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经济转型!摆脱全员焦虑,40年一遇的良机
大家好,我是蓝白。
前几天,浙江卫健委发了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个很接地气的问题:
孩子出生到3岁,每个月补贴1000块钱,你愿意生育三胎吗?

评论区大家可以说说。
不用看,很多人的答案,依旧是“不”。
发钱、育儿假、增加学位,都是表象。
对基于“土地、房产、债务之上的信用扩张模式”的疲惫和焦虑,才是核心。
表面上,是房价和生育,在呈现对立状态。
管清友援引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房价每上涨1000元,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

另有数据表明,在房价增长最快的地区,生育率下降最严重。25-29岁的育龄妇女中,房价每上涨10%,人口出生率便会下降1.5%。
但是,房价并非是生育的唯一决定因素。
我们现在如此焦虑,是因为城镇化大幕开启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鸿沟迅速拉大。
小时候是穷,但大家都穷。
小时候没上过补习班,但大家都没上过。
前年刷屏的后浪,为啥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除了对旅游、夜店、文艺范、一二线中产家庭子女的聚焦之外,还更应该多关注乡村精神小伙,东北喊麦老铁,沿海工厂辍学青年,以及还在中西部农村留守坚持的年轻人。
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跟周围的邻居、同事、亲戚、发小、同学的比拼怪圈。
高杠杆的房地产,和低迷的生育意愿,只是结出的苦果,不是当初埋下的种子。
所以,各种花式鼓励三胎的措施,只能流于表面。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
“保楼市”,还是“保三胎”?
楼市的稳定,关乎土地财政、上下游行业、城镇化进程,关乎绝大多数人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人的家庭资产。
这,是短期无法摆脱的路径依赖。

生育的意愿,关乎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长远发展、减轻老龄化的负担,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兴衰。
这,是长期无法回避的必经之路。
摆脱“债务驱动基建——卖地偿还债务——杠杆向居民部门转移”的依赖,可能短期会有阵痛,可能有人会失业,可能有人觉得日子过的没原来舒服了。
降薪了,裁员了,没回款了,年终奖缩水了,绩效奖金没了,客户不进货了。。。
总之,就是很不适应。
过去一年,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太多。
但是,为了提振生育意愿,为了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怎么做都值得。
一切,还是要从产业和基建上找答案。
今年,我们看到明显的变化是,大基建在提速。
要钱,就给钱。
1月份的金融数据已经出炉,新增贷款3.98万亿,新增社融6.17万亿,前两天跟大家聊过。

要项目,就给项目。
自从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基建投资适当靠前”,不少城市的基建项目,都在火速的开工,浙江、上海都推出了千亿乃至万亿级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这跟去年缺预算、缺项目的情况,截然不同。
有13个省份,提出2022年5G基站建设计划,数量高达42万个。
春节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熟料价格接连上涨,不少企业已经发了涨价函。
地方已经补报了一批专项债项目,“十四五”时期,全国将更新改造10万公里老旧管道。
去年刚提出“新基建”,项目还比较少,专项债也比较克制,今年明显是“大干快上”。
超过20个省都明确了2022年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计划。
前几天,看到中金固收的报告,概括的很到位,跟大家做个分享。
报告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模式的第三次转型。
第一次,1999-2008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突出的时期,储蓄率上升,需求端体现为投资和出口的高增长。

第二次,2009-2018年,是中国金融周期快速上行的时期,信贷与房价加速上行,也是城镇化加速时期。
第三次,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什么叫“全要素生产率”?
只要能拉动经济,“能多一点,是一点。”
张文朗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
原来只有“传统基建+房地产”,是“德式套餐”。
量足,能吃饱,但胡吃海塞,肠胃变差了。
以后,要靠“房地产+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新基建”,是“日式套餐”。

碳水少了,但菜品多了,一样能吃饱。
这种模式下,就算是老的“基建+房地产”,也能有新的改变。
比如,电力行业绿色投资,有储能、电网、清洁发电。
钢铁行业,包括氢冶金-高炉冶炼法-碳搜捕技术、直接还原铁-电炉冶炼法-碳搜捕技术、基于废钢的电弧炉冶炼。

农业,包括免耕农业新增设备、温室气体吸收设备投资。
建筑,包括装配式建筑和内置电器投资。
棚改确实没了,但保障房、城市更新、旧改又补上来了。
根据海通宏观测算,“十四五”时期,全国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48.8万套,今年就能建200万套。
根据德邦宏观芦哲的预测,今年保障房能带来3493亿投资,如果建设进度超预期提前,就能带来5201亿投资,托住房地产投资3.5个百分点。

从绿色投资+保障房来看,前段时间,蓝白跟大家聊的央行政策,还真是风向标。
新基建和绿色投资的转型,有碳减排工具,可以“先贷后借”,避免了像MLF“先借后贷”那样的资金空转。
房地产投资的转型,前几天央行刚刚明确,保障性住房的贷款,不纳入银行贷款“两条红线”的限制。

每次转型,都是痛苦的,都会伴随抱怨和不适应。
恰恰因为第三次转型最难,政策火力的输出,才最猛。
现在,这种“要钱给钱、要项目给项目”的氛围,着实少见。
前几天,央行的四季度货政报告说,企业贷款利率,已经创出了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40年来最低!真的已经开足马力了!
所以,对习惯了老基建+地产+债务+信用扩张的旧模式来说,现在的第三次转型,可以称之为40年一遇的机会。
现在还有人犹疑:
有必要做这么多新项目,注入这么大的投资,给这么大的扶持吗?难道不怕一哄而上,良莠不齐吗?
当然有必要。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啥也不用干了,继续卖地算了,还费尽心力调控、两头不落好干什么?
生育意愿、房地产依赖、旧发展模式,三者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人口红利没了,居民没杠杆可加了,地方为了保持事权和财权的平衡,急需新收入。
还有保三胎,提振生育意愿,光靠发钱、给假期、降低生养教成本,只能治标。
形势比人强,这个时候不触及实质,不触及灵魂,不转型,就没机会了。
10年前,所有人都意气风发,做生意,创业,谈项目,一切都在变化,每个城市的每年甚至每个月的面貌,都是不一样的。
当时整个社会都透着一股“野心”,却忽视了债务和高杠杆的风险。
正因为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切换太快,兴衰更替太迅速,以至于,最近两年,陷入群体性迷茫。
10年后的现在,都在说创业是大坑,都在说开店就是被收割,都在说考公考研最香,能守住钱包不缩水已是万幸。
情绪悲观已到极致,春风吹又生,萌芽已经出现。
政策,总是“逆周期”的,甩掉高负债,摆脱全员焦虑,要有充分的耐心。
最后,蓝白用前两天回复过一位朋友的话做结语:
读书看报,早睡早起,定期体检,强制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