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乖”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 人为什么不喜欢道歉?
在你们家或者“别人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乖”孩子——他们很听话,家长老师提出的意见总是乖乖听取;他们很安静,不哭不闹、不争不抢,总能体贴家长的难处;他们很懂事,无论是做家务还是照料他人,都比其他孩子更熟练,像个“小大人”一样;他们小心谨慎、从不惹事,很少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即使有矛盾,也懂得谦让……
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实在让人省心!正因如此,“乖”孩子的家长们也总能收获其他家长羡慕的眼光,常常被问起养儿育女的经验。
然而,在这些的背后,我们仿佛忽略了
社会规则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于单纯的孩子们来说,伤心难过就哭、想要什么就闹,
“不乖”才是他们的天性。
假如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乖巧和懂事,可能意味着Ta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了这个年龄本不应承受的重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亲职化现象。
一、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乖”孩子?
亲职化现象(parentification)
指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超出自身发展水平,过早地扮演父母角色,承担成人责任的现象,是一种家庭互动模式(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可以分为工具性亲职化(Instrumental parentification)和情绪性亲职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两种类型。 工具性亲职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原本应该由父母承担的家庭劳动,却由孩子代为承担了。比如让孩子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弟弟妹妹,甚至是赚钱贴补家用。
情绪性亲职化则是指孩子照顾并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倾听父母的烦恼或心事,关照或回应父母的情绪,成为父母的情感依赖对象或情绪配偶。在这种现象中,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被迫卷入到成人的矛盾当中,作为抱怨和指责的倾听者(甚至是“出气筒”),承受着父母对对方或是对其他大人的怨憎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与通过适量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同,
本文所指的亲职化现象往往具有更多的破坏性而非建设性。
在这种现象中,孩子需要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承担属于成年人的责任。这些责任往往长期而非暂时地侵占了孩子的个人空间,给孩子造成过量的生理或情感负担,并且还可能得不到家长的感激或赞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陈艺璇,2020;Chase,1999;Jurkovic, 1999)。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愿意”承担那些本不该他们承担的成年人职责呢?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他们不能、也不会因为关系的不公平(Unfairness)而离开父母。
相反,由于孩子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与他人连结的驱力和寻求客体的倾向,为了维持与父母的联结,他们很有可能长期地牺牲自身需求与真实的自我,迎合父母的需要和期待,小心翼翼地扮演着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子女”,生怕做得不好便会失去父母的关注、接纳和支持。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会内化和认同父母所理想的“虚假自我”(吴东彦, 2013),导致我们常说的,
乖孩子的“空心病”。
有的孩子谦让懂事、善解人意,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亲身探索,既体验过满足自己需要的快乐,也体会过帮助他人的幸福,最终学会了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的需求。而我们所说的受到亲职化伤害的孩子,他们更像是被人为地“乖化”了——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谦让,“应该”懂事,如果不这么做,父母就会失望和伤心。他们自始至终都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二、被“乖化”的利与弊
1. 心理健康方面
要知道,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就此消失。它们就像是一座沉默的火山,随时等待着爆发的时刻。研究结果表明,过多地参与亲职化任务与一系列健康问题有关,包括焦虑、抑郁、羞愧等心理痛苦和药物滥用(Jankowski et al.,2013)。此外,由于长期需要揣度父母的想法,被亲职化的孩子可能在成年后依然保持敏感的心理模式,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感染并沉浸其中,出现焦虑或抑郁的倾向(Hetherington,2006)。
2. 能力成就方面
在唯分数论的社会氛围下,“理想”的子女往往少不了“成绩好”这一特征,因此努力扮演着理想子女的“乖”孩子成就动机也格外强烈。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的个体更可能取得成功(Uguroglu & Walberg,1979),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日常生活中乖孩子学习更努力、成绩也更好的现象。
然而取得成就并不总能带来十足的成就感,这受到个人成就动机倾向的影响(孟莉,2012)。根据Atkinson (1957)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可被分为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它们的强度均由个体自身的需要、成功/失败的可能性以及成功/失败所带来的结果决定。
