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考研 | 东方美学(二):传统文化创新

2021-11-15 19:31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小深美说

哈喽啊,小伙伴们!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上次小深美有专门出了一篇文章谈到了东方美学,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2.0版本!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潮思想及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人们的审美也变得多元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对传统文化创新上。

为什么传统文化重在创新而不是继承?

今天我们在这里说文化延续,也要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除此之外,世界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扩张,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因此,文化的延续,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谈延续更重在传承还是创新,就要知道,文化延续的,应该是发展的,更好的,更先进的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容重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01.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礼记大学》就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接着举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从未停止,这不但在政治上形成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结构打下基础,也为这种大一统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础。在器物上,四大发明都是创新,这种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物。器物和制度的演变,必然促进观念的变化。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从而推动变法,其目的还是助君父内圣外王,实现四海升平这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最高理想。而另一方面,正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不搞创新,才导致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甚至亡国灭种。

02.从现实维度看,文化的传承重在创新的原因在于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绝,各自发展传承的。而是在互相的冲突、竞争与融合中,推向前进的。而尤以冲突和竞争为主要方面,很多文化在强势文明的传播下消亡,这个时候就是投入大量资源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也可能徒劳无功。而创新的意义在于争取受众,以形式上的变化,换取内核精神的继续延续。这是现实,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文化之间也有互相借鉴与融合,借鉴人类文明的前进成果,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创新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的面貌,更好的延续了中华文化。


实例演绎

1.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的再现与创新

(1)以《上新了·故宫》为例,《上新了·故宫》不单单是通过口述、记录的形式展示和传播故宫文化,还根据文献、传记等史料,发挥合理的想象,精心设计剧情,将文化融入故事,并结合新技术,通过自带流量的当红艺人以表演的形式将其诠释出来。故事演绎的形式让文化不在局限于语言、文字或传统的视觉载体上,使故宫文化“活”起来,内容亦更加丰富饱满,生动有趣。通过《上新了·故宫》的演绎,观众感受了康熙帝学贯中西的勤勉态度,领会了乾 隆对江南、戏曲的情有独钟,见证了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甚至了解了“紫禁城零零后”溥仪用电话召唤胡适进宫的有趣秘闻……这些故事的演绎和情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故宫以及节目本身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档文化创新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并没有止步于探索和解密故宫文化,挖掘创意设计灵感,打造承载故宫故事、传承故宫文化的文创产品是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成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意设计的重要手段。

《上新了·故宫》联合顶尖跨界设计师以及九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们共同参与创作,每期节目都打造出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成为故宫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节目中探索的人、事、物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建筑、纹饰、色彩以及“人”的故事、思想观念等成为挖掘创意灵感的重要元素。如翠意盎然的“雀鸟缠枝美什件”灵感来源于乾隆秘密花园中通景画中的紫藤雀鸟、金丝楠木仿斑竹的竹形、双面绣上的云纹、建筑上的飞檐翘角等;“畅心睡衣”灵感则来源于乾隆时期的男蟒戏服,其结合了畅音阁天花板上的仙鹤、卷草纹木雕匾兽等吉祥意象,创作了寓意“蝠福,福如意;鹤贺,贺佳音”现代家居服;“山海文渊·文具包”则是借鉴了皇家藏书楼文渊阁游廊上的绿色和藏蓝色;“仪副耳机”则直接取材于溥仪的趣味秘闻……

这些文创产品成为故宫文化的载体,既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活泼时尚的现代元素,将厚重的故宫文化融入了现代生活,完美地承载了节目制作的初衷:希望以“温故知新”的方式,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活泼时尚的新形象,传承将近六百年历史的厚重文化宝藏。

(2)《唐宫夜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不仅还原了人们对盛唐时期唐宫乐伎生活的历史想象:灵动的碎步、风韵的体态、月牙形的妆容、高逼真“沉浸式”的体验,新鲜感十足。其创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总结及推广。

(3)《国家宝藏》:传承人讲诉国宝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知来处,明去处”的意义。

(4)《中国诗词大会》:回忆曾经的曾经,找回诗词歌赋的美。

(5)《经典咏流传》:古词新唱,让诗词歌赋不只是读书声。

(6)《国乐大典》:传统乐器不比西洋乐器差,虽然我们的五音十二律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我们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很潮。

2.考古盲盒消费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经济价值

在近日启幕的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河南博物院的数字考古盲盒亮相,以数字化形式模拟考古现场。据悉,这款盲盒国庆假期7天即吸引3000万用户“在线考古”。

