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辅导 癸卯 儒鼎
半年辅导 癸卯 儒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随时行歌,经常练习。身历其境,睹物思情。
贴合现实,自身诚意。同仁情理,导向和谐。
学伴有所示范,就很容易看见,天真童子,对于乐音的敏感。在
学社之前的互动中,也都有许多纯粹的应对。例如头一次分享,宋湘的琴台题壁诗,或者苏轼的醉翁操,这都是良好又难得的体验。要进行歌乐的传续,明确经文的精神,重振时下人们的信念!除了要使用正确的形式,确保便利与廉能之外,内容的义理和教导的程序,也要一并清楚!
首先,一般的状况。
童子的行歌,几乎没有学不上,或者会不好听的。相反的,是当下的成人朋友,因为两三代人的童年时期,没有礼乐的完整实施。随著用进废退的作用,而产生疏离隔阂与陌生。在示范分享,或推广普及的时候,一般人所听的乐音,仅限在娱乐作用?又把焦点锁定在,悦不悦耳的问题上。这都是没有乐教的偏失说法。儒鼎的士子和仕女,在辅导新员的时候,就必须把心态摆正确!在歌乐养德的初始阶段,听人行歌练习,是听它的心志显现。此时此刻,没有学员歌声,好听或不好听的问题。
第二,渠道不同,程序就不同。
向内审视养德,和向外普及,两个方向的执行重点,是不一样的。向内,是养德作用最优先,向外,是流行悦耳较好用。多数人,不敢学开口行歌,常常就是因为,A、以自己的好恶为耳目。 B、礼乐传教的缺失。这两个门槛,跨越不了的关系。
第三,示范推广中,要处理的障碍。
A、以自己的好恶为耳目。
以自己的好恶,为耳目的人,会自我设限,也会强迫他人。不少人,都只能这样。不学无术,见识短浅,就会以情绪,作为判断的标准,这不对!情绪是用来感知的利器,并不是判断的依据!伦常,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B、礼乐传教的缺失。
君子应该将礼乐根植于身。若是不能理解诗文的教导,那行为就会错误。若是没有音乐,礼仪就会枯燥。若是没有功能,那实体就是虚伪。做到礼仪而没做到和谐,叫作充满幻想。做到和谐而没做到实际,叫作还未成功。孤独的事物不生长,只有礼或者只有乐,那都不会健康、没有正确上道。
第四、引导与疏通的办法。
要解除A状况的障碍,就要引导和谐的感受。要解除B状况,就要展示证据。
之一、有效的认知。通常在大自然当中,和谐的情形,比较容易
让人感受到,并且获得理解。在人为的造作中,就比较容易,因为不和谐而感到困惑。若是感到人心量能,有所不足,就可以用天心注入来填补。这样可以解除障碍A。
优良的歌乐和大自然的整体状况,都容易有和谐的现象,差别在于,作用的大小范围不同。又大自然,并不是人能控制的,而行歌却是每个人,都能从事,可以培养德能。没有其它的渠道,更神奇精奥,没有其它的方法,更便利有效!
之二、引用经典证据。再来,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人事的行为中,先王之道,就是曾经和谐的状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更有尽善尽美的尊崇与羡慕。这是解除B障碍的证据。
又在大成遗教中,风雅颂、赋比兴,也都有不同层次的针对,而诗本就可以歌乐。透过优良的乐音作品,就可以有和谐的直接感受。其关键处,就在于乐曲的旋律之中。学社有论语诗教传的编辑,可以整体参照。又引用诗仙乐天的论述,清楚完整推进的要点。以及许多行歌的作品可以示范。
第五、辅导委员的心态。
行歌的进行,轻松自然,活泼欢乐,雅俗共赏,令人学而时习,乐此不疲。在学员还没有正确理解,没有足够的信心之前,需要有专属的空间,特定的练习,以帮助跨越不同的阶段。
学员可以分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或男或女,四个大分类。通常对未成年人的示范,需要尽量完整。成年人的演练,就要保有弹性。而男性喜欢听女声,女性喜欢听男声,这就需要学长,用善美言语的芳香功,在礼乐诗教整体蓝图之下,感知学子用力,针对状况,多多促进符合论语教导,和谐王道的地方。
又学社之前应对学员,都留有纪录,可以参考。心态上来说,是己立而后立人。技术上来说,成人朋友,可以透过歌目内容的了解,而提升行歌的表现。在示范说明过后,消除了未知与胆怯,那就可以引导自愿顺利的练习。对于诗文内容理解的越深入,曲调变化的抑扬顿挫,就越能掌握。
而成人,对于类似的际遇,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歌行的练习当中,ㄧ些节奏,或者有不同的长短轻重,基于明确自己的立场,个人特性的影响,那是怎么舒服,就怎么来的。成人,可以自行调变,小处有弹性。因为,据此添加个人德能的推进,远比复制模仿的达成,要重要太多!
