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意识形态原质
原质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要想理解它,必须先阐释精神分析的框架,即拉康所提出的三界理论: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 象征界即符号系统,用语言符号构成的语法规则,文化逻辑,认识论等等。想象界即“镜像阶段”,婴儿从镜子中看到了镜像的自己,从而开始意识到自我和外在世界存在差别,并且尝试在其中建立关系;它也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对于象征界的一个补丁,那些暂时无法用文字形容的东西,会以类似图画,气味,声音的形式存在我们的大脑里。实在界,是既无法被文字描述,也无法以图画等形式存在的东西。它超脱于符号系统之外,在那里没有符号,也没有意识,是最原初的事物。 根据《齐泽克精神分析文论》,在三界理论的基础上,拉康在一次讲座上提及了原质这一词。他认为,原初的实在界经过了象征界,符号系统的阉割后,剩下的那些剩余,呈现出一种拒绝被符号化的状态,任何符号都不能准确形容它的内涵。这种不可言说之物就是原质,英文为the Thing。比如说,在中文里问“你吃了什么”,回答“我吃了东西”。看似完成了一次交流,但话语里的东西一词没有任何明确的指代对象,因此等于没有回答。我们只能感受到回答者确实在过去进行了进食,却不知道吃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极乐迪斯科的文本中来,在下面这一段文字中,文本第一次提到“意识形态原质”这个词。 尼尔森在笔记中写道:“我们可能已经发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普罗阶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拥护是*如此热烈*,甚至足以让他们的信念在物质世界中化为实体,成为一种革命的‘原质’。他曾推测,只要这种原质积累足够的能量,就有可能*影响到*周遭的物质实体。*亚唯物主义*由此得名。
基于“能够影响周遭物质实体的原质”这一描述,我们容易想到精神分析中,基于原质而诞生的“驱力”。 在哲学上,作为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却不总是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欲望,也不总是知道这些欲望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欲望的原因是因为欲望都沉浸在无意识的深处,而无法被意识所认识。而造成这种情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引起我们欲望的那个对象在其原初时就被扼杀了。 这里额外解释一下什么是“引起欲望的对象”。比如说,我想要喝一瓶可乐,欲望就是喝具有可乐的性质的东西,对象就是可乐。但是当我们真正喝下可乐后,会发现想要喝可乐的欲望并没有被完全满足。我们会抱怨
,这瓶可乐是百事的
,这瓶可乐气不足,不够冰镇,有股怪味,等等。从马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普遍认为,人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引起欲望的对象,而是欲望本身。因此欲望总是会在尝试满足的时候产生一个过剩,资本也正是基于消费者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才进行的无限的增值。 现在我们知道,欲望本身和引起欲望的对象,下文简称为欲望的原因,并不是一回事了。而“扼杀原初的欲望的原因”说的是,以社会,道德,文化,历史等“常识”的名义扼杀了那些不符合上述常识的欲望的原因。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男孩生下来就被他人教导如何成为一个男孩,但如果这个男孩本来并不认可作为男孩的性别认同,并同时接受了如何成为一名男孩的教育,那么他就会成为homo。用精神分析话语来说,这就是主体被阉割了,欲望的原因被压抑了。但是这种阉割和压抑并没有让欲望的原因完全消失,压抑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个剩余,这个我们无法描述的剩余就是原质。而这个剩余会在某个时间点不可阻挡地显现出来,成为我们追求欲望的驱动力。 这就是对于游戏文本“意识形态原质会影响周遭现实”的精神分析解释。 通过上文的论述,原质似乎总是伴随着被压抑。而严谨的,游戏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原质,同样伴随着被压抑。 在康米主义支线中,学生史蒂文和主角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你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性压抑吗?
“应该不行吧。”
“那就对了。你就不是戈特伍德派。你瞧,戈特伍德学派*看起来*就像康米主义,*讲话*也像康米主义,但剥掉他们那层外皮,底下不过是一群读了太多书的丧气的自由主义者。”
我一开始以为戈特伍德是goldwater的汉译,不过其实是gottwood的汉译,现实中是英国的一个地名。根据文本的描述“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性压抑”很容易推断出,戈特伍德学派对应的是精神分析学派。 游戏中史蒂文对于戈特伍德学派的揶揄难道不正是一种站在常识立场上的压抑吗?在游戏中,地位仅次于马佐夫的理论家尼尔森,除了我在另一章中已经论述过的,其原型之一是阿尔都塞,另一原型便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其中一位代表。 这可以在《亚唯物主义综述》中找到根据: 你跳过了几页,一直翻到了名为“精神投射和移情”的新篇章。
亚唯物主义者认为,当一个社群的革命热情高涨到某种程度之后,就能从中观测到原质的第二级效果。
在第二级效果的作用下,某些超革命斗士甚至可能会培养出将思想延伸至物质空间的能力,反之亦然。
等等,意思是说康米主义者能够*读心*?
根据亚唯物主义理论,正是如此!
精神投射和移情这一章节名,同样是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术语。而读心则是常见的,不了解精神分析内涵的人对于精神分析师的工作的偏差性概括。 虽然文本中没有直言尼尔森与戈特伍德学派之间存在联系,但我们可以猜测,这两者都是文本作者基于现实的精神分析学派而创作的要素。作者借史蒂文之口,表达出的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揶揄,完全是一种对压抑的无意识表达。毕竟,苏东的康米主义者并不认同精神分析学派。 最后,我想引用出自游戏中逃兵之口的质问: “所有真正的康米主义者都死了。他们为了康米主义战死了——你*死
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