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的利刃—我军反坦克炮小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篇)


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国内各大军阀之间的混战使中国的经济和技术更加落后于世界同期水平。此时的日本利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无视(攘外必先安内)和中国武装部队训练水平差和装备落后等相关特点,打算将中国变成一个以资源为主的殖民地。在日本吞并东北三省并成立伪满洲政权和进行一系列武装挑衅后,在1937年的7月7日爆发了七七事变,这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在1937年12月,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之后(不止30万),中国军队就已经失去了许多重型武器装备。因此,国民党的领导人常凯申被迫求助于外国以获得军事支持。
193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请求苏联协助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公路完工后,开始从苏联运送武器、设备和弹药。苏联制造的飞机主要是通过空运的方式运往中国机场。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以打击日本的侵略行为。
莫斯科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42年3月。约5000名苏联相关人员来到了中国:军事顾问、飞行员、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向中华民国民政府提供了1285架飞机,1600门火炮,82辆T-26轻型坦克,14000挺机枪和轻机枪,1850辆汽车和拖拉机。
在与苏联合作的同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进行了军事和技术合作。对抗日斗争做出较大贡献的是美国。1941年,《租借法案》被扩展到中国。此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开始得到大量的军事和后勤支持。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德国进行了密切合作。作为原材料的交换,德国人通过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小型武器、火炮、轻型坦克和飞机,帮助中国军队实现现代化。德国还帮助建造新的国防企业和对现有国防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因此,在德国的支持下,汉阳兵工厂得到了现代化,在那里生产步枪和机枪。德国人在长沙郊区建立了一个火炮厂,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望远镜和瞄准镜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一直到柏林的领导人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地位。上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我国军队装备了欧洲、美国和苏联生产的各种各样的武器。此外,我国军队在战斗中也十分乐于使用缴获的日本制造的武器。
中国工厂获批生产的德国37mm反坦克炮
中国生产的第一种专门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的30型。这种反坦克炮是德国37mmPak29型的仿制版,在长沙火炮厂大量生产。中国总共生产了大约200门30式37毫米反坦克炮。(Pak29型反坦克炮的介绍)


莱茵金属公司在1929年制造的37mmPak 29型反坦克炮,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反坦克炮系统,能够对付当时所有的坦克。30型反坦克炮在射击时的重量为450公斤。它的射速为12-14发/分钟。穿甲弹的质量为0.685千克,炮口初速为745米/秒,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在500米范围内击穿35毫米厚的装甲。

在37mmPak 29型反坦克炮的设计中,最初的设计方案是用牲畜牵引,所以给反坦克炮安装的是木制轮子。但这就导致了该型反坦克炮无法进行机械化牵引。37毫米反坦克炮随后被升级,在德国被升级为37mm的Pak 35/36。37mm的Pak 29和37mm的Pak 35/36炮使用相同的弹药,主要区别在于轮子的材质。

有资料显示,德国向中国提供了一些37mm的Pak 35/36大炮,这些大炮也被用于战斗行动。在抗日战争初期,小鬼子使用89式中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为17毫米)、92式轻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为6毫米)、95式轻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为12毫米)以及94式轻型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为12毫米)。所有这些车辆都很容易被30型或Pak 35/36发射的37毫米炮弹击穿。

与德国和苏联的军事和技术合作结束后,中国反坦克炮的主要供应商是美国。1941年底,37毫米的M3A1型反坦克炮出现在中国反坦克部队中。这款反坦克炮不差,不比德国的37mmPak 35/36差到哪去。

尽管M3A1在意大利和北非的战斗中表现平平无奇,但它对装甲薄弱的日本坦克相当有效。

M3A1最初发射的是0.87公斤的穿甲弹,炮口初速为870米/秒。在450米的正常情况下,它可以穿透40毫米的装甲。该炮弹后来被改装,提高了炮口初速。它的装甲穿透力被提高到53毫米。弹药还包括37毫米的高爆弹,重0.86公斤,含有36克TNT。弹头带有120枚铅弹,最大攻击范围300米,可以用来抵挡步兵的攻击。在1947年之前,美国人向国民党提供了大约300门37毫米反坦克炮,这些炮在对日军的作战行动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解放战争中,由于凯申物流的大力援助,有100多门进入了我军。
缴获的日军的37毫米和47毫米反坦克炮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军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1936年服役的94式37毫米加农炮。这种反坦克炮在结构上类似于11式37毫米步兵炮,但使用了更强大的弹药来对付装甲车辆。该型反坦克炮使用645克的穿甲弹,炮口初速为700米/秒,可以在450米的范围内击穿33毫米的装甲。该炮在战斗状态下的重量为324公斤,在运输状态下为340公斤。射速高达20发/分钟。虽然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整体上来说在当时是比较好的。但它的部分设计有很大的问题,由于悬架没有安装弹簧使用木制的轮子,这导致该反坦克炮无法高速移动。尽管如此,94式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总共生产了3400多门。1941年,一种经过升级的94式的反坦克炮被日军采用,被称为1型。主要区别是炮管加长到1850毫米,使炮口初速提高到780米/秒。

