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必要性探路"方法的探索(续篇)

2023-11-04 20:20 作者:现代微积分  | 我要投稿

前面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必要性探路"这一方法的使用以及完善的过程,新来的读者可以先看前一篇文章:

对"必要性探路"方法的探索

因此这篇文章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前篇的相关知识

这篇文章有几个琐碎的点需要讲,以标粗的大标题分段

规避"探路法"的另一个误区

根据前篇文章的讲解,使用必要性探路的流程是:第一步,找临界点(包括端点和内点)(先得必要性);第二步,全参放缩,证明取临界值时的临界函数也满足题意(后证充分性)。最后根据不等式传递性完成证明(最后即确定了范围)。这是稳妥正解的流程。

我们以(23年)的全国甲卷导数题为例快速理一遍解题思路:

贴上前一篇的答卷格式的图片(详细过程也在前文写过了,这里理一遍思路就行)

蓝框内为得到范围的必要性,红框之间为证明临界函数,绿框为结合不等式传递性使范围充分性得证,最后下结论确定答案。

简而言之,必要性探路总结起来就是:先得范围必要性,再证范围充分性,所以再次强调究竟哪步是必要性哪步是充分性务必要分清楚。

此主标题下的正文开始:

而正是一些人对其逻辑理解不到位而导致了另一种错解的产生:

来看看其中一种错误的讲法(标红的部分):

"注意到g(0)=0,我要让它单调递减,就得有g'(0)%5Cleqslant%200,这时再证明h(x)递减就方便很多了吧!"

注意了哦,如果万一你们的老师也有这种讲法,那么一定也要提醒Ta别掉进这个逻辑陷阱里了!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毛病,毕竟是"探路"嘛,我肯定要猜一个比较完美的情况。但正是这里对原来的措辞表述进行了小修改,让这句话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也即无意间调换了"必要性"和"充分性"的顺序(这就是藏于此的一个很隐蔽的逻辑错误)

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标红的这些措辞:

"我要让它单调递减",这里"让"和"令"是一个意思,就是你(通过手段)"命令""迫使"它单调递减。如果要顺着这个逻辑走,那么这里的"手段"就是限制a的范围,具体步骤如下:

g'(x)%3Da-%5Cfrac%7B2%5Csin%5E2x%2B1%7D%7B%5Ccos%5E4x%7D-2%5Ccos%202x%5Cleqslant%20%200%20

这里具体步骤就是分参,这里不多赘述,主要跟上思路就行

最终得出a的范围:a%5Cleqslant%203

"咦?求出的范围根前面得出的范围不是一样的么?"

得出的范围看起来一样,但这两种做法的逻辑却不同了。第一种方法是“令g(x)在x=0附近不增加%5CRightarrow%20a%5Cleqslant%203”;而第二种方法是"令g(x)单调递减%5CRightarrow%20a%5Cleqslant%203"

表粗部分就体现这细微的区别了(划重点了)。虽然两者都有"令",但得到的范围中,前者保证了必要性,而后者保证了充分性

"x=0附近不增加"的对立面是"x=0附近增加",而"x=0附近增加"是绝对不满足题意的,因此我先把这一部分的情况排除掉,因此就有"x=0附近不增加"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这一步"令"是先把范围进行了必要的缩小(即保证了范围的必要性)。

"g(x)单减"的对立面是"g(x)不单减",而"g(x)不单减"是否一定不满足题意呢?你完全不知道,这是题目决定的(这点在你没有答案前是根本下不了定论的),因此这一步没办法保证必要性。(换而言之,g(x)不单减时也可能满足题意)

比如这种情形:

只是"不单减"啊,那我只要有一部分递增只要没超过x轴就满足题意了

所以呢,陷入这个逻辑错误的人大概率是误把"单减"的对立面认为是"单增"了。(或许很少人能像我这样揪出如此隐蔽的细节错误了吧)


令一方面,我令g(x)单减,那么这时就有g(x)<g(0)=0,那么说明这个范围下原不等式是成立的,也就是保证了这个范围的充分性。(所以说第二种思路保证的是"充分性"而非"必要性")

因此后面那种思路应该叫"充分性探路"而非"必要性探路"。既然是"充分性探路",那么下面就是要证明除此之外的部分"不满足题意"(也即证a>3时不满足题意)

换而言之,前者是"先必要后充分"(必要性探路);后者是"先充分后必要"(充分性探路)

所以你领会到没,细微的言辞的差别,背后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逻辑

为此,为了"抬杠"(也即为了反驳这些落入逻辑陷阱中的人),我亲手出了一道为了坑第二种思路的"陷阱题":

以下是必要性探路正解

必要性探路的正解


以下是误把"充分性探路"当"必要性探路"而造成的错解

g(x)%3Df'(x)%3D-2%5Csin%20(x%2B%5Cfrac%7B%5Cpi%20%7D%7B3%7D%20)%2B2ax%2B%5Csqrt%7B3%7D%20%5Cgeqslant%200

注意到g(0)=0,令g(x)递增,

即令g'(x)%3D-2%5Ccos%20(x%2B%5Cfrac%7B%5Cpi%20%7D%7B3%7D%20)%2B2a%5Cgeqslant%200恒成立

a%5Cgeqslant%20%5B%5Ccos%20(x%2B%5Cfrac%7B%5Cpi%20%7D%7B3%7D%20)%5D_%7B%5Ctext%7Bmax%7D%7D%3D1

然后就进行不下去了?

