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斯资料 | 42 你的爱与恨其实都建立在你的自我认同上
高灵陪伴成长
陪伴你慢慢成为你自己
赛斯资料
爱与恨都建立在
你的自我认同上
爱与恨两者都是建立在你自己经验里的自我认同上。
如果你完全没有与一个人认同的话,你根本不会费事的去爱或恨他。因为相对而言,他并没有「触及」到你,没有引起你很深的情感。
恨永远涉及了一个很痛苦的与爱分离的感觉,而这个爱可能被理想化了。在任何一个时候,你对他有强烈反感的人,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而你的期望愈高,似乎他们差得就愈远。
一个你对他没有任何期望的人,你永远不会恨他。
否定恨就等于否定爱
恨带你回到爱里
如果恨能够未受干扰地被表达的话,它的主要作用是要传达存在与所期待的之间的一个分离。那么,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恨是一个回到爱的方法。
你将发现在你和你所恨之人之间有一个深深的吸引力,一个恨的引力将会把你们连在一起,但这个引力最先是建立在爱上的。
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有意识地觉察,只需要一个诚实的、坚决的意图,让自己对自己的情感与信念有所觉察。
甚至你充满怨恨的幻想,不去理它的话,也将使你回到一个和解而释出爱。
例如,一个声称恨父母的小孩,假如去想像他打父母以还击父母的暴力,甚至打到死……即使是这样一个想象,如果被贯彻始终的话,终会引出爱与了解的眼泪。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同理。
否定恨的存在就等于否定爱。
爱与恨并不是相反的,而是不同的面而且被不同地体验到。
到某个程度,你想与那些你对他们感情很深入的人认同。你不会爱一个人,只因为你部分地与他结交;你常常爱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在你内在唤起了你对自己的「理想化了的」自己。
没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爱
作为一种情感,爱具有流动性
因而爱与恨时常相互转化
不要害怕“恨”的表达
爱是永远在变化的。没有一种“保持永恒的”深度的相互吸引的状况——在其中两个人是永远投入的。作为一种情感,爱是活动的,而能十分轻易地变成愤怒或憎恨,又再回来。
有些大人,当他们的孩子对他们说「我恨你」时,就会很沮丧,而小孩常常很快就学会了不要这么诚实,但其实小孩真正在说的是:「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坏?」或者「是什么站在我们和我对你的爱之间?」
这个表达恨意的孩子,他的敌意是建立在对他自己的爱的一个坚定的了解上,却被教以相信恨是错的。
父母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的一个情形,可能会惩罚孩子,但这样做只会加剧孩子的困惑。
如果父母表现出恐惧,那么这孩子很快就学会去害怕这个愤怒与恨,而去忽略在恨与爱之间的联系。
你常常被教以不只是去压制恨在语言上的表现,而且被告以怨恨的思想就与怨恨的行为一样的坏。
你因为有恨的感觉而感觉愧疚,试图把这种想法藏起来而不让自己看到。你也许这么做得很成功,以致你在意识的层面上真的不知道你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情感是在那儿,但它们对你却隐而不显,因为你害怕去看。
到那个程度,你是与你自己的实相分开了,而且和爱的感觉也失去了联系。
那些被否定的情绪的状态可能会向外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一场战争中的敌人、一个邻居。
如果你害怕骄傲而强迫自己谦逊
则很难真正地肯定自己
「爱你的邻人如你自己。」其实应该把这个倒过来:「爱你自己就如你爱你的邻人一样。」你常常这样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而严以责己。
你也常常害怕自己有骄傲之嫌,因为你觉得骄傲似乎是一种罪;你常常认为谦逊是好的,因为你认为谦虚是一种伟大的优点,是神圣的美德。
在这样的参考架构里,很难去真肯定自己。
假的谦虚背后常常是一个扭曲的自傲。
真实的自傲其实是满怀爱心地肯定你自己的完整性和价值,而真正的谦虚其实是建立在你对自己的这种挚爱之上,而再加上一个认知:在你身居的这个宇宙里,所有其他的存在也都拥有这个不可否定的个人性与自我价值。
所以,真实的自傲容许你去感知你同类的完整性,而帮助他们使用自己的力量。相反的,许多人把帮助别人变成了一个浮夸的表演,而鼓励别人依赖他们。
自我牺牲不是美德
从灵性的角度上它根本不存在
爱并不要求牺牲
你只需做你自己,爱你自己
让自己成为一个喜悦的存在
类似的,自我牺牲也并不是美德。首先,一个人的自身成长与发展不能够被消减。自我牺牲是不存在的。
通常,当一个人说他牺牲了自我,是在暗示,因为某种原因,别人应该对他负责。
例如,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说:「我为你放弃了我的一生。」实际上,她并没有那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是这个「放弃」给了她要的一种生活。
一个孩子说:「为了照顾父母,我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实际在说:「我害怕去过自己的生活,也害怕让他们去过他们的生活。」通过「放弃」自己的生活,他获得了一种想要的生活。
爱并不要求牺牲。那些害怕去肯定他们自己的存在的人,也害怕让别人为他们自己过活。爱你自己,并且给你自己一个公正的礼遇,而你也将会公正地对待别人。
藉由接受你自己而喜悦的做你自己,你完成了你自己的能力,而只是你的在场,就可以使别人快乐。
你不能够恨你自己而爱另外任何人,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