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燃冬的一些胡说八道
(恶评,别看) 说实在的,我对这个电影是有所期待的,尽管他争议颇多,但偏巧我很喜欢三人行的题材,加上又是文艺片,还是导演想要申奖的作品,buff叠满了,所以七夕节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朋友去看了,虽然这个瘪犊子迟到了,但是错过不多,开始的心情还是很美好的。可是看完之后,感觉一下子不知道说点什么,有的电影你看完心情波动很大,或者想哭,或者想骂,至少有那种一杯水下肚,怎么都得说两句,品鉴一下的感觉。但是这部电影看完我都得剖开肚子看一看,我是刚看了一部电影吧,哦,在这里呢,我以为记错了呢。
因为迟到了,没看到开头,等我进去的时候,隐约好像听到什么心理诊所的声音,等坐下就是作为导游的女主娜娜带大家到延吉游玩,初步判断男主有病,但不知道是啥。再看女主,没错是个导游,对我这种喜欢跟老年团的人来说,接下来就是非常熟悉的流程,逛景点、吃饭回酒店,这地方看着来的人不多,导游没有那种很匆忙的感觉,也不用去买票啥的,不过无伤大雅,为剧情服务嘛,虽然这些群演表现得就像随机挑选的幸运游客一样拘谨客气,但是那都不重要。快看,男女主要聊天了,他们聊完了,他们聊得啥,不重要,第一次嘛,尬点尬点吧,毕竟出去上班,甲方问你个喜不喜欢上班这种问题也很正常,毕竟这个传说中来自大城市实际上打扮的像我二大爷似的老不老年不年轻一个人跟团的人,一看就是个忧郁青年嘛,作为一个热心的导游,女主肯定要帮助他嘛。于是在几段我也不知道为了表达什么的人物来来回回的但是看不出什么感情的交集中,我们男二大萧登场了,大萧这个角色就实诚很多,上来就透露了他喜欢娜娜的这个信息,算是给错过男主线的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一点踏实的感觉。之后就是男主浩丰丢手机,热心导游娜娜为了安抚对方情绪,不让对方报给公司,于是就请对方喝酒,而另一边大萧为了表达心意约娜娜出来,但没成想还整个男的过来,大萧心凉一半,完事娜娜就开始解释工作、工作、都是工作,大萧的心还没跟着话落地,娜娜又开始说啊,这个浩丰贼拉有钱,那块表啊,我们下辈子都挣不来。然后我朋友就和我说,完蛋,要偷表了,我捋了下逻辑,在理啊,这不一下子就通了,一个有钱、沉默又没什么防备心的外地男人,偷走他的手机,让他先失联,再和他搞好关系,最后偷走他的表,完美,跟公司告去呗,反正下辈子都挣不到这个钱,两个人之前在阳台抽烟的镜头,立刻在我心里就成为了犯罪谋划的佐证,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通缉令,和淅淅索索的背景音乐。
但是没有昂,人娜娜喝大了,顺手就把两个男的捎回家了,大萧没来过,好不容易让进门,那可以说是苍蝇搓手,激动不已,早就把计划抛之脑后。但正巧浩丰这个看着不怎么开心的样子,实际上也是个欲拒还迎的主,于是三个人就又搁人娜娜家续了一顿,大萧看见吉他,立马孔雀开屏,来了一曲,这歌唱的是真不错,一下子给娜娜整哭了,于是你看我,我看他,温馨的一夜过去啦,计划虽然没有实施,但是浩丰错过了飞机,算是把人扣下了。到这里为止,我其实还是能自我解释的,至少三个年轻人无论什么原因,能够非常开心的坐在一起,唱着歌,看着灯光下晃动的脸,朦胧的情感随着酒意萌发,所有的悲伤都在此刻疗愈,我们精神相依,抛却所有不愿面对的,躁动不安的向往着对方。但是这些全都是我自己的臆想昂,你如果看这一段,不一定能看出来,接下来我正经一下,这一场应该是三人感情变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娜娜望向浩丰,那是她不安于平凡生活的向往,她应当是世俗的,但是是渴望特别的,她曾经是主角,无法接受自己的现状,于是逃离着,以一种奔波的姿态去逃离。浩丰因为真的落下了重要的一段,所以我始终无法理解他,就按自己的想法来,他应该是迷茫的,孤独的,他更像是这个世界的观众,所以会一直关注到女主,但他这里应该更被大萧所吸引,因为他是这场表演的主角,这种吸引会将他陷入更深的迷茫,这一点我们后面酒吧的时候再具体去说。