被亲职化的孩子努力学习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害怕一旦行差踏错就会失去父母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失败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同时,如果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亦或是他们的成功被视为理所当然、得不到鼓励,追求成功的动机就会下降。
当避免失败的动机超过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体就会变得畏惧挑战,倾向于选择特别困难(“反正没几个人能成功,失败并不可耻”)或特别简单(不太可能失败)的任务,从而避免失败带来的羞愧感受。倘若他们一不小心失败了,就会更加受挫;即便他们成功了,也只能获得顺利避免失败、“松一口气”的感受,并不能体会到太多成就感和喜悦。
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被日复一日、如履薄冰的成就征途折磨得疲惫不堪。同时由于回避挑战的倾向,他们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趋向于人们口中常说的“书呆子”形象。
3. 人际关系方面
Zvara等(2018)的研究发现,
亲职化还能够预测孩子的同伴关系问题。
对于被亲职化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长期在家庭中扮演照料者和牺牲者的角色,但他们的付出和价值往往得不到家人的鼓励与肯定,导致他们通常具有低自尊的特质(Well & Jones,1996)。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在关系中体会到同伴给予的支持,更容易产生不合群和被排斥的感受(Ingrid Obsuth, 2014)。
那么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结果较为复杂。部分研究者发现,经历了工具性亲职化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更强的人际能力(Thirkield,2002),具体表现为责任心强、敢于负责,在团队中常常扮演着照料者的角色,因此也更容易被人信赖(Robinson,1998)。亦有研究发现,早期有过亲职化经历的女性具有更强的人际觉察力和同理支持能力(Chase, 1999),这有助于她们维持人际和谐。
然而,这些被亲职化的孩子在成人后也更容易形成我们常说的
“讨好型人格”。
由于在早期亲子关系中没能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个体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容易缺乏安全感,因害怕被抛弃而过度自我牺牲,造成关系的不对等(Hetherington,2006)。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越是在家庭关系中顺从父母、满足父母要求,在发展亲密关系时对于自身需求的探索就存在越大的困难(Campbell, Adam & Dobsom,1984)。她们在关系中习惯于付出和照顾他人,又非常容易忽视自己的需要,这使得她们有时会出现强迫性助人行为,而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更少寻求帮助(Broszormenyi -Nagy & Spark,2014)。
三、给家长们的建议
1. 保持自省
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件复杂又充满挑战的事,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也没有人能做得天衣无缝。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和反思,在教养孩子的实践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理解了亲职化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时常反问自己:
我有没有在孩子身上尝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我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的?
我是否有一些未解决的个人议题,可能影响到我对待孩子的方式?
2. 大人的责任,尽量由大人来承担
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尚未成熟,如果过早地承受了大人所面临的责任,很可能会使得自身发展受到影响。
假如我们通过内省发现自己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在无意识中施加给了孩子,可以思考这些需要是否可以由其他成人亲友来满足。例如,对婚姻生活存在不满,可以向亲近的好友诉说;家务上照应不过来的地方,可以请亲戚来帮忙。如果依然存在困难,亦可向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
3. 懂得适度、公平的亲职化
亲职化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文化背景、具体条件、孩子自身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不公平(Unfairness)”是亲职化导致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Hooper & Wallace,2010)。
也就是说,假如由于经济困难等种种因素不得不让子女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可以通过尽量做到“公平互惠”来减轻亲职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父母在接受孩子帮助的同时,及时地向孩子表达感谢、关怀和赞许,或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奖励,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减少孩子对“不公平”的体验。
“乖” 与“不乖”,从来都不应该成为对孩子的唯一界定。
我们理解,对于“乖”孩子,可能每个家长都会心存期待;但我们更需要明白,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我们不应该将孩子的“乖”与给予他们的“爱”划上等号,驱使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是对乖与懂事的追逐,而是他们对自我真实的接纳和肯定。
人为什么不喜欢道歉?
这个话题,我也在思考。
中国人一生必修三节哲学课:学会感恩、正确求助他人、懂得道歉。不管多大老板,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回顾过往,自己也遇到过。
比如:
小时候和班级里一个男生打架,对方把我眼睛打伤了。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让他跟我道歉,他死活不肯,说自己没错;放学后,把家长叫来,他爸说话超级大声,逼着他说,“你知道错了吗”?
他最后还是说了一句,“我错了”。
不过,他爸听完当场给了一把掌,大概意思是,教育不才,知道错,还死鸭子嘴硬,真没出息。
大家习惯把不想道歉,往“面子”挂不住上靠拢,我认为,这是一种表现形式。背后有更深原因。
面子是什么?
