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见阅读之光|第二届阅读教育交流会Day1

2023-08-09 17:49 作者:担当者行动  | 我要投稿



8月1号,是担当者行动第二届“阅读教育交流会”的第一天,在前一晚的“五湖四海见面会”上,老师们通过彼此的民族和口味互相认识,在一个个有趣的互动游戏里玩得像是孩子。云南会泽的老师们带来了《祝酒歌》,请全场老师喝下这一杯醇酒,欢迎你们,朋友!8月1号上午,在一段稚嫩而清亮的童声朗诵中,交流会正式开幕,一群老师,开始向前走去。


「看见」阅读之光开幕式&主旨演讲

晨诵是一天的开始,也是此次大会的开始。在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陈美丽老师的用心指导下,参会教师及学生代表为我们带来了开场节目:诗朗诵《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她看见什么,就会变成什么,这或许会延续许多年。倘若这个孩子能够看见“阅读之光”,那她或许就成为了一束光,在未来的人生里,她会点亮自己,照耀他人。台上散发着自信光芒的女孩,长大后的模样或许就在你我身边,依稀可见。

开场节目

担当者行动秘书长覃树勇作为开场主持人,对来到现场的所有师友表达了热切的欢迎,也对汇聚这场阅读之光盛会的所有支持力量表示了真挚的感谢。

他感慨:台下的师友与担当者行动多年彼此陪伴、相互成就,也共同拥有着同一个身份——担当者。他希望此次交流会能够给彼此创造更多对话、看见、温暖的时刻,看见阅读之光的同时,也愿你我都活成一束光。

担当者行动秘书长覃树勇开场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吴吉堂局长代表指导单位致辞。他对阅读和阅读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集美学村创始人陈嘉庚先生对于集美教育事业的不朽贡献,让我们看到此次阅读教育交流会在集美区举办的特殊意义和庄严使命。他希望之后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担当者行动携手创造更高质量的阅读之光、生命之光和育人力量。

指导单位代表致辞

担当者行动总干事张春亮代表机构分享《看见是一种力量和担当》。从不同地区、不同姿势的孩子们的阅读照片中,他揭示了担当者行动的使命和初心:我们是一线阅读教育力量的发现者、推广者,支持者,我们的行动始终指向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在这次交流会上,我们在儿童阅读中的“看见”会在一个孩子、一间教室、一所校园、一个区域中层层递进、娓娓道来。

担当者行动总干事张春亮代表机构致辞

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前任主席张明舟老师在线上为我们带来了主旨演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乡村儿童阅读推广》。他认为:担当者行动“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高品质阅读”的使命和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所倡导的宗旨完全一致,两个组织在不同地方,以不同形式为乡村儿童阅读助力。而担当者行动能够把乡村儿童阅读和乡村教师有机结合起来,给予专业培训和生命滋养,这是非常令人欣喜而有意义的。

近年来,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也同样致力于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成长,他希望和担当者行动一起共同贡献儿童阅读力量:“每个人都有一颗小太阳,希望这颗小太阳都可以发扬光大。”

张明舟老师主旨演讲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老师的主旨演讲《语文课程改革与儿童阅读》中,我们则从语文课程新课标改革这一角度窥见了儿童阅读与语文课程新课标的结合点。语文课程新课标的关键词是“学习任务群”,而语文课程性质也被重新界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直接教语文知识并不是儿童学习母语的最佳路径,语文学习任务群倡导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语文,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但设计难度高,操作复杂。

吴教授提出,学生读书就是一种阅读实践,写作也是一种表达实践;以任务驱动,以读写实践为主线,采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简单,操作性更强。他从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朗读摘录和语言经验积累、强化运用语言实践机会、指导学习方法这四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方向。

吴忠豪老师主旨演讲

借由吴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担当者行动创始人张同庆老师提出阅读教育的科学性问题。在其主旨演讲《浅谈儿童阅读教育的科学性》中,张老师从无知、经验和理性三个阶段揭示儿童阅读的规律。他认为:儿童阅读科学性的基础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深度研究儿童心理、思维、语言、认知等方面成长发展的学科是理解儿童的基础,但要想真正实现儿童阅读的科学性,除了熟悉儿童发展普遍规律以外,还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不同节奏。