最后说一下大萧,这场戏是他的重头戏,不是因为他表演才艺啊,是因为他是三个人当中反着的那个人,他们两个都是在接受现状,而他做的是打破现状,如果这一天娜娜没有把浩丰带过来,他会继续在小姨的饭店打工,会找一个合适的姑娘结婚,他不会那么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上海的差异,一个愣头楞脑的外地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就进入到女主的家里,而他认识了那么久,却从未来过,与浩丰的相遇,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噩梦的开始。这一段的歌词我记不住了,可能有什么其他的深意,但都不重要了,接着继续回忆剧情了,这里的语言逻辑就不说了,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文艺片,里面的每一段文戏,都不精彩,就是单纯的交代一下剧情,彼此之间的反应啊,就跟白开水似的,没什么滋味,还不如告诉我他们是诈骗团伙,这样我还从他们并不自然的反应中解释一下。
反正接着三个人就开始了延吉宣传片的的拍摄,过程记不清了,大概就是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狂奔,在冰上缅怀,大半夜的在动物园里闲逛,以及在书店偷书未遂,我不知道法律上怎么说昂,我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去做一些蠢事,会在路上突然拍一个陌生人的肩,然后和他说你好,或者节日快乐,趁着人没反应过来,和朋友迅速离开,然后傻笑。这些事情都是无目的,但确实会有一种冲破枷锁的感觉,好像奔跑是青春的底色,在很多电影里都会出现少男少女共同奔跑的场景。可是你这个跑是偷书啊,你跑的越快,这件事反而就越沉重,你就说这个提议说出来他不烫嘴吗。我们找一本觉得最厚的书,看看谁能偷出去,且不说你们仨怎么能玩到书店,就这件事,你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吗,没有一个人质疑一下,或者露出一点思考的表情,我看的时候真担心他们真的把书偷书了,还在书店奔跑喧哗,果然是犯罪团伙。
在这一段里其实有几次人物位置的变换,当然也是我自己的理解昂,导演的设计咱也看不懂。在他们一起游玩的前半段,娜娜是居于中心位的,她是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大萧是他的后背,而他面向浩丰,于是两个人第一次发生了关系,这一段其实应该是很重头的,两个人不只是简单的性欲,而是一个完全释放自我的过程,浩丰从观众成为上位者,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置,去释放自己的欲望,这是他疗愈的第一步。而娜娜是清醒的,她知道他们之间是短暂的,所以选择放纵自己,但是在触到伤口后,迅速想起自己无法滑冰时的痛苦,她会做一辈子导游,和大萧那样的男人结婚,风流不是这个城市可以消解的,保守和放纵之间的博弈最后顺应本心。不过两个演员没什么性张力,所以也没什么精彩的,以至于后面在电梯里的调侃就更显得玛卡巴卡了。
而后面浩丰承担了部分C位,大萧在短暂透明以后,迎来了和浩丰的线,大三角就此稳定,但是这条线更是没啥意思。他在酒吧看见浩丰流泪,浩丰这个角色,在这里稍微说一下我的设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融入这个世界,也不是每个无法融入的人都能接受这个事实,渴望却没有天赋,我想成为人,哪怕去忍受百日的寂寥。饮冰更像是一场名为“修行”的自虐,他将冰雪视为一种救赎,仿佛葬身雪海,就能就此超脱。尽管共同生活了几日,但是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仍是孤独的,他融不进去,他无法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痛苦,而酒吧把这种情绪推到顶点,他确认了这件事,百日之后依旧没有明天。这个时候他完成了和大萧的单独相处,那句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妈的,当时我就立刻抓紧了我朋友的手,作为一个时不时看同性和耽美作品的人来说,我第一次感觉那么害怕两个男的之间有感情线。这句话其实是没有道理的,莫名其妙的,但是大萧留下了,他的怨种性格让他在三人关系中承担了绝对的付出者,而他对浩丰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好安抚了浩丰,好像就算他喜欢男人,在大萧看来也没那么惊世骇俗,所以浩丰在去天池的车里表现出整个旅程难得的开朗,他的不融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后来两个递烟那一段挺有意思的,没有前因,没有后果,就纯纯为了大三角而大三角。