一种三维社会评价。不仅展现一个人的尊严、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还涵盖他人观感和评价。因此,这个概念中存在两个核心维度:
内在自我认知
外在社会观感
前者,好比你特别遇到棘手问题,会思考,我的品行如何,该怎么处理?后者看声誉与行为对等关系,简单说,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所以,不想道歉、不喜欢道歉,应该从两个层面分析。
01
心理学视角来看,不愿意道歉是一种保护机制。
保护什么呢?内心深处的羞耻感。愧疚感可能驱使人主动道歉,但羞耻感往往不会。
讲个故事:
你是名管理者,犯一个小错,导致项目延期。
内心充满愧疚,你觉得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不仅影响团队,也耽误工作进度,这种愧疚感,推动你向团队道歉,并承担责任。
羞耻感完全不同。
你觉得犯错是不够好,这个称呼、职位,能力不足以配上团队某个角色。这种深层次羞耻,会让你采用防御态度,拒绝诚然错误。
想象一下,事后,领导在会议中对你施压,你的内心防御机制被激活。试图找借口,逃避直面内心的羞耻和愧疚,甚至开始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项目开始前,我就很努力在准备了,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小错误,完全不是我一个人的错;难免存在沟通不充分,审核不严谨等情况。
你还会逃避任何可能提醒你这个错误的场景。
比如:
避免参加项目会议,讨论错误时转移话题,甚至,在心里幻想,团队中任何提到这个问题的人,都在与我为敌。
然而,问题来了。
起初,只是个小错,在你和直接上级眼中,似乎是个问题,不足挂齿。不幸的是,小错误被上上级领导注意到了。
他们认为很严重,不可掉以轻心,关乎以后大家行事态度,坚持要你写个检查。
此时,你会措手不及,内心愤怒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会将事情转化成一种你与他们的对立关系。
紧接着,在持续压力、不断累积的紧张情绪之下,你就会爆发;由最初逃避和隐藏,变成公开挑战和抗争;这种转变伴随极端行为出现。
例如:
直接硬钢的与上司激烈争论;表面安详,内心暗流涌动,用含沙射影的言辞,微妙的表达出不满。
你清楚这样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自我形象,但为了那还未翻船的面子,也值得了。
可事态并未按照你的预期发展。随后矛盾升级,集团高层开始对你的态度表示怀疑;最终,由于因为行为态度不端,决定对你停职检查。
最终,一件小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广度、深度,让你始料未及,原本可以轻易控制的局面,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风暴。
这就是羞耻感引发的恶性循环,总担心犯错后别人的看法、惩罚,这种不坦诚的心态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但我们真希望事情这样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一次次升级,是强硬伪装的安全感造成的;一些人并不怕犯错被惩罚,更担心道歉后失去某些权利。
此类人群成长经历中,可能发现权利可以搞定很多事情。
父母用权力改变思想,自己做不到的事,用权利后轻而易举得到了,因此,权利成了安全感。
慢慢地,也会立志“强硬”,让别人看到我是一个很努力,不服软,有能力的人。
所以,羞耻感极强的人,往往会将错误堪称个人价值否定,恐惧使他们采取防御、攻击的策略;这不仅阻碍发展,也会导致更大的人际困境。
02
社会学角度看,道歉可能被视为屈服的标志。
这是社会预期规范导致的。
有些高度自尊心的人,往往表面坚强,实际内心脆弱,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周围的人反应和认可。
这种对外部认可的依赖,恰巧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
拿我来说:
之前公司一次重要项目上,因为一个小错误,失去一个大客户;同事们都知道这件事,并不完全是我的责任,但还是期待我能站出来承担。
我明白,如果主动承担错误,不仅能够挽留公司形象,还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但我心里想,如果道歉,就意味着自己是失败者,会被同事看不起。
后来选择了沉默,也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最终,同事们对我印象大打折扣,觉得我不够负责任。
仔细复盘发现,有时,领导责任不仅在于指挥、决策,还有承担;尽管失误不完全属于我的责任,但作为领导,有权分担一部分,对客户而言,这是一种诚意,一种屈服。
但是,一开始蒙在鼓里的我,并不知道要这样做。
这是性格决定的。
反过来说,对外部评价过于敏感的人,他们总想保持高高在上的样子,即使,说个“对不起”会让状况好转,也因为怕别人看不起,死活不肯低头。
因为更怕因为“对不起”而改变了一群人的看法,所以,宁愿拧巴自己,也不愿违背别人期望;简而言之,把面子看得比里子更重要。
这种面子,犹如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
就像:
父母把期望投射在你身上,为了满足这些期待,你会迷失自己、牺牲个人感受;按照他们的标准行事,不根据内心想法做决定。
一旦父母突然转变画风,受投射影响的你,会感到失落;同样的,转变之时的不适应,会让你选择坚持以往的习惯。
这也不算绝对投射的过程。毕竟很大程度上涉及社会角色、期望和身份认同,但当这种投射上升到社会层面时,在规范压力之下,你可能会选择屈服,以满足外部期望。
说白了,是一场自我与外界期望之间的拉锯战。在追求自我,与寻求外部认同之间,摇摆不定。
和网络引发争议一个道理。
忠实粉丝大呼赞同,认为没错;黑粉、批评者表示不接受,认为影响力越大,责任越大。这种情况下,网红个人的判断会变得模糊。
他难以辨认真相,不确定竟哪一方的声音更接近真相,这种外界对形象和行为的投射,使得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
即便道歉,也不知道给谁道?