尽管1型37毫米加农炮在服役时已经不能有效地对付现代中型坦克,但直到1945年4月仍生产了2,300门。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些日本37毫米反坦克炮偶尔被我军战士缴获。日本投降后,有两百多门37毫米炮最终落入PLA手中。被用于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
由于预测到坦克防护能力的提高,47毫米的1型改反坦克炮在1939年被日军采用。该炮安装了弹簧悬架和带橡胶轮胎的车轮。这使得机械式牵引成为了可能。直到1945年8月,日本工业界统计生产了大约2,300门1型改47毫米反坦克炮。47毫米反坦克炮在发射时的重量为754公斤。1.53公斤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823米/秒。在500米的距离上,穿甲弹可以以90°的角度击穿60毫米厚的装甲。与37毫米反坦克炮的破片弹相比,重量为1.40公斤的47毫米破片弹含有相当多的爆炸材料,对士兵和轻型野战工事更为有效。

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来说,1型反坦克炮已经足够了。然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发现在200米以内才能击穿M4谢尔曼坦克。日本投降后,苏联将关东军的相当一部分物资和武器转让给我军在东北的分队。转移到我军战士手里的日本制造反坦克武器的确切数量并不清楚,可能有几百门1式反坦克炮。缴获的47毫米火炮被我军用于在解放战争中对付国民党队,并在朝鲜战争初期使用。
苏联提供的45毫米反坦克炮
作为军事技术合作的一部分,苏联在1937年至1941年间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政府提供了几百门1934型和1937型45毫米反坦克炮。

1934年和1937年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追溯到1930年生产的的37毫米1-K型火炮,该炮由德国莱茵金属-博西格公司设计,与37mm的Pak 35/36反坦克炮有许多共同特点。1937型的45毫米反坦克炮在发射时的重量是560公斤,一般会配备一个5人的炮兵小组来帮助其移动。射速为每分钟15-20发。质量为1.43公斤的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760米/秒,能够在500米的范围内击穿43毫米厚的装甲。所使用的弹药中还包括内部含有碎片和铅弹的高爆弹,这种高爆弹重2.14公斤,含有118克TNT炸药,有效射程为10-20米。
与中国军队使用的37毫米30型和37mmPak35/36型反坦克炮相比,苏联生产的45毫米反坦克炮在杀伤人员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能够轻易摧毁日军的所有轻型野战工事。45毫米炮弹的穿透力足以击穿所有在中国作战的日军坦克,况且其重量要比上面那两款反坦克炮都要小,方便运输和转向。
中国反坦克炮的击杀记录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反坦克炮对整个战局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反坦克炮使用不当,以及使用人员的训练差。大多数情况下,现有的37-45毫米反坦克炮被用于步兵火力支援,而不是对付敌方的装甲车。在中国战场上将炮兵连拆开,单独使用附属于步兵单位的个别火炮是很常见的(我军当年穷,没有办法)。如果敌人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我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调集反坦克炮来对其进行攻击,并且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弹药供应、维护和修理变得十分困难。

然而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重大战役之一,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中国反坦克炮成组成功击毁了17辆日军装甲车和坦克。

虽然日军的坦克相对较多,但它们的防护能力不强,也没有大口径的武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战士们被迫使用简易的反坦克武器对付它们(据传我军战士还用竹子和火药发明了一款简易的反坦克地雷)。在缺乏反坦克炮的情况下,我军战士经常使用榴弹炮和野战炮来对付日军坦克。还发现我军战士还用其他国家提供的20mm高射机枪来对付日军坦克。