什么?接着你证明a>=1时原不等式恒成立?那就是赘余的步骤了!为什么,因为你是令g(x)单增得出a>=1的范围,说明a>=1这个范围内你已经保证了g(x)单增了,也就有g(x)>=g(0)=0,那么再证g(x)>=0就是重复的赘余步骤。

那么接下来究竟要干什么呢?你指望a%5Cgeqslant%201就是最终答案,那么你就得证明该范围的"必要性",也就是证明a<1时原不等式一定不成立

但很遗憾,对于此题,a<1时的部分情况也能使得不等式恒成立,如a=1/2时:

这时g(x)是满足"不单增"的(也就是"g(x)单增"的对立面),但这时g(x)却还是>=0的。

g(x)单增一定能推出g(x)>=g(0)=0,从而推出不等式成立;但g(x)不单增就意味着g(x)一定单减么?显然不一定!那么g(x)不单增就意味着g(x)一定<0么?更加没有必然联系!

也即"g(x)不单增"和"g(x)>=0"并不冲突。另一方面,正是某些人误认为"不单增"和"单减"等价,才会犯下这种很隐蔽的逻辑错误!

通过自编的这道易错题,来带大家见识了另一方面的“坑”:充分性探路失效的情况。


因此在使用探路时,务必要明确范围是保证了"充分性"还是"必要性",从而规避犯下这种逻辑错误。一般而言,还是采用必要性探路为主


让"必要性探路"与"分离参数法"优势互补

下面来到第二个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是融合探路法和分参法的思想,让二者优势互补,以便更精准地突破这类题。

先通过子题型的对比来说明二者的优势和劣势


让我们开启上帝视角(也就是当你是命题人时,你就会选择以下面的两种情况进行出题)

题目的通式:

%5Cforall%20x%5Cgeqslant%200%2Cf_1(x)%2Baf_2(x)%5Cgeqslant%200%20,求a的取值范围?

特点:暗含f_1(0)%3Df_2(0)%3D0%2Cf_2(x)%5Cgeqslant%200

下面来到求临界点的第一步:

令g(x)=0(求零点)且g'(x)=0(保证零点处与x轴相切),即

%5Cleft%5C%7B%5Cbegin%7Bmatrix%7D%0A%20g(x)%3D0%5C%5C%0Ag'(x)%3D0%0A%5Cend%7Bmatrix%7D%5Cright.%0A%5CRightarrow%20%0A%5Cleft%5C%7B%5Cbegin%7Bmatrix%7D%0Af_1(x)%3D-af_2(x)%5C%5C%0Af'_1(x)%3D-af'_2(x)%0A%5Cend%7Bmatrix%7D%5Cright.

两式相比再交叉相乘(消去未知数a)得:

%5Cboxed%7Bf_1(x)f_2'(x)%3Df_1'(x)f_2(x)%7D

方框框柱的这个就是用于求临界点x的

如果求出来只有x=0这个根,那么就属于常规的题型(临界点在端点,也就是上篇文章中提及的23年的全国甲卷导数题);

如果求出来不止x=0这个根,那么就属于陷阱题型(临界点在内点,也就是上篇文章中提及的20年的全国I卷导数题)。

我们先来看临界点在端点的情形,通过前面的分析,即有:

f_1(x)f_2'(x)%3Df_1'(x)f_2(x)%5CRightarrow%20x%3D0


如果这时我换用分参法会怎样呢?

当x=0时原不等式恒成立,a的取值范围为R

ps:不代表最终范围就是R了,因为这只是对x=0时的情况作出讨论,下面还有对x>0时的情况讨论得出第二个范围(这个取值就是R的一个子集),最后再让这两个范围取交集才保证a的范围下对x>=0时恒成立

而实数集R与实数集的一个子集取交集,那么得到的自然就是子集。这里我已经把这些细微之处的逻辑都讲清楚了。数学的底层逻辑是缜密无暇的!

