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大的不幸,是无法“击败”父母
前几天和一个教师朋友聊天,她说起学校最近有个学习不错的初三男生准备休学,挺可惜的。
导致休学的原因,不是什么病痛,但和家人有关。
孩子的父亲是个大学教授,平时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也一直以爸爸为目标,努力学习。
然而有一次,孩子费尽脑筋用了半天解出来一道题,本想着向爸爸“炫耀”,可谁知爸爸拿到题目,随手三下五除二就解开。甚至还带着胜利者的语气对孩子来了一句:“就这么简单?”
那瞬间,孩子原本的成就感被瓦解得一干二净,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如此努力了,可距离爸爸还是那么远。
爸爸在他心目中一下子从榜样,变成了笼罩在心头的阴霾。
之后一段时间,爸爸的那句反问总会出现在他脑海,他开始想:
“即使我学得再努力,也很难赶上爸爸了。”
随着学习兴趣骤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眼看孩子情况不容乐观,家人决定先让孩子休学一年。
给孩子一些“输”的体验,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但如果爸妈总是赢太多,孩子体会不到赢的滋味,也会出问题。
尤其对青少年而言,看不到自己有“赢”父母的希望,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想聊聊如果爸妈总是赢太多,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01为何父母总会"赢太多"
在临床青少年心理工作中,少不免要和孩子父母打交道。
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总是“赢太多”,很少让孩子有成功体验的爸妈。
掌握的线索多了,发现这类爸妈们有三个特点:
1)焦虑占比过重
记得有一位非常焦虑的妈妈。从进入咨询室起,她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咨询中,她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老师,我知道孩子大了,应该多肯定他。但你知道吗?以我家孩子那个性,万一他以为我们(指家长)管不住他了,到时就麻烦大了。”
随后我问这位妈妈:“那之前有试过肯定他,然后发生什么麻烦了吗?”
这位妈妈顿了一下,补充说:“那倒没有,但以他的个性,肯定……”
其实和这位妈妈沟通之前,我已经和孩子接触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看起来虽然“拽拽的”,但其实内心非常在意权威他人的认同。
由于过度焦虑,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这位妈妈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设想的结果在担心。
总是“赢太多”的爸妈,其实是在孩子身上投射着自己内心对未来的、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焦虑情绪。
2)把“认可”和“认输”挂钩
总是“赢太多”的爸妈,常会误把“认可孩子”等同于“向孩子认输”。
著名导演兼演员姜文,他的妈妈,就是一个把认可孩子和输给孩子挂钩的家长。
有次姜文在节目中回忆起和妈妈的经历:
拿到戏剧学院通知书的时候,本以为妈妈会高兴,但她的回答却是:‘你那一箩筐衣服还没洗,别和我说这个’。
后来又给妈妈买了房,觉得她总该高兴了吧?但妈妈还是不高兴,一辈子都没有去住过。
直至妈妈去世,他都没有得到过妈妈的认可,这成了他耿耿于怀的一道伤口。
别人眼中的资深演员、大导演,内心深处其实极不自信。
姜文妈妈,或许就是把认可和认输挂钩的一员。
最终,她彻底赢了孩子。但这样的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3)安全感缺失
青春期的种种不确定性,总会让父母惊慌失措。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书上写的不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这本书写错了,而是这个人是不是长错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总是有不按我们设想发展的时候。
每当出现这些时刻,爸妈就开始慌了。总想把那个开始叛逆、不受控的孩子,变回旧时听话,懂事的模样。
孩子这些状况外的行为带走了父母的“安全感”。
所以不少父母都需要通过“赢”的行为去缓解感全感缺失的感觉,比如:一件小事的对错争辩、一个选择的取舍。
重拾安全感,也是父母会不由自主总是“赢太多”的原因。
02 三个时期,父母一定不能“赢太多”
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所以我们习惯在生活中“赢”孩子。一方面,这是为了给孩子设立一个更高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韧性和抗挫折力。
但有的时候,我们没有掌握好赢孩子的度。赢孩子没有问题,但如果总是赢,或者“赢太多”了,对孩子反而有不好的影响。
特别在三个孩子成长的特殊时间,如果父母总是“赢太多”,后患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一、兴趣发展阶段
演员陶虹分享过一段自己的养育经历:
女儿3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积木,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当时家里添置了不少新积木。
但有一次,女儿因为不会搭新买的积木正在犯愁。
这时爸爸徐峥看到了,饶有兴致地坐到旁边,教起女儿搭积木来。
眼看着爸爸把积木搭得比自己还高,女儿从开心变成了闷闷不乐,甚至走开不理爸爸了。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对搭积木的兴趣也骤减了不少。
在孩子的兴趣发展阶段,孩子也会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一旦榜样太“完美”,孩子极有可能觉得自己反正无法做到,索性就放弃。
二、信心积累阶段