当战士们有机会准备并进行防御时,他们会利用一些简易的装置来阻挡日军坦克行进:设置雷区,在日军坦克容易出现的地方堆放瓦砾和反坦克战壕,或者将厚厚的尖木头插入地下,用金属电缆相互连接。更多的时候,士兵们还会使用燃烧瓶和集数手榴弹来对抗日本的坦克。在与日军坦克的战斗中还组织敢死队(向这些将士们致敬),身上挂满手榴弹和炸药的战士们会爬到日军坦克底下然后引爆身上的炸药以此来摧毁日军坦克。敢死队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台儿庄战役的最初阶段,一名敢死队成员在日军坦克纵队最前面的一辆坦克下面引爆了身上的炸药,从而延缓了日军的坦克纵队的行进。在一次最激烈的战斗中,一名敢死队成员用自己身上的炸药和手榴弹摧毁了日军四辆坦克。
在解放战争中使用的坦克、装甲车
鉴于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道路主要以土路为主和桥梁的承重力较低,解放战争中果党主要使用轻型装甲车。到解放战争开始时,30年代后半期从德国购买的Pz.Kpfw.I型坦克、苏联T-26坦克和BA-6装甲车在战斗中被摧毁或由于破损而无法使用。在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坦克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然而,1946年的果党还是有几辆德国制造的装甲车,主要以Sdkfz.221和Sd.Kfz. 222.

在当时,它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装甲车,可用于侦察和反击敌方轻型装甲车。Sd.Kfz.222的战斗重量为4.8吨。有14.5毫米的正面装甲和8毫米的侧面装甲。安装20毫米大口径自动步枪和7.92毫米机枪。车组成员为3人公路上的最高速度为80公里/小时。果军还有几十辆美国生产的M3A1装甲车,用于侦察、巡逻,还作为轻型装甲拖拉机。

战斗状态下的装甲车总重为5.65吨。车体前部装甲为13mm,两侧的装甲为6mm。武器装备是一挺12.7毫米的M2机枪和1-2挺7.62毫米的机枪,公路上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80公里/小时。内部可以容纳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果党手里也有一些M3半履带装甲车

这种装甲车重达9.1吨,与M3轮式装甲车的保护和武器配备方式相同,可搭载13人,时速最高可达到72公里左右。果党军队手中装甲防护最好的重型武器是M4A2谢尔曼坦克。194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天津撤出后,6辆M4A2谢尔曼坦克被转移到果党第74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前曾用M4A4坦克在印度与日军作战作战,但并没有用M4A4来对付我军(因为在抗战时期,远征军手中的M4A4谢尔曼是租借的,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被美军立马收回 )。

移交给常凯申的部队的谢尔曼对解放战争的进程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在第74师战败后,至少有一辆坦克被我军缴获,随后参加了胜利的徐州阅兵。

关于这辆M4A2的详细资料请看这篇文章

M3A3 "斯图亚特 "轻型坦克是果党装甲部队的主要坦克,美国共向其提供了100多辆。

对于一辆12.7吨的轻型坦克来说,斯图亚特的防护能力很强,它的正面装甲厚度为25-44毫米,可以抵御20-25毫米的炮弹。尾部和侧面的25毫米装甲可以抵御绝大多数的大口径子弹和20毫米以上的小型炮弹。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为38-51毫米,侧面和后面的装甲为32毫米厚。37毫米M6型坦克炮的炮弹重量为870克,炮口初速为884米/秒。M51型穿甲弹通常可以在300米范围内穿透43毫米的装甲。有三挺步枪口径的机枪可以用来对付步兵。250马力的化油器发动机能够将坦克加速到租最高60公里/小时。

M3A3 "斯图尔特 "很适合解放战争时的土地。它具有良好的越野能力,对果党的坦克手来说足够熟悉,并且受到果党部队的欢迎。然而,它的37毫米穿甲弹的破片效果非常差,使得它对人力和野战工事的效果较差。斯图亚特坦克对火炮的主要防御手段是它的高机动性。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从意大利购买了100辆CV33。这些坦克由菲亚特和安萨尔多公司制造。

CV33最初装备的是6.5毫米菲亚特Mod.14型机枪,但在中国,重新换装了日军的7.7毫米机枪。车体和战斗室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5毫米,而车体侧面和车尾的装甲厚度为9毫米。该坦克重3.5吨,装有43马力的化油器发动机,最高可以达到42公里/小时的速度。

在中国军中,CV33坦克主要用于通信和侦察,包括作为骑兵部队的一部分。在一次与日军的冲突中,暴露了CV33的高度脆弱性,一些CV33坦克被用作德国制造的37mmPak 35/3反坦克炮的牵引车。因此,它们参加了解放战争,后来被我军缴获。

果党军队的装甲部队还拥有多达二十多辆两栖坦克,为美国生产的LVT(A)4。这些坦克有较薄的装甲一般只能抵御子弹,重量为15-16吨。陆地上的最大速度为32公里/小时,水上为12公里/小时。LVT(A)4装备有一门75毫米榴弹炮,7.62和12.7毫米机枪。