当x>0时,分参得:

a%5Cgeqslant%20-%5Cfrac%7Bf_1(x)%7D%7Bf_2(x)%7D%20%3Dh(x)

下面对h(x)求导讨论其单调性:

h'(x)%3D-%5Cfrac%7Bf_1'(x)f_2(x)-f_1(x)f_2'(x)%7D%7Bf_2%5E2(x)%7D%20

令h(x)=0求出驻点,再判断是否为极值点。也即

h'(x)%3D0%5CRightarrow%20f_1'(x)f_2(x)%3Df_1(x)f_2'(x)

然而由于这时第一种情况(临界点在端点),因此当x>0时h'(x)=0上述方程时无解的。又因为初等函数连续,因此说明h'(x)是恒正或恒负的,也即说明h(x)是单调的

既然单调,那么最值就会在端点处取得,而由于这时我们讨论的是x>0时的情况,因此"端点值"就对应h(x)在x=0处的极限值

%5Clim_%7Bx%20%5Cto%200%7D%20h(x)%3D%5Clim_%7Bx%20%5Cto%200%7D%20%20-%5Cfrac%7Bf_1(x)%7D%7Bf_2(x)%7D

而又由于出题特点使得f_1(0)%3D0%2Cf_2(0)%3D0,而0/0为未定型,需要采用洛必达/泰勒展开/等价无穷小等求极限的方法求之。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ps:如果f₁'(x),f₂'(x)还是为0,就需要借助更高阶导判断,那么使用分参法时也就要多洛几次

不过讲到这里,你也同时就知道分参法的劣势了:也即对于临界点在端点的情况,使用分参法最终要通过求极限求得范围

那么措施是什么?对症下药就行了啊,就是当求出的临界点在端点时,采用探路法而不使用分参法呗!这也就得到第一条策略


下面讨论第二种情况(也即临界点在内点时的情况)

此时有:f_1(x)f_2'(x)%3Df_1'(x)f_2(x)%5CRightarrow%20x%3D0~~%5Ctext%7Bor%7D%20~~x%3Dx_0

这个x_0即内点

这种情况采用分参法又会怎样呢?

步骤同上,直接快进到:

h'(x)%3D-%5Cfrac%7Bf_1'(x)f_2(x)-f_1(x)f_2'(x)%7D%7Bf_2%5E2(x)%7D%20

h'(x)%3D0%5CRightarrow%20f_1'(x)f_2(x)%3Df_1(x)f_2'(x)

到此发现没?分参时令h'(x)=0得到的方程跟前面求临界点时的方程是一模一样的

此时有:

h'(x)%3D0%5CRightarrow%20f_1'(x)f_2(x)%3Df_1(x)f_2'(x)%5CRightarrow%20x%3D0~~%5Ctext%7Bor%7D%20~~x%3Dx_0

而这个临界值x0极大可能就对应h(x)取最小值时的x值!这也就说明什么?说明第二种情况(即当临界点包含内点时)采用分参法恰好可以规避掉对端点的讨论!

因此当求出的临界点包含内点时,可采用分参法解决。这也就得到第二条策略

换而言之,当发现临界点包含内点时,使用分参法的优势就体现了,当然这种情况继续用探路法也是没问题的。

再举回20年全国I卷之例:

20年全国I卷

探路法在前篇文章也写到了,这里就再贴一次:

那个突兀的"注意到"其实就是前面求出的临界值x=2处的探路。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临界点包含内点时)探路写在卷上显得有些突兀,因此这时可以换用分参法来求解使得阅卷者看上去更自然。

"哎呀哈!爷就是想出x=2这个点来坑你们这群只会探端点的小盆友的,结果你小子一试就把我设的临界点试出来了?是不是偷答案了拷起来!先扣2分!""(误)

上面灰字的话是我瞎编的嘻嘻,不过就是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才需要额外规避"注意到"太突兀的请况,这时就可以换用分参法更自然地写了

也即对于这第二种情况(临界点包含内点时的情况),是基于应试卷面更自然的步骤进行衡量的

于是分参法的卷面步骤如下:

ps:卷面是尽可能言简意赅,这里为了读者方便理解就再对步骤中的一些小细节处理左些解释:

最开始导数整理得:

h'(x)%3D%5Cfrac%7B%5Cfrac%7B1%7D%7B2%7Dx%5E3-x-2-(x-2)%5Cmathrm%7Be%7D%20%5Ex%20%7D%7Bx%5E3%7D%20

然后试根发现x=2,于是因式分解成:

h'(x)%3D%5Cfrac%7B(x-2)(%5Cfrac%7B1%7D%7B2%7D%20x%5E2%2Bx%2B1-%5Cmathrm%7Be%7D%20%5Ex)%7D%7Bx%5E3%7D%20

下面还有判断%5Cfrac%7B1%7D%7B2%7D%20x%5E2%2Bx%2B1-%5Cmathrm%7Be%7D%20%5Ex的正负,也即判断其跟0的大小。由于是判断正负,因此可以利用“指数找朋友”等价变形为判断(%5Cfrac%7B1%7D%7B2%7D%20x%5E2%2Bx%2B1)%5Cmathrm%7Be%7D%20%5E%7B-x%7D-1的正负,这时构造函数求导就方便很多,可以自行搜索"指数找朋友,对数单身狗"这一等价变形的技法

ps:还是打波小广告吧,这个在我知乎中也写过一篇文章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9469752

经过了这轮详细的剖析,望有不少读者能对此法的底层逻辑更加了解,对其使用更加熟练。探索命题者的思路和心机,对数学爱好者而言也是娱乐的一种方式[滑稽]~

对"必要性探路"方法的探索(续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