最终,为了保持公众、以及行业内的声誉,会选择一个较为折中的策略,平衡不同方的期望。
这种权衡利弊后的道歉,很难让所有人满意,而且,自己内心也觉得拧巴矛盾;整个过程反应着社会期望、公众压力,个人形象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群里是动态的,同伴间的期望和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满足一方意味着得罪另一方,无形中更增加了决策风险。
03
所以,对大V来说,道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之前在群里看到有人吐槽说,如果自己犯错了,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道歉;就像别人骂我一句,我不反驳,反而还表示感谢一样。普通人可以,如果是大V,我并不认同。
为什么?
人是有棱角的高级动物。棱角,是一个人独特个性和主见的体现;一旦失去棱角,会变得毫无特色,和傀儡没什么区别。
我们常见很多名人遇到问题,立即启动危机公关。
这种迅速响应挺好,可不一定反应当事人的真诚悔过,他们更多是对社会期望的迎合,害怕负面影响代言和其他利益。
网红、大V也有棱角。
一个人圆滑到过分,就如同一件精雕细琢没有任何特征的石头,表面光滑,却毫无记忆点,所以,我挺反感机械式操作。
就像:
因为一时疏忽发表不当言论、抽烟行为被别人抓拍,穿着不当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被别人吐槽,你会怎么样?
肯定会回怼。
因此,针对争议性的道歉,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保留那一份真实和坦诚。
在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团队紧急出面进行公关式的道歉,这往往意味着,当事人更注重自身利益,不愿直面自己的过错。
所以,是人都要消化一下情绪,有缺点的IP未必不好。相反,直接呈现完美才可怕。
话说回来,无论是名人、普通人,面对争议时,真要向对错、立场道歉吗?我觉得更应该向“事实本身”道歉。
为什么?
立场受利益,情感偏见影响,是某个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属于主观看法。事实客观存在,可以通过证据拆穿。
举个例子:
记得有部电影《老江湖》,里面主角是范伟,他演一个从小偷变成保安的人。
电影里有个情节,警察为抓他,就在保险箱里放了个放着孩子声音的录音机。警察告诉保安说,有个孩子不小心进了保险箱出不来,看能不能帮忙打开。
保安一听有孩子危险,二话不说就打开了保险箱,结果里面是个录音机。
如果从他的立场来看,其实没做错什么,只想救个孩子。但如果从事实上来说,他以前做小偷,用类似手法开过保险箱偷东西。
尽管他一次立场正义,但过去不好的行为无法掩盖。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
我意图强调,面对立场、对错,事实比二者更严重。
有时候,和稀泥,以利益为中心的方法的确能解决问题;时间久了,这种处理方式会侵蚀一个人的原则,诚信,最终改变内心最朴实的一面。
如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断以哭泣来获取所需,久而久之,就失去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变得只能通过情绪化反应满足需求。
因此,一个人做错事,要为事实道歉,次要考虑社会期待、身边的看法,以及个人形象。
04
如何道歉?没有标准答案。按照我在生活中的经验,加上学的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恰当面对错误,至少有三个原则:
1.虚心接受的
虚心接受谁不会说,真正挑战在于怎样去做。当别人期望我们接受某件事时,他们什么意思?一句话即:不甩锅,不诡辩。
不论公开场合,还是同事间,很多时候,你以为的道歉,别人压根没听到任何歉意。
例如,约会时间定在晚上8点,你迟到了。你说:“不好意思,堵车了,我本该选择地铁。”在别人看来,你似乎在把责任归咎于地铁,而非自己。
现实中,大家不会计较。
要把这种语言放大到有影响力的人身上,效果就不一样。
比如,一位智者明天有个演讲,晚到半个小时。上台后说:“不好意思堵车了”。你能接受吗?