这些外表笨拙的车辆,如果使用得当,在穿越湖泊时可以作为火力支援车。然而,没有关于它们被果党用于作战的相关资料。这些两栖坦克在撤退过程中被遗弃,后来被收回并被我军使用(运输大队长常凯申奥利给)。在63式服役之前,它一直是我军两栖坦克中的主力,后来作为教学用具一直用到70年代中期。(为了方便使用,我军对这些两栖坦克进行了改装。为了替换缺乏补充弹药的美制75mm榴弹炮,我军将其中一些安装上苏制57mm反坦克炮、76mm野战炮和美制37mm反坦克炮 作者:六九的红外大灯 )说句题外话:如果我军能在LVT--4上面安装45mm或是76mm坦克炮,那么我军也有能力在M3轻型坦克上面安装这两款反坦克炮。坦克世界的M3G/45和M3G/76就说的过去了(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论证其合理性,真实历史上是否存在未知,九成是假的。)





果党军队主要装备了美国制造的装甲车和坦克,我军使用的是缴获的日军的战利品。我军的装甲部队主要使用的是苏军缴获的的日军坦克(红军缴获了389辆日本坦克),在战斗中从日军手中抢来的,或在坦克修理厂中缴获的。

数量最多的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该坦克的战斗重量为15.8吨。在保护方面,它与苏联的BT-7大致相当。97型的上部装甲厚度为27毫米,中间部分为20毫米,下部为27毫米。侧面装甲为20毫米。炮塔和车尾是25毫米的。该坦克装备有一门57毫米或47毫米的坦克炮和两挺7.7毫米的机枪。功率为17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使其在公路上最快能达到38公里/小时。车组乘员4个人。中国人一般使用最后一种带有47毫米炮的97式坦克改装型。尽管口径较小,但由于炮弹的炮口初速较高,47毫米炮在穿透装甲方面明显优于57毫米炮。

安装有47毫米大炮的97式坦克是军博的最经典展品之一。根据官方历史,这是我军使用的第一辆坦克。这辆坦克是1945年11月在沈阳的日本坦克修理厂缴获的。经过修理,该坦克参加了江南、锦州和天津的战斗。在1948年的锦州战役中,董来福指挥的坦克队大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

1949年,这辆 "英雄坦克 "参加了开国大典,并一直服役到50年代末。我军还使用缴获的日本94式超轻型坦克。 这种装备有7.7毫米机枪的车辆被用于侦察、巡逻以及作为反坦克和野战炮的牵引车。

车辆重量为3.5吨。正面装甲和机枪炮塔的厚度为12毫米,车尾装甲板的厚度为10毫米,炮塔和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为8毫米。车组乘员为2人。32马力的化油器发动机可以使车辆在公路上最快加速到40公里/小时。我军还设法缴获了非常罕见的坦克--95式铁路公路两用坦克,它在更换时需要千斤顶的帮助。从轨道切换到轮子花了3分钟,按相反的顺序切换则快得多为1分钟。

该车可载6人。正面装甲为8毫米,侧面装甲为6毫米。武器装备是一挺7.7毫米机枪。铁路的上的最高速度为70公里/小时,公路为30公里/小时。
在我军部队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几辆美制M3A3 "斯图尔特 "轻型坦克。

这辆斯图亚特坦克,编号为568,是在1947年1月山东南部的战斗中从果党手中夺回的。这辆M3A3后来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的坦克部队,参加了济南和淮海战役。在济南战役中,由沈旭领导的坦克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结束后,568号获得了杰出坦克的荣誉称号,坦克指挥官沈旭被评为 "铁人英雄"。1959年,这辆坦克从第一坦克学院转移到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总结
鉴于中国内战的限制条件,步兵、机枪和大炮在战场上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果党拥有大量的装甲车,因此,我军部队必须组织反坦克防御。37毫米、45毫米和47毫米的反坦克炮可以穿透对方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除了美国人送给果党的几辆谢尔曼。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坦克乘员的技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合格的机动性和利用地形的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反坦克炮组没有能力对快速移动并在移动中开火的坦克进行有效射击。可以说,中国士兵中很少有训练有素的坦克乘员。
考虑到战场的规模以及果党和我军部队可用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的数量相对较少,对装甲车构成最大的威胁的是地雷和反坦克步兵武器--火箭筒、手榴弹和燃烧弹正是这些,主要问题是由于接触坦克较少,所以坦克出现问题后只能遗弃很少能进行修理(黄维为何研究永动机)将坦克遗弃在稻田里,几经易手。
翻译自:Китайск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артиллерия в Японо-китайской и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а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