张老师举例,读写绘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符合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特点、工作记忆容量,缓解了分布式认知下儿童表达的压力;而经典人物传记的阅读,满足了儿童的探索与承诺的需求,帮助他们保持了自我同一性。

最后张老师也补充说明,科学有其边界和限度,爱与相信永远是最根本的起点。

张同庆老师主旨演讲

「看见」乡村孩子眼里的光犟龟杯颁奖典礼

在绘本《犟龟》中,乌龟陶陶用坚持和勇敢换来了一场属于自己的隆重庆典。而在此次交流会上,担当者行动也以一场颁奖典礼来庆祝孩子们在“犟龟杯”首届乡村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的用心创作和漫长奔跑。我们期待让大家能看见乡村孩子眼里的光、看见乡村孩子内心的丰盈与无限想象。无关获奖与否,这场颁奖典礼是属于所有勇敢上路者的伟大庆典。

参会教师与合影墙合影

颁奖典礼的开场,是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老师的主题分享《植根土地的童诗花》。作为此次大赛的评委会主任,雪野老师说:对于此次参赛的23000余首诗歌,大赛评委们的每一次评选、讨论、决定、书写都是认真的、小心的、呵护的、礼赞的。而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一次次被孩子们的诗歌照亮、为孩子们诗歌中的真挚感情和无限想象所动容。

雪野老师主题分享

雪野老师认为:童诗不应纠结于修辞、成语、思想,必须是真实可感的、干净自由的、活泼泼的,而童诗花也时常盛开于家庭、学校这些真实的生活图景中。雪野老师期待着童诗花的下一个春天,等待“新绿”的绽放和“七彩世界”的出现。

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朱美华老师在《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主题分享中感慨:信赖,是和担当者行动深度合作的根本。她和担当者行动结缘于2017年的班班有个图书角项目,通过后续活动的多次参与和联结,她确信只要愿意学,农村老师同样可以享有高品质的学习资源。

针对担当者行动主办的“犟龟杯”乡村儿童创作大赛,建宁县这几年也通过自设奖项、向公益基金会申请特别行动支持等方式来调动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与新课标改革有机结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遭遇挑战,但朱老师认为: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丰盈、看到身边师生的成长,便拥有了更多迎接挑战的勇气。

朱美华老师主题分享

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妤带来《以高品质儿童阅读守护孩子的童年》的主题分享。她非常感谢此次大赛涌现出的优秀童诗给到教育公益同行继续前行的力量,而对于儿童阅读推广中的观念、图书和方法几大问题,爱阅公益作为公益机构,也正在探索自身的解决方案。

张老师认为:儿童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让亲子阅读成为家庭中最自然、最美好的事情,需要学校有丰富的图书、阅读活动和课程,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和氛围,“童年,就是要与好书相伴。”

爱阅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妤主题分享

来到现场的犟龟杯参赛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诗歌,为台下的“观众”们准备了“惊喜”——他们带来了三个诗歌节目《乡土童年》《诗意四季》《远方哲思》。

孩子们正在表演

全场寂静之时,我们悄然聆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充满感情的朗诵:给好朋友冰箱“填饱肚子”、把黑色和白色留给黑夜和白天的彩虹、像做不完的数学题一样数不完的星星......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小诗,在此刻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其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巧思童趣,原来辞藻并不华丽的小诗也能如此美丽动人。

孩子们正在表演

终于,带着所有评委、参赛师生、支持单位的满满祝福,我们在现场公布了“犟龟杯”首届乡村儿童诗歌创作大赛的提名奖、优秀奖、特别行动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铜犟龟奖、银犟龟奖、金犟龟奖。部分到场获奖师生代表上台领奖,而在线上收看颁奖典礼直播的获奖孩子和老师们,在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想必也是心潮澎湃的吧。

“犟龟杯”颁奖典礼

台下的阵阵掌声伴着《Viva La Vida》激昂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地响起,在那一个个庆典时刻,音乐本身所传递的英雄生命之旅仿佛与一个个参赛师生勇敢而坚持地踏上诗歌创作道路的生命故事彼此交融,交相辉映;获奖结果似乎已经不重要,此时的掌声和音乐值得送给所有勇敢上路去迎接属于自己庆典的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获奖学生代表向大赛捐赠方代表——上海宁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峰先生授予公益致敬,致以我们最诚挚的感谢。在爱心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乡村孩子得以如愿在这样的全国性赛事中站上更大的舞台,绽放绚烂的光芒。