曾经一位求助者是个毕业班女生。
毕业班冲刺重要的是信心。但她最缺乏的偏偏就是信心。
她信心不足体现在:小测的时候,她总是班里的前几名。但一到起决定性的大考,她的成绩就因为紧张而拉垮。
在咨询中,她回忆起自己考试紧张的原因:
“我想大概和我妈有关系吧。
每次重要的考试我都会想起我妈那不屑的眼神,每次想起,我就告诉自己不能让她失望。
但越想会越紧张,评讲的时候明明都会的题目,到了考试就想不出解法。”
访谈中了解到:孩子的妈妈非常优秀,但也正正因为太优秀,少有事情能入妈妈的“法眼”,包括孩子的努力。
无法赢得妈妈的认可,是这个女孩面对困难时信心不足的原因。
三、当孩子分享喜悦的时候
有一次到朋友家聚会。
朋友的孩子一回家丢下书包,马上跑过来和妈妈分享自己考得不错的消息。
但没等孩子说完,朋友就赶紧打住了孩子:
“一次考好不够的,记得上一次吗,也是考好以后就沾沾自喜,结果后来成绩又掉下去了。可不能总是这样……”
原本高兴的孩子听到妈妈的话后有些失望,默默回到自己房间。
但是,朋友真的对孩子还不满吗?不是的。
孩子回到房间以后,她还自豪地和我们分享了孩子最近自学吉他弹得还不错。满脸都是爱和骄傲。
她只是和很多家长在防止孩子过度骄傲的做法一样:担心孩子会“飘”,所以在事情还没发生前,先给孩子泼一盆“冷水”。
但“泼冷水”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是爸妈“赢太多”的行为:我知道你想得到认可,但我就不给。
这种情况的持续,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
记得一个厌学孩子对我说过:
“我父亲很擅长给我泼冷水,但我觉得更应该把我在放微波炉里加热一下。”
当孩子分享喜悦时候被泼冰冷,是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厌学厌校不可忽视的诱因。
03 如何恰当地“赢”孩子
其实,全天下的父母的育儿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成长。
但不恰当的“赢”,除了赢了孩子本身,没有其他正面促进作用。
赢孩子赢得恰当,才能最大程度发展孩子的能力。分享三个方法,让父母和孩子“双赢”:
1)赢得“刚刚好”,才是真的赢
父母常犯的误区,是在能力上赢孩子太多了。
如果父母在能力上赢得毫不费劲,结果将是孩子被虐得体无完肤,孩子也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就像一开始提到那个休学孩子一样,产生一种自己永远也无法超过爸爸的绝望。
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成败的归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其中,能力是无论孩子无论再努力,在当下的情景中都无法改变的。
在能力上赢孩子太多,只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从此一蹶不振。
但如果父母赢得“刚刚好”,那么结果将会逆转。
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能力指的是孩子实际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力是指孩子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能力和潜力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只要爸妈运用好这个区域,孩子的潜能和学习的兴趣就能持续激发。
赢得“刚刚好”:是赢孩子的同时让他知道,差距并不远,加把劲就能追赶上。
这样做,孩子的兴趣会更持久。
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需要爸妈在实践中找到属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2)不赢在能力上,而赢在精神层面上
想起之前一条泰国短片《我爸爸是个骗子》。
在短片里的爸爸没什么文化,仅仅靠着打散工过活。但正是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爸爸,依旧赢得女儿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他的品质,一直都是孩子的榜样:
吃不起两人份的大餐,那就先让孩子吃得开心。这份无私的爱,孩子体会到。
打工再辛苦,去接女儿放学时都会换上一身体面的西装。这份尊重,孩子能感受到。
即使一天轮流几个地方工作,在孩子面前依然保持着笑容。这份坚韧和温柔,孩子学习到。
在孩子获奖时,毫不吝啬地给予掌声。这份认可,孩子接受到。
父母赢孩子,不一定要在能力上。爸妈的品质,才是孩子更重要的榜样。
3)以退为进
我们不一定时时要“赢”,有时“示弱”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演员胡可有一次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时说:
“男孩的妈妈要学会‘示弱’,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而她在生活中,确实也这么做了:
比如在照看孩子的时候感到累了,直接如实地告诉孩子:“今天妈妈特别特别地累,但还有一些家务要做,你们可以帮妈妈一起完成吗?”
孩子们听后,手里的游戏马上放在,抢着帮妈妈擦地板、洗袜子。
父母示弱,给孩子透露信息就是:你长大了,爸妈信任你,相信你能做到。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同时,孩子在收到到你的信任后,也会不遗余力地回馈己的良好表现,以此证明:看,我没有“辜负”你的信任吧?~
这个方法对青少年特别合适。爸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会看到孩子能力增长,看到他的独立,还有责任感。
南怀瑾先生说过: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第一次成为父母的我们,都在不断发现,不断调整的路上。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就是那个总是赢孩子太多的爸妈,也不用担心和自自责。
因为能发现问题永远是最关键的。
只要问题发现了,转机可能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