大概率不能,即便真堵车,你也会把它理解成,这个人多大排场还晚到这么久。这种说辞听起来像在找借口。
如果换一种说法:
对不起,我没有妥善安排时间,我应该更早出门。这样听起来是否更加坦率、真诚?所以,别总想着留一手。
2.不偷换概念
道歉时需要把错误内容,表达清楚,而非模棱两可。
以情侣吵架为例。如果道歉一方只简单说“对不起”,没有具体说明哪里错了,或尝试通过语气变得温柔、送礼物等行为来讨好。
那么,这样的歉意无效。尽管看似努力补救,如果没有明确诚然错误,对方往往无法感受到真正歉意。
所有,有效的道歉,要先找到对方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理解的问题又是什么。注意,对方关心的和个人理解的是两码事。
清晰表达自我认识到的错误,不一定符合对方期望,我们要回答对方想要的事实,他才能感受到愿意改正的态度。
好比:
你车坏了,师傅告诉你修好了,280元,却没告诉你哪里坏了、怎么修的、你肯定不满意;如果师傅说,刹车片坏了,更换后一切正常,你肯定比较信任对方。
3.具体行为的
道歉中一样。笼统说对不起,没有指出错在哪里,就像修车师傅没有具体解释细节一样,对方无法完全接受。
其实,“我错了”这句话,背后代表“我要修复什么”。
之前,有个女同事特别爱说“对不起”,啥小事一不对就“哎呀,对不起”。看着挺会做人,但就是说说而已,根本不见有啥实际行动。
不过,我也想强调一点,你已经尽最大努力诚恳地道歉,而对方仍然咄咄逼人,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道歉,总是得理不饶人,那么无需自我贬低。
古语有句话叫做: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所以,适当道歉并不意味着,对不应道歉的事情认错,也不是丧失自我尊严,更不是,迎合对方无理的自尊心需求。
总结而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道歉是虚心接受的、不偷换概念的、具体行为的。掌握这些要点,剩余的关键是坦诚。
至于具体方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也在不断学习,同样,也愿意把这些心得分享给你。
要转正了/年底了,述职报告怎么写才不会被辞退?
好久没更新,如果看到我朋友圈的宝,应该都知道我又阳了,所以各个平台不得不断更几天。就在周末我大病初愈的时候,就有一个全陪跑的姐妹来问我自己要做转正述职,可是又没啥头绪,问我该怎么做。
一般来说,如果你们公司规模比较大,而且转正是要有专门的公开述职会这种的,那么转正述职报告的结构都有迹可循。要么会给你转正述职的模板,要么直属领导会告诉你转正述职报告上大领导希望看到什么内容,重点看成果,次级看个人工作规划等。
但毕竟转正涉及到能不能留任,除了使用期期间按照公司要求完成工作目标、达成任务以外,怎么亮眼地表达自己的工作成果也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给大家写写关于转正述职报告可以怎么写的内容。当然往外拓展,如果你现在在职,你也可以把今天推文的要点当做自己的年中/年终述职报告的指导书。
一、拆解破题
在通知要写转正述职以后,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你可以用5W2H法进行“破题”:
1、why-为什么要做转正述职?
为什么要转正述职报告?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转正述职是给谁听的,主要是不认识你的领导和你的部门负责人,如果场面比较大,可能还会有你的部门同事、HR等人员参与。
了解到有谁来听以后,你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个转正述职是对你试用期期间工作业绩的认可和考察,看看你是否还具备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发展的潜力、能不能持续给公司带来业绩。
同时这也是让同部门的人加深对你印象的一次机遇。对于层级分明的大公司,你未来会有无数要面对的内部竞聘的机会,这次转正述职相当于你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不同场合进行自我公开展示,有利于自我优势被挖掘和未来得到更多职场发展机会、更上一层楼。
2、what-汇报什么内容?