孩子为捐赠方颁发公益致敬证书

在孩子们的童诗创作背后,是一个个坚定的支持者和引路人,她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来自甘肃泾川的吕改秀老师娓娓道来她和4个孩子的四年。

她笑称,在和孩子们的“犟龟”之旅中,自己也是边学习童诗理论书边开展实践:通过“牵一只蚂蚁去旅行”这一诗歌题目,她欣喜地发现了孩子们多样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由此时常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记录员”,辅助、引导孩子们进行生活中的各种创作。她总结:要想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师们对吕老师的表白

来自福建龙岩的陈颖芳老师,班上的孩子所提交的诗歌在大赛中“全军覆没”,她反思道:参加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奖吗?让孩子们参加“犟龟杯”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她设计了一堂意义非凡的《犟龟》绘本阅读课,通过重新阅读、理解《犟龟》,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复盘此次活动落选,带领着孩子们穿越这个特殊的时刻。孩子们渐渐懂得:就像乌龟陶陶一样,行动其实远比结果更重要,行走就是意义本身,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抵达。陈老师和孩子们也已然做好再次启程的准备。

陈颖芳老师主题分享

印刷在“犟龟杯”大赛纪念帆布袋上的诗歌《一通电话》是由云南宁洱的郭超超老师班上学生所创作,真实反映了班上留守儿童的心声。在“犟龟杯”大赛创作期间,她引导着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灰蒙蒙的天空、书写心中的思念,鼓励孩子们用记录本书写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诗歌创作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但只要上路并坚持,一定会对孩子们的人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而我们只需静待花儿的绽放,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

郭超超老师主题分享

或许获奖童诗的辞藻并不华丽,或许孩童的诗歌朗诵缺乏技巧,或许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还正在童诗学习的路上,然而这场真诚纯粹的庆典在星星点点汇聚的爱心支持力量下,让我们看见了乡村孩子眼里的光,而这些光芒,照亮着你我、未来与前方。


「看见」一间教室的容量

案例分享&圆桌对话&主旨演讲“橡果书院”是担当者行动的儿童阅读师资成长平台,但是对于课程的内容以及最终课程是以怎样的形式传递,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很多人心底是打着问号的。4位中级课程老师的分享,将她们的答案带给了在场的大家。

杨晓玲老师带来的分享是《声声不息,生生不息》,她踏上晨诵这艘船是机缘巧合,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唤醒了孩子、点燃了激情,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了很多举措——给班级取名为“向着明亮那方”,以美好的寓意引导孩子们在晨诵中开启黎明;把周末的主持人培训班改为了阅读班,一起沉浸在诗歌童谣中;创作的周报,是孩子作品成长记录的汇编集,从仿写到续写再到独立的创编,搭配上诗配画......

“晨诵是为了美,为了理解,为了自由与丰盈。”班里孩子的成长对这句话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孩子们从郁郁寡欢变得开朗,再到各自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杨晓玲老师主题分享

李华老师的《‘读写绘’幸福花开》同样让大家看到了一群孩子发生的惊人变化。从“读”开始,慢慢进入“写绘”,很多孩子一开始没有独立续写和创作能力,而只是复述着故事。在带着孩子阅读大量贴近生活趣味的绘本后,开始发生了转变——孩子们的表达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

李华老师强调家校合作也很重要,家长们看见孩子的创作变化后也慢慢地被卷入。在读写绘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的能力都得到浸润跟发展,为他们之后的智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华老师主题分享

张瑞玲老师的长文挑战实践分享《向上吧,少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见了许多“麻烦”,但都如绘本《有麻烦了》那般巧妙地解决。班里的小朋友不愿开口,挑战的文本没了拼音,中途碰上了疫情,等等麻烦一度让她陷入了困境。张老师则是在各种合适的场景为小朋友创造开口的机会,并给与表扬与赞赏;开放借助拼音再慢慢进入文字阅读的机会;疫情之下提供线上的学习材料进行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并给予批阅。

张老师表示,孩子的进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也许是半年,也许是一年,也许是更长时间,但就像班上慢慢开口的小一一样,我们最终能等到种子的发芽。

