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兼职的体会
放假时间太长,待在家里久了,一来现金流有压力,二来想改变下环境。于是就在网上看看兼职、寒假工的事情。可能是城市问题,发现有用工市场有个特点:
学生假期想做兼职,还不一定找得到,要看市场的需求。有个非常好的用工单位或中介压薪理由,也常常是同学们自我安慰的借口,就是做不了太久。单位不希望刚培养好的打工人提桶跑路了。兼职分配到后厨帮忙时,同行的说你研究生干这个?资本家不提供机会呀!
但是这种短时间,换一个主体就不同了。如果工程行业,业界有名的能力强的工程师,时常会有挖墙脚的,如:“徐工,啥时候有空给我们厂指导下咯”;还有医生,我们常看到某某医生放假回家坐诊。这些人物的发光发热不受“做不了太久”的影响,而且得到帮助的一方唯恐耽误了太长时间。什么原因?是能力,体现了稀缺性,也体现了价值。
我做的这3份兼职,一个是计件工资,另外两个都是餐饮行业。
从人文环境上说,计件工作在开发区的食品加工厂,工友都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完全不是同一个年龄层次。而餐饮行业的年轻人就多了,相处起来就好得多,不会那么尴尬,出现“鹤立鸡群”的情况。
再说赚钱。餐饮行业的兼职信息来自互联网,因为中介的存在,薪酬也是一降再降。用人单位找到中介20元/时,到我手上只有12元/时,而一起兼职的伙伴13元/时。于是我主动攀谈,要到了他俩的信息来源渠道,高大上的说法是渠道整合。
本想着换地方多干几天交些朋友,然后如法炮制顺藤摸瓜最终渠道,这样就可以自己成立人力资源或者劳务公司,坐着动动手指赚钱而不用去一线。但是后面的同事好像就不再有更高工资,也不愿意讨论薪资。
有一个06年的小伙子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提高报酬,即利用中介的两头性。他说一般上午下午和晚上中介开出的价格不同,因为ta们要找到人来干活,没人干是更大的损失,所以最好岗位的情况,且主动要求涨。
因为中介的存在,结账都有了不确定性,本来是当场当日结清,变成了隔日线上转账。
另外,小时工的身份获取不了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在假日酒店工作时,想跟大堂经理聊聊天,人家不愿意;想和厨师聊聊天,情况一样。20元/时的信息还是从他俩对话偷听到的。当然也有可以交流的人,就是一起兼职的伙伴。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赢得更有价值的身份,才能做很多现在做不到的事情。此处有一句鸡汤:总要去看看山顶的风景吧!
在假日酒店工作,领班说要有服务意识。从以下两点体现:1、服务员要主动迎上接到客人递过来的垃圾;第二,不要在大堂直接换工服。
晚上被分配到自助餐的前厅干活,主要工作是清理桌面。一个客人反映餐厅菜品种类很少,且清理桌面不及时,问是不是周末和工作日价格不同,分别多少,什么时候菜品种类与数量更好?我答不上来。这必然影响客人的用餐体验,从而降低复购率和转推荐。所以如果我有机会使用兼职员工,最好放在后厨而不是直接面对客人。
最后附上3个地方的伙食待遇。




原发布时间:2023-02-05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