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器材是玄学还是市场经济学?
最近遇到球友在乒乓球馆探讨器材,然后网上也有球友在探讨类似的话题。但在探讨的时候,往往有比较极端的论点,是有些两极分化。一种观点是神话高端器材,一种是觉得高端器材一无是处,我个人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点极端,有失偏颇。乒乓球器材不是玄学,它其实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学,换言之,一分钱一分货这种经济学常识同样适用于乒乓球器材。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乒乓球器材到了中高端的时候,价格再提升,性能其实是很难提升的了。打个比方,一千万的豪车,它实际的乘坐体验不会比五十万的高多少,剩下的东西通常都是品牌溢价或者拥有极速性能。乒乓球器材也是如此,四五千的底板实际性能其实不会比千元的vis高多少。四五百的套胶,它不会比两百多的性能提升两倍,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我注意到一些球友说好的拍子没啥用,在个别球友眼中,似乎成品拍就够用了。秉持这种观点的球友我在球馆遇到过,这种通常是没有任何基本功的,正手攻球反手拨球一点都不会,尤其是拉球是真的一点都不懂。这种球友就是抡开大臂甩就完事了,这种打法和技术真的很粗犷,甚至连搓球都是蛮力。一板子戳下去,乒乓球台都能给你戳穿,这种打法这种技术能力,成品拍完全够用了。技术很不细腻,动作很不规范,发力动作很大,根本没有发力集中这种概念,手上的拍子吃不吃球根本就没感受。抡开大臂甩起来,动作就像大风车,这肯定没手感的,打啥拍子不都一样啊。
实际上,基本功越好的,技术越精细的,动作拿捏越细腻的,就越能打出器材的差距,不要说差一点,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异,上手就能感受到的。这支球拍,拉一百个球失误两个;另外一支球拍,拉一百个球失误五个;哪怕是很细微的差距,技术和手感细腻的人,很容易就感受得到。尤其是拉球的裹球感,还有小球的控制感,很容易就能感觉出来的。价格会骗人,但器材的手感是骗不了人的。不一定贵的就好,但好的通常都更贵!
我遇到个别球友说,国家队用很差的球拍也能打出好球。这个事情其实有点尴尬,因为国家队用的都是最好的球拍了!实际上技术和手感很细腻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用差劲的球拍,打着很别扭的。你开习惯了保时捷,让你开拖拉机,你愿意么?当然不愿意啊!不过在比赛里面还真的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当年张怡宁打奥运会,和冯天薇打比赛,张就是拿的缩胶的套胶打了比赛。因为当时张怡宁的主拍未通过检测,而她的副拍貌似没认真准备,上面贴的是缩胶的套胶。没法,主拍通不过,只能用像鞋底一样硬的副拍打比赛。结果怎么样?张怡宁全程不敢进攻,只是被动防守。所以有些人说什么国家队拿垃圾球拍也能打好球?当然不可能的。你只能说国家队拿普通的器材就能打出好球,但用鞋底一样硬的,这根本就没法打球。给舒马赫一辆极速100公里的赛车,他最多只能开100公里,不可能开到150公里每小时,就算他是F1方程式赛车的传奇人物。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越贵的好像就越神奇,这种说法其实本身就是玄学了。我金标vis,铝标vis,龙五,字母968,超级张继科和官方数字968都打过。这里面龙五确实偏软,毕竟是细纤维,速度确实慢了点,虽然底劲是不错的。别的板子其实都还不错,都有特点,都有亮点,也都有缺点,不存在价格和性能成绝对的正比。而且从实际得分率来说,也不存在说越贵的就越能得分,就算能提升一些得分,那都是很少很少的提升。到了千元价位的球拍,其实都不会太差劲;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太差劲的根本就没人买;差劲的最多短时间流行,等口碑出来之后,差的板子就只能降价销售了。
市场版球拍做出来,最终都是为了销售;市场版毕竟不是选手注,选手注只是少量的东西,主要是赞助给队员比赛的。市场版球拍如果没有一定的性能,怎么能卖那个价?有的球友说,贵一些的球拍一无是处,这就极端了。而我在球馆遇到的这种极端,他其实没有任何基本功,只会抡开大臂甩。还有的过度吹捧高端球拍,这种其实也没必要,实事求是的来说,过了千元价位,价格再高的产品也没法提升太多性能。因为千元价位的球拍基本上是做到性能的极限了,做到性能的瓶颈了,再往上很难提升,提升了幅度也不大。拿vis和968这两个性能标杆来说,再往上真的很难提升了,貌似刘丁硕就打过换手柄vis,好像不是选手注,只是挑过的市场版。樊振东在签约蝴蝶之前,他可能打的也是市场版vis,但也可能是选手注,难说。总之,有vis在,高端球拍就没法吹越贵的越好。因为你卖得再高,你的反手未必比得过市场版vis,比如金满贯968定价四千多。但有的人说的好像几十块一百块的球拍性能就很完美,这句话市场版vis首先不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