张瑞玲老师主题分享

自由写作的吴素琴老师带来的是《从一颗小小的芦丁鸡蛋开始》。“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在课程实践中也在践行着这句话。作文让孩子们叫苦连天,日记周记则千篇一律,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提升写作质量曾一度困扰着她。

而在《一颗小小的芦丁鸡蛋》实践中,孩子的激情被点燃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孩子们细致地观察着,悉心地呵护着。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教会孩子写作”的答案慢慢浮出水面。这也是吴老师想要传递的——当自由写作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被激发起来了,写作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吴素琴老师主题分享

朱建华老师则带来了《科普阅读的黄金圈理论》。朱老师发现,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在感性阶段停留,如果继续只阅读文学类书籍、故事类书籍,对他们的高阶思维还有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想要突破这个壁垒的时候,她把方向瞄准了科普阅读。

找寻书目的过程要学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借助平台的力量,比对找寻近两年引领孩子的科普类书籍的书目,再结合班级孩子的阅读水平挑选趣味性大的书籍作为切入。贴近孩子的生活也是在挑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点,这样孩子才有更多探讨的空间和可能性。

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在进行了科普阅读后,班级里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了提升,产出的文章质量也是上升了许多。最后朱老师还强调,应当落实在行动中,落脚在改变课堂教学中,在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在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担当和责任中。

朱建华老师主题分享

马倩老师则带大家走进了《美术老师的阅读教室》。在《朗读手册》的影响下,马老师从培养学生听故事的习惯入手,每天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读故事以及在晚上通过公众号分享睡前故事给家长。渐渐地,孩子们都能跟读,再到自主阅读,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大,眼界开阔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会根据绘本阅读的内容,拿起彩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也会借助图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每天早晨 20 分钟的早读课是马老师和孩子们最享受的时光,用童诗开启美好的一天。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进行主题阅读单元拓展的好时机,也让孩子有更多话题探讨的延伸空间。马倩老师强调,带着孩子们阅读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一定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更要相信自己。

马倩老师主题分享

圆桌对话则是围绕着“如何打造阅读教室”展开。首先,王平老师从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的角度切入,他指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方面的读写能力,而不只是科学实验,科学素养的起点应该从科学阅读开始。

王平老师发言

魏智渊老师则指出观察、探索、研究是孩子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科学&科普的阅读与语文(包括文学)的阅读有着较大的差异,文学阅读,尤其是童书的阅读是一切阅读的基础,也是科普阅读的基础。形成了自动化阅读的能力,才能汲取相关的科普知识。

魏智渊老师发言

朱建华老师则以班级阅读教室的实践经验分享了相关观点,她认为科学阅读与文学阅读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文学阅读量的积累使得孩子能够去挑战科普阅读,科普阅读也促进了孩子写作词汇的多样化。

朱建华老师发言

马倩老师则总结了1-6年级的阅读穿越之旅,从低段到高段进行着不同的挑战。在低段的时候以童诗和绘本为主,带孩子们自由地写绘;中段的时候则进行整本书的共读,带孩子们进行话题的讨论;高段的时候带学生进行公众号的写作,有意导向阶段书写能力的提升。在不同的年段,文学性阅读跟科学阅读的比重也进行了倾斜。

马倩老师发言

在主题分享前,干国祥老师对“科普阅读”进行了补充,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太过直接,而应该从对生活事物的观察所诞生的各种奇思妙想自发做出相关的延伸探究,引导孩子们自发地思考与探究十分关键。科学方法必须通过实践获得,尤其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更能抵达。

关于“一间教室的容量”,干老师提出教室的边界只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场所,实际的教室是宽广无尽的。从全人教育的维度,一间教室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这个过程里,关键在于吸引学生进入学科之中,把学生放在他所热爱的领域之中,质量应优于总量。

干国祥老师主题演讲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一切理解都源于语言的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教室或许会由于些许条件而受限,但是做好“带孩子读好书”这件事,抓住了最紧要的东西就等于把一切都做好了。读什么书将决定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即便是一个连书都没有的教室,孩子也可以阅读老师,一个教室的容量取决于老师的容量,取决于老师思维水平的高度以及热爱度。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


看见阅读之光|第二届阅读教育交流会Day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