第六、关注经文的意义。
三字经有云,人不学不知义。荀子说,不学问,就无正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论语的训导。学员能够上口练习,经常持续,就要随着时节的运转,去感受自然,其中会有和谐的变化。又随着际遇环境,来发现对应,其中会有伦理的轨迹。礼仪所要规范的是群体,乐音得以对映的是心灵。仁义的力量与道德的推进,历史上,有许多的范例与教训,先人所写下的,不是文字。那是道理,不是形体。那是精神。
建功立业三不朽,天地流转五气质。道理和精神,都并非实体,最能准确比拟的是乐音。又好德、健康、长寿、富贵、善终,这些事情,只是一个人,那都达不到!乾坤阴阳,个人整体,那是紧紧相依,从不分离。其中的关键,是能量与物质。古人称为气与质。能量会有运作的力量。声音是纯萃的能量现象,语言可以搭载人文讯息,伦理可以和谐社会。三个层次的融合,可以产生美妙的歌乐。这种行为的发端,就需要知音,知道声音。
在现象上,清楚声音的来由!在感受上可以知己,在人际上可以知彼。在名词上称作知音,在动词上也称知音。在环境上可以知晓动静,在社会上可以审辨真假。在人文上,可以敏锐人心,在时势上叫作来往讯息。在语言上可以清楚针对,在文章上可以行云流水,在政事上可以兼听清明,在德行上可以仁爱充沛。在创作上可以美妙歌乐。
第七、举例说明,知音的状况。
例如,宋湘的伯牙琴台题壁诗。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此曲不传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到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题壁诗中,开头就噫嘻乎,三个状声词,这里已经锁定了,整首诗文的情感!身历其境,重游故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条畅意达,奔泻回荡,古今巡游。看似随意,实则洗链有余的轻松下笔。其后又,自问自答,或近或远,似真似假,乍惊乍现,神元通达,两相对映,日月清晰,活灵活现,必须纪念,值得下笔。
内容就在诉说,琴声飘忽,可以消愁,好比流水东去,不再停留。知音难得,相传千古,可以不经文字,感触攸久。如果不知音,那就不会有感受。话说回头,又有谁?能够不用耳朵来聆听呢?或者有天生聋哑,那也一样会受震动。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有呼应。
虽然写出了文字,却终究不能完全尽意,远远不及,已成歌乐的进一步展现,多有回荡遐想,不少令人悠然向往,久久不已,一经练习,几乎不忘。三月不知肉味,其心三月不违,至德神耀是也。
第八、举例说明,丰富思想的作用。
又例如,苏轼的醉翁操。琅然清寰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重颠,水有时而回转,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琅琅然清寰谁弹,响空山毋言。)
苏子迁于六一燕处,感触了,欧阳修先生的,醉翁亭记。知道了,异人异事,异发端,却有同情同理,同际遇的发感。身临醉翁亭,千思万绪化为文笔,非快意不能言,非共情不得念。得醉翁亭之亭亭毅力,交相神游于丹青诚心。摆开进退荣辱,无有枷锁,若有虚应故事,就不是自得。原来如此,豁然开朗,前后相和,来往依稀。
身历其境,亲切探究,当真贤儒,每每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用词遣句,首尾相接,清晰明确。起承转合,比邻调节,蜿蜒流转,风情雅致,各有不同,颜色生意,一并盎然。高低前后,虚实灿烂,登歌赞颂,同心呼应,精神统一。古今贤儒,同济道路,来往不息,生生相续!于是生发,曲调旋律,缭绕不止,引人神驰。
内容的延展,那也是要写多少就有多少,因为有背景故事,来龙去脉,各种补充参考,大小相关。理解的越多,表现的就越精准,深入的认同之后,反射的力量就越大。经常的关注,不知不觉,就坚毅持续!深入完整,融会贯通,那自然不自禁,相与对谈。切磋琢磨,比拟形塑,丰盈思绪,贴近伦常。
第九,行歌的來由和優缺。
学员都有体验过,行歌后所带动的活力,容易持续深入,乐此不疲,促进耳目聪明。白沙子示教中说,六经尽在虚无里,万理都归感应中。敏锐的感应,起源于至诚的内心。认同情绪的作用,可以清现实的状况,这是伴随生命而运转的能力之一。
行歌要能够顺利,个人气息的长短,要关联文章的句读。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了主角的情感,因此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谈,经由体会感染,接收古人的意念。练习了情理的调和,顺利文章的推进。由内容拓展认知,由旋律带动思维。这是歌之风雅颂,用之赋比兴,都会有的作用。
赋比兴是不同手法,风雅颂是不同层级。然而古人,是用大雅以上的歌颂,在清庙祭祀中实践,用清歌叹咏的形式,来上达先王听闻。又在孔庙祭典上,有佾舞礼乐,来表达成文的尊崇。行歌的完整洗练,是上达天人感应,内外知行合一,随时随地,怡然安心的修为状态,足以雍德正命,推行王道。这样才容易内外融通,量能兼俱,实现和谐。
又礼经上说,学诗之失也愚。又精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礼经上说,学诗也有缺点,缺点就是抒发畅享之后,没有思维审辨。流于欢快反而忽略现实。学诗上了阶段,是使人性情温柔敦厚,又耳聪目明。学社的子花君香等等,也都要多加注意警惕!感应现实,可以帮助理性思维,又避免了,学诗之失也愚的缺点。
万事的推进,与万物的成形,都有其内在的定理。许多的物理,或是社会形成稳定的伦常,绝大多是不会改变的。以现下的时空而言,那些理,就好像是,数学物理化学之中的定律,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不会改变作用的。例如,干柴与烈火,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与否,而不起燃烧反应!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熄灭。情绪所感知到的,是物理作用所带来的讯息变化。不可以,把感应和判断,画上等号!
感触道理,却说不出来?那还是不知道。好像做到了,但是不知其中原理,也是一种敷衍。四书是学儒的入门,论语四科是通用的渠道,内圣外王的落实,是和谐的保障。
十、四科渠道的添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养德量能,通达四科。哪一个渠道,可以优先用力,自行方便选择,顺利上手发挥就行。对于论语四科的用力,学社的中坚份子,要有以下的体认导向。德行至于仁爱,语言内涵从义,文章万言铺陈,力行政事廉能。
最后半年辅导的期许。学社有正经论述,有作品案例,有行为持
续,有经验累积。能将经典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准确时宜的歌乐化,便犹然挺立,有道传续。这是温良恭俭让的志德之方,王道兴旺的敦化风气!
儒鼎南风癸卯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