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4 古代辩证法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4、古代辩证法
指古代社会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是辩证法的最初形态。教员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1]
古代辩证法就其总的成就来说,已经笼统地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由于对立面的斗争而产生万物。例如在中国,先秦法家主要代表韩非认为,“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2]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还把矛盾的概念引入哲学,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此外,法家商鞅提出的“以刑去刑”、“以战去战”,法家荀况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通过斗争促使事物向反面转化的思想。名家、唯物主义者惠施认为,“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说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名家还认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兵家孙武、孙膑论述了许多战争的辩证法思想。孙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3]都是说明要全面地看问题。道家老子的哲学也包含着许多辩证因素。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认为有无、难易、长短等都是互相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他又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认为坏事“祸”和好事“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他的辩证法基本上是消极的。
在欧洲,古希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6],“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7]。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8]。他认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宇宙中的各个部分都可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同样,气候分冬和夏,春和秋”[9],“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10]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辩证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对辩证思维形式作了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12]
古代辩证法的特点是,它直观地猜测到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总的轮廓,但不能具体说明客观世界各个部分的辩证发展,因而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完备的。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教员说:“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13]
古代辩证法是在同古代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在中国,法家、名家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同儒家“无变古,毋易常”、“中庸之道”等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在欧洲,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在同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等形而上学思想作斗争中发展的。古代辩证法和古代形而上学的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有的是反映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有的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注:
[1] 《矛盾论》。
[2] 《韩非子·解老》。
[3] 《孙膑兵法》。
[4] 《老子》第二章。
[5] 《老子》第五十八章。
[6] 《古希腊罗马哲学》17页。
[7] 《古希腊罗马哲学》17页。
[8] 《古希腊罗马哲学》27页。
[9] 转引自《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96-397页。
[10] 《古希腊罗马哲学》19页。
[11]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390页。
[12]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6页。
[13]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