再说大萧,他抛弃一些工具人属性,电影里去表现他的那条线是通过通缉令展示出来的,他看着通缉令说二十万,他都没见过那么多钱,这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好的部分,这句话一下子就把他作为年轻人的悲哀说了出来,也为他之后的出走做了铺垫,我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有通缉令的部分,我看着那个和大萧相似的脸,可能是一种暗示吧,一方面大萧作为唯一一个和嫌犯擦身而过的人,代表他无法抓住这二十万,他终究只是一个运气一般,只能脚踏实地生活的普通人,也代表他会错过女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预示着他的未来,也会走向歧路,不过这都是我自己胡说八道。赶紧说完最后天池一段,写累了,我期待的反转一个都没有出现,每个剧情都好像蜻蜓点水,写点吧,哎呦,写不出来算了,演员之间也没什么化学反应,中间他俩偷摸拉感情线的时候,女主队友找来了,然后就是一段很俗套的你醒醒吧,不过这段剧情也是非写不可,因为这件事促使了女主最后的释怀。
所以在去天池之前,他们之间就已经有了答案。天池之行,更像是一场意向,那只特效做的稀烂的熊给这三个人这段旅程画上了终点。熊的到来让浩丰放弃了自杀,舔舐了娜娜的伤口,让她接受了现实,大萧,算了,大萧不重要。故事结尾娜娜抱了大萧,和浩丰告了别,然后给家里打了电话,她接受了现在的自己。浩丰留下了手表,带走了大萧的外套,偷表计划果然还是成功了,看来我朋友才是预言家,一眼看出了这块表的重要性,留下表可能是对娜娜的歉意,他无法摆脱自己的性欲。带走外套就意味不明了,电影也没展开,如果按我之前的理解应该就是大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的迷茫,让他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同,再矫情就不说了。大萧带着三本书远走,他果然到最后都是个天平,别人的结局都是接受自我,只有他走出了自我,也因为生出的那份不满于现状而痛苦,所以他的死意在最后才展示出来,他的故事也始于结尾。
我全程期待,能看到一点精致的设计,但是实际上啥也没有,就好像一个人洗了澡换上漂亮的衣服和配饰,你等着他做什么,结果他只是为了放一个屁罢了。把他放文艺片里,都侮辱文艺片,三人行的电影很多,他里面包含很多情感和伦理的纠缠,在辅之现实的背景,就像实验一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和探讨,是非常有内容的。但是这三个人在情感上没有表达,所有的互动都很干,他们的感受无法让你理解他们的痛苦,在肉体上,没有性张力,即使有一定尺度,也没有痛快之感。而对于现实背景的刻画,更是浅薄的,出戏的。角色的现状都是相对良好的,也没有很深层的对社会的探讨,就是纯纯三个年轻人硬凑,所有的人物动机都很将就。我看完之后刷到很多关于电影的评价,来来回回就那些,所以就提笔写了一点自己的胡说八道,从开始的想吐槽,到后面的逐渐冷静,我对这部电影甚至都谈不上讨厌二字,烧完的蚊香,能看见他的形状,但没有味道,演员的表达,剧情的梳理都没有在点上,文艺片虽然常常为人诟病,但也不是谁都能演的,即使是两个人对话,再平常不过的台词,你看花样年华里张曼玉和梁朝伟的表达,再反观这部电影,他们甚至正常说话,都要重读开头,不知道为啥,装模作样的干啥呢。男主我是真的无法理解他的痛楚,这个胡子留的也莫名其妙,而且也没什么男性魅力,就是为了剧情,强加了心理疾病的设定,再加上女主受伤,这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设定,我都怀疑剧本有郭敬明参与。算了算了,差不多了,反正还是希望因为猎奇的朋友能三思,因为他真的一点也不奇,同种题材的,可以看的很多,没必要花这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