去年12月起,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就成为拼手速才能抢到的爆款。开盒后,由迷你版洛阳铲探孔定位,青铜虎符、武则天金简等“迷你版”文物都可能在玩家手中“出土”。据河南博物院披露,过去10个月,考古盲盒的销量约36万个,销售额超3000万元。此外,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今年也推出了考古盲盒并同样热销。

首先,从消费时机和动机讲,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公众对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对以探索过往历史文化为己任的考古学兴趣日渐浓厚。考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加上文博综艺节目热播,唤醒了不少人心中的“考古梦”,这也让考古文博相关消费有了更多发展契机。将考古挖掘的神秘感代入流行的盲盒,玩家不仅可以“挖宝”,还能通过搜集隐藏文物了解专业知识。可以说,考古盲盒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考古盲盒热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经济价值。

其次,从消费品特质看,考古盲盒的最大特色是沉浸式体验感和代入感。“开盒一把铲,宝物自己挖”“挖到什么都是你的”,玩家戴上手套即可化身考古学家,拿起考古手铲从迷你版的探方内发掘“历史遗存”,深度还原考古挖掘过程,带给考古爱好者及盲盒玩家沉浸式体验。还有消费者称,“除了满足探秘欲望,开盲盒耐心挖土的过程也很解压”。这种鲜明的体验感让考古盲盒迅速“出圈”,受到追捧。

此外,从消费群体看,“95后”“00后”等新生代正逐步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53%,其中“95后”占比达30%。“Z世代”注重精神消费,愿意为兴趣埋单,更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体验感与个性化。因而,兼具文化属性、创新性、探索性的考古盲盒甫一推出,就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为其带来“传统+潮流”的新型消费体验,也为传统文化IP与年轻消费者兴趣的结合打开了新空间。

考古盲盒以沉浸式体验、新奇玩法,成为文博文创产品爆款。从一定意义上说,考古盲盒也是让公众了解考古工作、发掘文物潜在价值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载体,传统文化正走进更多人心中。对文博文创产品而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其创意的源泉,新时期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提升及对美学体验的重视是其创新的动力。在新的消费趋势下,文博单位、文创企业及商家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更多用户需求、抓住消费红利,同时以更好的载体传承中华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3.汉服产业

汉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装,其顺应了每个时代的文化变革,现在依旧可以融入当代设计元素。如今,推广和复兴汉服文化采取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而不是小部分人一味地自娱自乐,从而有效达到传播、推广汉服文化的目的。人们大多是被汉服美丽的外观吸引,之后才慢慢接触汉服文化的本质。如今许多设计师有效利用这一特征开展现代汉服的创新设计。

4.自媒体手工博主、非遗人

(1)雁鸿Aimee

雁鸿用18个易拉罐做的京剧头冠走红。她尝试在古风头饰还原视频里,加入硬核的历史服饰知识介绍,“古风潮下,借助新媒体,无疑会有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能透过视频看见隐匿其中的文化根脉。”

(2)阿木爷爷

阿木爷爷是山东聊城的老手艺人,阿木爷爷从中国一路火到了海外。由于展现了无需钉子、胶水就能结构连接的神奇榫卯技术,阿木爷爷被网友誉为“当代鲁班”,不少海外网友更是对这门手艺膜拜不已。

5.虚拟主持人与虚拟偶像

虚拟偶像,是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因特网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如歌手活动,以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制作培养,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虚拟偶像进行的偶像活动在实现本身设定目标的同时,不仅可以通过专辑、MV、写真集进行偶像活动,还可以汲取粉丝的同人二次创作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因此与粉丝间的隔阂也小得多。

(1)林明美(超时空要塞女主角之一,是元祖虚拟偶像的代表)

(2)藤崎诗织(心跳回忆的女主角之一,是虚拟偶像时代的早期代表)

(3)偶像大师系列登场角色(Niconico时期的虚拟偶像代表)

(4)初音未来等基于VOCALOID、UTAU声源库的角色形象(歌声合成软件虚拟偶像时代)

日本政府内阁府的对海外宣传杂志《Highlighting JAPAN》亦曾以“虚拟偶像(Virtual Idol)”为题介绍初音未来。初音未来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


论文领取方式

下面是小深美给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参考论文,大家自行领取并阅读哦!

领取方式:后台回复“传统文化创新”即可领取。


宗旨与声明

最后的话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希望小伙伴们在初试好成绩哦

为你们点赞


艺术考研 | 东方美学(二):传统文化创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