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禹襄和他的《打手要言》

2021-06-06 11:06 作者:BainKin王豳  | 我要投稿

武禹襄和他的《打手要言》;


武河清,字儿叫禹襄,号是廉泉。生活在清中叶,他是直隶广平府(邯郸永年县)人。

武家从武静远开始习武,递四代,略有规模,武氏弟兄:澄清、汝清、禹襄皆文武之才。两位兄长做官去了,武禹襄很有文采,但他无意仕途。


少时,广平府同乡杨露禅去陈家沟学习十几年陈氏拳术归来,杨露禅那段时间想在本乡做事,所以武禹襄得到机会,能常常与杨切磋。


杨很看重武禹襄的文才、武艺,故此在切磋中,未曾用力伤触他。

武禹襄久练太极拳不得要领。


后来杨露禅上京做事,各派高手与杨切磋,无一人胜出,遂振动京师,别号杨无敌。

杨露禅将儿子托付给武禹襄学习文化。一个儿子杨班候武学精进,最终得到武禹襄、杨露禅的传授。


禹襄不甘于现状,要探寻拳术精义,遂决心下河南寻访高手。访师温县陈家沟,不纳。


几年间,他途径黄河边赵堡镇,认识了陈清平,并和陈学习拳术,才开始真正领悟拳术打法。


其兄长武澄清看其成瘾,也帮助他留意。有一次,武澄清在舞阳县的一个小店面得到一本小书,带回给兄弟。


他看书名是《太极拳论》,作者王宗岳,几百字几页纸,不知是真是假。细细咀嚼,与自己的学习互相对比、演练,且寻找能打的壮士切磋,检验功夫。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写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洪金宝在《倚天屠龙记》中念的台词的来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论》:

文学性、思想性极强。



武禹襄的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之外,其个人影响后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


"气"字从庄子已有说法,他说“圣人之息以踵。”且,先秦气功,可以在马王堆书简略知一二。


但是这个气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氏所独创,但武禹襄功不可没,发扬光大。

气,在他的《打手要言》、《四字秘诀》中,无不提及。


《打手要言》一辑:

360个人图书馆听涛小主,2018年8月。听涛小主做的剪辑,行文逻辑错乱,句子重复,我不太满意。

所以学生王豳再辑一遍:

2021年6月,学生为武师傅的《打手要言》写了《序》、评论和《导读》。学生按照一般人体的感受、行功时自然的形态、练功的逻辑,重整武师傅的语录,添加了篇目名。

向我们的前辈武师傅致敬!



十一个篇目名称是:

名言、头篇、手篇、

动静、神气一二、

说静、说动、势篇、

形一二、身心、从人篇。


武师傅所开创的是知识分子武术之路。有中国心的人,踏实钻研武学的人,学习过文言文的人都能读出来他说的是啥。

那些总是叫嚷着把古文翻译过来的人,多半是缺乏学习动力的蠢才,蠢才需要收心并踏踏实实地归心于华夏文明,从基础学习,才能有长进。

不客气地说,自媒体内的当代练拳的,有的人年纪轻轻,未必练到好,就敢出来拍这个教武术的视频,我也不好提名字。

没有十年的练拳+读拳经的功夫呢,你们不要跳出来教后生太极拳,后生看不出来,他们的父兄看不出来?

可以教一些长拳、散打嘛?

武师傅的名誉很重要,我们后人如果不妥善维护,有可能象“违背祖宗的老神医”、或者松果弹抖马宝国之流一样,败坏武林风。


刻苦学习的人都是远航的孤舟,要自己辨别孰优孰略,自己练伤了、搞的不好了,有时候怪不得师傅的。

武术爱好者在网上搜索到的练功视频,大部分是为了美观而摆位拍摄的;一小部分真有功夫,他打,是了,你打,不是。所以没有他们的指点,自己盲目性地练习容易伤。


我们平心一想就可以知道,严肃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学到真功夫。


有的大学生一看起这个笵儿,先吓跑了一半,觉得这也不美,不强,不international,觉得这是老头子练的。

草,一种植物,

轻浮的学子们,你们难道不知道练的好的都是年轻开始学的?赵文卓、吴阿敏、刘清华,谁个不是年轻时学到了?


哎!十几岁学校管的紧,不能学;二十岁进大学咯,给你学你不学,你去搞对象;

稍微年长了以后,你结婚了,你变成了公园里神六儿,操场小摩托,除了遛狗就会吹口哨。

不过,有的学生悟性高,一点就透,以后传承武学一定有他们一份力量。

学生在武师傅的《要言》中嘀喽出几句广为流传的。


武师傅名言说:

“命意的源头在腰。”


“中正安舒。”


“ 心为令,气为旗,以气运身,神为主帅,腰为驱使! ”


“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鬩。”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头篇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手篇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动静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神气曰: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身心曰: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身心二:

“先在心,后在身。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势篇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从人曰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能黏依,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说“静”曰:

“先在心,后在身。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导读: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儿了,先打住,以上这部分,写一则感悟,自己去练练高桩马步的站桩、最简单的推手。练习三周以后,可以回来看,再写一则感悟。”



形一曰:

“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形二曰: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说“动”曰: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评:

“平心而论,练习过长拳的人读来,可谓一知半解。因为他们没练过太极拳,劲路不同。

但是笔者使用武师傅的手法给某地练陈氏太极拳的徐师傅看过,他练习太极拳数年了,后来他想了想,告诉我觉得可以那么练。”


后世总结武师傅的精义用了四个字:以气贯穿。


杨氏父、子、侄


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创始人。

杨露禅(1799~1872)杨式太极创始人。

李亦畲(1832…1892)武禹襄外甥。

杨班侯(1837…1892)杨露禅的儿子。

杨澄甫(1883…1936)杨露禅的侄子,太极拳名家。


文章结束。


武禹襄和他的《打手要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