上面讲到,除非公司有内容规定,汇报你试用期的工作内容、工作表现、工作成绩、自我评估、未来工作计划、思考感悟等即可。
3、who-向谁汇报?
这块前面讲了,跳过。
4、when-什么时候汇报?
转正述职通常会安排在你试用期结束前的7~10天。严谨的HR是不会把时间拖到试用期满,然后发现你不合格再辞退你的。
5、where-在哪里汇报?
了解清楚汇报的场合以及可能用到的设备,才能确保汇报当天流程顺畅。不过转正述职会一般由公司的人力组织,不需要太过担心。
6、how-怎么汇报?
有的公司会要求脱稿演讲,有的公司默认你对着PPT念就好。但无论如何,你对你要汇报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突出成绩和优势,表达观点和想法,最后让大家认可你的能力,并对你的未来抱有信心。
7、how long-汇报多长时间?
普通员工的述职通常10到15分钟,PPT不超过20页,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延长。
二、怎么写?
前面讲了述职准备以后,这个篇章就讲讲具体怎么写。
还是要回到这是一篇“转正述职“报告的定位上来。刚来新公司的毛头小子,领导层都不认识你,怎么才能在他们面前加深第一印象?先写自己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里,除了放照片,还可以简单摘录自己简历上的内容,并且简单介绍自己以前负责过哪些项目、获得过哪些历史性成就。
讲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我就见过以前有人让我帮他看他的述职汇报的时候,因为他的岗位是程序员,第一页的自我介绍页里面除了照搬简历的内容,还写了自己业余生活会做点小程序(有段时间小火的小程序就是他做副业做出来的)。结果后面他写了什么我都不记得,只记得他做了超牛逼的小程序,转正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
然后就是到整个转正述职里的重点部分——你的工作成果。可以用表格或时间轴的方式,罗列一下大的工作和时间节点,然后可以再根据大的工作拆分成小的环节介绍,来表达工作情况和完成度。
要么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几个大类,再往下拆分,说明达成了什么关键成果?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用数据、案例说明。
而且,如果你PPT里面还有足够位置放东西,那就讲讲自己在这段工作里的认知和心得。
因为你要知道,只会做执行的打工人是没太大出息的,怎么去复盘和反思手头上的工作,才是让你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怎么把自己的PPT做得超级酷炫吊炸天我这里就不讲了,网上随便去搜索精美的PPT网站都有很多海量模板给你。我同事为了应付做PPT的需求,甚至开了某个PPT大V圈子的终身会员。提升PPT的精致度,各有各的卷法。
未来规划上,一般分为个人规划和工作规划。个人规划一般是考证、看书、学技能,工作规划一般是围绕部门工作目标向内拆解,而不是脱离公司的战略规划自己凭空想自己未来要完成哪些工作。从时间上分类,规划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是近1-3个月要做事情,长期计划是3-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要做事情。
讲个小技巧,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信心,可以在每段规划上附上自己的预期完成时间,利用STAR法则对目标、次级目标、每个月/每周/每天付出的努力向下拆解,这样看上去不像随便写的、而是认真规划过的。不管你未来是否有按照这张计划表实地执行,都能给听你述职报告的人留下好的的印象。
同时,如果你所在的岗位是带管理色彩的,更需要在工作计划上分阶段展示规划,这样才能体现你在带团队上是有远见的。
三、注意事项
帮老板做多了工作汇报,我在如何陈列工作内容上真的太有经验了。
比如,有的公司会要求你除了写自己完美的地方,还会要求你写写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个人遗憾项)、自己的劣处分析等。
这一块怎么写?还记得面试前公司都会让你对自己作自我评价吗?面试官让你讲自己的缺点,你还真的实诚地把自己牙齿缝里那些缺点都抠细了给他们看啊?
如果非要写,就把无关紧要的事项拿出来写,同时还要附上解决方案。适当“报喜不报忧”,也是个人能力展示的一种智慧。
同时,展现个人工作的时候,不要光说自己做了什么,重点还得看自己“做成什么”,也就是紧扣KPI。而不是事无巨细列了很多工作内容,说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参与了很多项目……但通篇都看不到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关键成果,看不出他对岗位的实际贡献和价值——这是述职报告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