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史话丨文天祥行经无锡的三次路线

2021-08-30 14:01 作者:独活氏  | 我要投稿

【转载】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强国号:无锡学习平台 2021-08-08  作者:陈永跃

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向以忠鲠不屈而被人称道,其生前更有《过无锡》一诗和《吊五牧》一文被清朝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收录。然他于何时经何路线行经无锡并赋诗明志,则一直为人所不解,故疑窦丛生。


据元朝脱脱所著《宋史•文天祥传》和江西大学夏延章教授所著《文天祥年谱》所载,文天祥出生于南宋理宗赵昀当国的端平三年丙申,即公元1236年,地点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县)淳化乡富田村。到了理宗宝祐三年乙卯(公元1255年),二十岁的文天祥和弟弟文壁在吉州白鹭洲书院用功苦读之后,在这一年皆考中吉州贡士,并获得了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考试的资格。这年的十二月十五日,父亲文仪从陆路亲自送两个儿子到京师临安(杭州)应试。到了理宗宝祐四年丙辰(公元1256年)正月十五,二十一岁的文天祥在礼部的发榜中榜上有名。五月初八,上榜者在集英殿接受朝廷对策,到了五月二十四日朝廷发布黄榜,在601名的考生中,文天祥成绩第一,成为状元。三年后,即理宗天庆元年已未(公元1259年)正月,二十四岁的文天祥陪同弟弟文壁经由水路到临安应试。这次文壁中了进士。文天祥也被朝廷补授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到了十一月,正在京师的文天祥得知董宋臣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敌锋的消息后,便挺身而出,以“刺赐进士及第”的身份,怀着披肝沥胆、干犯天诛的心情写下了《已未上皇帝书》:“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并主张:“简文法以立事”,即废除繁文缛节,建立战时体制;“仿古镇以建守”,即以几个州建立方镇,加强地方武装;“就团结以抽兵”,即每二十家抽兵一名,增加兵员;“破资格以用人”,即破资格选用英豪,充任将帅。


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就是文天祥第一次由水路即由吉州赣江出发经鄱阳湖、长江而下转入京杭大运河再经无锡太湖而至临安(杭州)的。这也是他后来在《过无锡》诗的序中所说“已未,予携弟(文)壁赴廷对,尝从长江入里河,趋京口”的缘由。


文天祥第二次经由无锡是在南宋恭帝赵㬎当国的德祐乙亥(公元1275年),这一年文天祥四十岁,此前他一直在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安徽宣城等地任职。正月初一他得到了元军渡江的谍报。到了十三日,他又接到了太皇太后的诏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他捧诏痛哭,三天后,他传檄文于诸路,招兵屯粮。很短时间,他便组织了三万义兵。八月驻兵杭州西湖。九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江西安抚大使兼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市)。十月十五日,到平江开始署理事务。到了平江后,文天祥即命朱华、尹玉、麻士龙率江西义军三千加上朝廷派来的淮将张全二千援兵计五千人前往常州救援。至五牧(今常州武进横林、无锡洛社之间,原称五木,后改称五牧),元军来犯,朱华建议修筑防御工事,张全不允。元军突至,义军迎敌苦战,张全坐视不救,并趁夜率部潜逃。结果麻士龙战死,朱华支持不住东撤,只有尹玉一部与敌死战。尹玉冲锋陷阵,手刃敌兵数十人,英勇牺牲。所率部五百战士,只有四人脱险,余皆壮烈殉国。这次战役失败,责任全在张全。文天祥本想“先斩张全,然后取一时败将,并从军法。”但陈宜中赦免了张全,文天祥对此非常气愤。到了十一月,元军分三路直取临安:一路取嘉兴府的华亭(今上海松江),经海路而南;一路由建康(今南京)出广德,取余杭县西北的独松关;伯颜居中攻取常州、平江。独松关(今浙江安吉独松岭)是临安门户,守卫力量最薄弱。陈宜中、留梦炎乃调文天祥率领义军增援。文天祥上奏朝廷:平江也是要地,如果他离去,平江难保,临安堪虑。他正在犹豫之时,朝命又至。文天祥乃留下通判王举之、环卫王邦杰守卫平江,他兼程驰援独松关。十八日,元军攻常州,两天后城破,伯颜屠城。二十四日,元军由常州进攻平江,王举之、王邦杰献城降元。文天祥的援军未到,元军于十一日急攻独松关,只抵抗了两天,守将张濡弃关逃跑,独松关落入元军手中,文天祥只能回到临安。


