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武汉地铁匠心铸造城市动脉交出卓越答卷
这十年,是武汉地铁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从一年开通1条线,到一年开通2条线,再到一年开通3条线,建成轨道交通线路11条,运营里程达435公里,车站总数达282座,实现“从无到有、从单条线到网络化”的历史转变,覆盖武汉所有行政区和功能区,助力武汉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通车里程10年增长14倍,这种规模和速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这十年,武汉地铁集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取得非凡业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来,武汉地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实际行动深化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建设、运营、经营,武汉地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奋勇拼搏,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10年从线成网至遍布全市
十年前,有武汉市民为了尝鲜,不惜换乘多路公交,只为坐一趟地铁2号线。
如今,武汉已开通了11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435公里,覆盖所有行政区和功能区,车站总数282座,仅换乘站便高达32座。
武汉地铁集团建设事业总部总经理郑光辉介绍,武汉地铁线路贯穿武汉三镇,串起众多的学校、医院、大型商圈等重要商业、生活功能区域,覆盖全市通勤人口比例约40%。其中,三环内主城区域轨道站点周边800米范围覆盖人口比例超过65%。
2022年,武汉在建地铁项目有10条,在建里程约为156公里,车站总数75座。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将形成66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10年攻坚创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武汉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全国罕见,被认为是建设地铁最困难的城市之一,曾有外国专家预言“武汉不能建地铁”。
“复杂的地质给地铁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郑光辉介绍,武汉江湖众多,水系丰富,地铁工程最大的风险源之一就是地下水,尤其穿越江湖时,遇到软弱的淤泥质土和富水的粉细砂地层,水压大;其次武汉地下岩溶比较多,这些岩溶就像一个个地下洞穴,必须处理妥当盾构才能安全掘进。
面对诸多挑战,武汉地铁建设者秉持“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魄,坚持“地铁城市人民建,城市地铁为人民”的理念,不畏艰苦,团结一致,科学组织施工,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不可能”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2年底开通的2号线,其隧道攻克多项施工技术难点,直接创下当年5个‘全国第一’: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盾构独头掘进最长的区间隧道、埋深最大的地铁隧道、水压最高的地铁隧道、首条在江底修建带泵房联络通道的隧道。”郑光辉自豪地说。
2018年开通的7号线,也是武汉地铁“浓墨重彩”的一笔,三阳路长江公铁隧道是世界上首座公路与轨道交通合建的盾构法隧道,设计建设故事入选中央电视台《超级工程》纪录片。
2021年开通的5号线,是武汉首条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路,取消驾驶室,乘客站在车头观赏隧道风景,一览无遗。这条线路采用了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和最先进的全自动驾驶技术,均为国内自主研发设计。
从2012年到2022年,武汉地铁开通的诸多地铁新线,每一条线几乎都有技术专利和技术奖项,甚至是行业纪录,彰显着武汉地铁建设的创新引领和艰苦卓绝。
10年建设历程打造多项地铁“之最”
在武汉地铁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之最”。最大体量地铁站,位于2号线南延线光谷广场综合体,是亚洲最大的地下市政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相当于20多个标准足球场。最大开挖深度34米,相当于11层高楼,土方开挖量180万立方米,相当于20个普通地铁站开挖量,集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包括2号线南延线、9号线、11号线三条地铁,以及鲁磨路隧道、珞喻路隧道两条市政隧道。
最大直径隧道,7号线三阳路长江公铁隧道是世界上首座公路与地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也是当时最大直径的越江隧道,内空相当于5层楼高。施工使用的盾构机,是当时国内在建工程中最大的,直径15.76米,重4400吨。
最长线路,武汉地铁7号线北延线(前川线)一期预计年底开通,前川线全部投入运营后,7号线全长88公里,7号线将成为武汉最长的一条地铁线路,南至江夏区青龙山地铁小镇站,北至黄陂广场站。
最多换乘线路,武汉地铁12号线全长59.9公里,是国内最长的城市地铁环线,连通武汉三镇,串起了7个行政区域。线路共设站37座,其中换乘站数量达26座,与18条地铁线路实现换乘。
10年同步追求质与量打造产业链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铺开,地铁建设从追求速度,到质、量同步提升。
目前已有6条线路工程荣获7项次国家工程质量奖。其中,地铁6号线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实现湖北省房屋市政工程金奖“零”的突破。
今年,武汉地铁联合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开展轨道交通建设复盘活动,全方位总结和分析435公里建设历程,认真总结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及教训,持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全面梳理武汉地铁建设管理成功经验与做法,总结地铁建设的经验、模式,形成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系列成果。
“轨道交通建设是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他介绍,目前与武汉地铁建设合作的基建单位约80家、设备单位约150家。
“我们联合其中的优质一流企业,全面梳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条,通过外引和内联的方式‘强链’‘补链’‘延链’,整合优势资源,逐步健全轨道交通产业链,形成集研发、设计咨询、建设施工、关键零部件、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通过发起设立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培育武汉本地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氛围;联合打造武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基地,推动实现“武汉地铁武汉造、中国地铁武汉造、世界地铁武汉造”,带动轨交产业产值规模提升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