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造孽,这辈子读研做实验!

据说考研上岸的人,只有两个时刻会感到快乐:一是被录取,二是能毕业。
剩余时候都在为研究课题熬大夜,为论文能不能发表纠结到头秃。
因为他们不仅要看文献、写论文,还要——做!实!验!

前几天,短视频平台上火了一个名为“实验用菌长不出来”的词条。
女研究生魔怔中...
“咱们就你这一个兄弟了!再不长(我剩的菌)就真没了!”“争口气,菌哥,咱不争馒头争口气!”

后来女生回应是因为手里的菌已经快用完了,如果这一批还不生长了,实验就进行不下去。
“随随便便给菌磕个头,没想到磕火了。”

但看到这样精神状况堪忧(bushi)的一幕,所有曾经被实验折磨过的读研人立刻感同身受。
有些研究生表面光鲜亮丽,所有亲戚朋友见到都要夸一句学霸。
“背地里却整天在实验室里崩溃,对着试管和培养箱哭天抢地叫爸爸。”
在实验室翻车面前,什么炸厨房根本不值一提。
毕竟后者只会让你多花一个小时收拾卫生,前者却关系到你能不能顺利拿到硕士文凭。

你以为法学生论文写到一半发现分析的法条作废了,已经是读研圈里顶级的惨绝人寰了?
……培养箱里的食用菌、动植物、试管里的各种溶液结晶产物,会告诉理科研究生们什么叫真正的“竹篮打水一场空”。
各大高校的实验室,仿佛是地球上最最神秘的结界。
在其他地方明明生命力强悍如野草的细菌、真菌,一躺进保温箱就成了需要精心呵护的娇花。
野生菌:“这个环境虽然有点干,但也不是不能凑合活。”
实验室菌:“他今天多看了我一眼,啊我死了。”

之前有网友分享,自家腌制的酸姜表面长了一层“厚厚的不知名白色物质”。
本想问问里面的姜还能不能吃。
没想到招来了无数嫉妒到爆炸的实验人,“看看这纯净度、这菌丝形态,最好的实验材料果然都不会长在实验室里。”

任何人只要在实验室待上几个星期,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笃信就会瞬间烟消云散。

甭管导师给你花了多大的科研饼,基层学术民工还是得从最螺丝钉的活干起。
药学和生物学专业的朋友们,日常最头疼的是培养细菌。
对,就是香皂广告里那个用水洗、用手搓都无法完全清除的顽固玩意。
而在实验室里,你明明调配出了它们最喜欢的环境,并严格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在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繁衍的区间——
可几天过去后,培养基表面却依然光滑得仿佛打了羊胎素。

@我没有ATP
这种情况是如此普遍,以至于理科研究生群体间开始流传一种说法:
给你的细菌/真菌听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可能有助于它们的生长。(不要信)
但当第N次培养细菌失败的实验人们,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冒险一试,却发现科学最怕的就是过犹不及。
因为这次实验组确实是长菌了,但对照组也长了。
(“你猜我为什么要弄个对照组?”)

基因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知道自己做实验需要跟小白鼠打交道。
但没想到进实验室的第一步不是研究小白鼠,而是养小白鼠。
从小宠物都没养过,如今天天为几只老鼠操心。
今天担心这只生病死了,明天担那只打架太凶把耳朵上的标签咬掉。
要不容易等到它们交配下崽成功,结果一个没看住,小小白鼠被鼠妈妈咬死了好几只。

而且不只是读研要做实验,就算是博士,或者是博士毕业都得做实验,反正做科研就是做不完的实验!
如果很多基础实验还不会的同学,建议咱们还是多练练基本功,下面这套实验技能,科研祖传,学好多保住一些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