醒了丁丁。

牦牛(Yak)是偶蹄目牛科牛属哺乳动物。全身黑色长毛,尤其是脖颈、前胸、腹部处。脸不长;眼如鸡卵;鼻孔很粗。寿命约二三十年,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草食性反刍家畜,生命力顽强。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为旅游者的前导,有“高原之舟”之称。现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牦牛于2014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

丁丁的脚扭伤了,并且虚弱得无法继续行走。他给白雪写了一张纸条让他转递到寺庙求救。白雪跑的途中被一根大骨头吸引住,丢失了求救纸条。但白雪还是跑到寺庙中,吸引了各位僧侣的注意。有一位喇嘛记住了祥光法师的幻象信息并认出了白雪。最后在寺庙喇嘛的帮助下,丁丁、船长和塔基三人安全得救了。

丁丁、阿道克船长和塔基三人在寺庙中休息好了并恢复了知觉。他们来到大方丈面前,方丈欢迎了三人,并询问了到来的目的。丁丁如实将自己三人的经历说了出来。但是方丈考虑到寻找张确实无从查找,建议丁丁放弃。

喇嘛(藏语:བླ་མ),藏传佛教术语,意为上师、上人,为对藏传佛教僧侣之尊称,长老、上座、高僧、酋长之称号。藏传佛教在元朝传入中原时,汉人习惯上以喇嘛来泛称所有的藏传佛教僧侣,由此而来

就在三人准备跟随商队回到尼泊尔时,给丁丁送围巾的那位祥光法师又浮空而起。这次他描述了张还活着的幻象,并且和“雪人”在一处叫牦牛嘴的山洞中。丁丁回到寺庙中,和方丈证实了祥光法师所说的所有事情和细节。于是丁丁和船长继续前行,来到牦牛嘴附近的沙拉邦村中,准备从雪人手中解救出张。

在沙拉邦村,丁丁和船长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村长奉茶接待了丁丁,并和他们说牦牛嘴十分危险,上星期雪人米固还杀死了一头牦牛,建议丁丁不要前去。最后,在一个小朋友的指导下,两人来到了牦牛的死亡现场。白雪在这个时候闻到了气味,一路追踪了一天,最后在一处山洞附近埋伏起来。

酥油茶(藏语:ཇ་བསྲུབས་མ)是西藏的特色茶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制作酥油茶需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和盐,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项非常费力之工作,现在也可以用电动搅拌机配置。由于砖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极易饥饿,必须加酥油或牛奶,蒙古族一般喝奶茶,西藏牦牛产奶量不大,普遍用酥油茶招待客人。
在西藏当地习俗之中,吐舌头是一种非常友好的行为,这代表着欢迎朋友远道而来
而在西方国家中,像阿道克船长那样做的手势,用拇指按住鼻尖摇动其四指,表示对对方表达一种“白痴”,“呆瓜”的含义,用来骂人
船长带坏了小孩子,哈哈

三天后,等待已久的两人终于发现了动静。那个雪人从一处洞穴中走了出去。丁丁见机不可失,提议自己独自一人进去洞穴中查找张的下落,而船长在洞外把风。

皇天不负有心人,丁丁在雪人洞穴的深处找到了虚弱的张,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然而在洞外把风的船长又大意了,他没有看到雪人从外面回来。那个雪人径直走入洞中,拦住了正在搀扶张出洞的丁丁。就在雪人准备扑向丁丁时,它却误碰了挂在丁丁脖子上的照相机。照相机发出刺眼的光惊吓到了雪人,它慌张地逃跑了。丁丁和船长趁此机会赶紧带着张撤离。


在回村子的路上,张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是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在他醒来后发现机身已经被冰雪覆盖,不得已只能往前走,最后在一处洞穴中逗留了下来。休息醒来后却发现一只类人猿似的“雪人”找到了张。然而这个雪人并没有加害张,反而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为张找到不少食物。然而缺少衣物的张很快就发烧生病了,而雪人对于搜救队的到来反而十分慌张,将张抱的远远的,最后就来到了刚刚的洞穴。

回到沙拉邦村,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送张到寺庙治病。而波佩岭寺庙的大方丈对丁丁远道欢迎,并赠送一条哈达来表达对丁丁船长勇气与友谊的证明。

最后,在寺庙的治疗下,张很快就恢复了。一周后,丁丁、船长和张三人跟随着商队前往尼泊尔返回欧洲。而悲伤的雪人在远处注视着他们离去。

结语:

       埃尔热把这本《丁丁在西藏》称为“一曲友谊的赞歌”(引自《埃尔热访谈录》第177页)。故事里,对友谊的歌颂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不仅是主线剧情丁丁为了拯救张不畏艰险,而船长尽管嘴上嫌弃,但对丁丁始终不离不弃的船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甚至在故事后期爬山时失足,船长也要牺牲自己;还有善解人意的雪人。埃尔热从一开始就把它刻画得通人性,具有人情味,一点也不可憎(引自《埃尔热访谈录》第180页)。它在事故后救了张并给他充足的食物和照顾,可能在它眼中看来张也是他的朋友。漫画最后埃尔热刻画了“雪人”依依不舍的一幕就是证明。因此本作在漫画界和文学界评论家中、在成年人视角的眼中普遍广受好评,认为是在普通漫画上添加了更高的一层情感元素和精神维度,使读者有更加深刻的感触。也因此本作被认为是独立于其他丁丁系列作品以外的“终极的丁丁书”。

在这三张如电影艺术般的绘画构图上,可以说无懈可击般的完美

       而对于没有太多想法的青少年读者眼中,尽管本作没有其他丁丁作品中那么的热血冒险的剧情,但在埃尔热一如既往地对真实细节的严格把控(里面的所有人物如尼泊尔、夏尔巴人、喜马拉雅山山、西藏的寺庙及喇嘛等等,都是基于第一手资料资料如新闻剪报,《国家地理杂志》等等真实绘画的)以及他高超的剧情安排下,船长不时地增添许多笑料,小读者们也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并成为全世界许多青少年了解我国神秘西藏的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埃尔热在自己复杂的婚姻情感,以及对张的友谊怀念之下,创作了这次的作品。那么之后他能否走出阴霾,创作出下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敬请期待!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西藏》创作背景及故事细节盘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