文天祥后来在《吊五牧---五牧在无锡县西北四十里》一文中感叹:“呜呼,使此战张全稍手援可以大胜捷,一夫无意,事遂宗社,呜呼天哉!……首赴勤王役,功成事则天;富平名委地,好水泪成川,我作招魂想,谁为掩骼缘;中兴须再举,寄语慰重泉。”由《年谱》的详细记载,可推断文天祥第二次经由无锡是从临安(杭州)、嘉兴、苏州、无锡陆路至常州,常州失利后,再后撤平江(苏州)。


文天祥第三次经由无锡是在南宋端宗赵昰当国的景炎(公元1276年),这一年文天祥四十一岁。这年的二月初五,元将伯颜在临安南宋朝廷的祥曦殿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六岁的皇帝赵昰率领众大臣献降表,退帝位,元军接收各政府机关、府库、图书档案及各部门的符印文件,南宋148年的偏安局面宣告结束。伯颜诱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初八日,伯颜祈请元朝廷使贾余庆、吴坚、谢堂、家铉翁、刘岊五有乘舟北上元都见忽必烈,请其纳降。伯颜胁迫文天祥“随祈请使吴坚、贾余庆等北行”。这天夜里,文天祥“作家书,处置家事,拟翌日定行止。行则引决(自杀),不为偷生”。后来,他想到南宋尚有大片国土,复国仍旧有望,遂决计放弃轻生念头,暂时北上,再作打算。随同他北上计划由元世祖招降的人计十二人分别是杜浒、余元庆、金应、张庆、吕武、夏仲、王青、邹捷、李茂、吴亮、肖应发等。十八日,文天祥等乘船到达镇江。

从理宗天庆元年已未(公元1259年)文天祥和弟弟文壁经由水路到临安应试、廷对,到端宗赵昰当国的景炎(公元1276年)已经过去十八年,此时文天祥悲痛不已遂作《过无锡并序》:“已未(公元1259年),予携弟赴廷对,尝从长江入里河,趋京口。回首十八年,复由此路,是行驱之入北。感今怀昔,悲不自胜。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霑巾!”此诗序中的“行驱之入北”即指将赴元大都与元世祖纳降。而诗中的“金山”是指京口三山之一的镇江金山,此地为当年“从长江入里河”之地,“锡水”则指京杭运河无锡之水。“曾去路”指的是“理宗天庆元年已未兄弟两人赴朝廷应对”,“作行人”则是指“元世祖招降的十二人”。诗的最后一联“程婴存赵事”是指《左传》《史记》所载“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偷天换日”,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告之国仇家恨,赵武终报前仇。“一回惆怅一霑巾!”是指自己以程婴复图赵氏明志忍辱偷生。


十八日,文天祥等十二人乘船到达镇江后,被关押进镇江城沈颐家中住了十天。在这十天里,杜浒和熟悉镇江情况的余元庆经过周密计议、多方活动,终于弄得偷渡的小船和通行的官灯。二十九日晚,文天祥“与杜浒以下十一人,夜走真州(今江苏仪征)”,三月初一日,文天祥等人历尽艰险,于天亮时到达真州城。之后,因真州见逐,又“镇江府走了文丞相,许浦(今江苏常熟)一路有马来捉。”他于二十八日逃亡到通州(今江苏南通),又三十日至浙江台州,于四月初八到达浙江温州。五月初一日,益王在福安(今福建宁德境)登基,是为端宗,改元景炎。陈宜中为丞相,张世杰为枢密使,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士、侍读。二十六日文天祥到达福安。


到了祥兴二年已卯(公元1279年)四十四岁的文天祥在二月初六日经历了中国民族史上极为黑暗的崖山(今广东江门境)海战,文天祥独坐中“不胜悲愤,作长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出师三年劳且苦,只尺长安不得睹。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蝟交沧溟。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三月三十日,文天祥被押广州,四月二十二日,元将张弘范派都镇抚石嵩和囊家歹押送文天祥去大都(今天北京)。与其同行者为还有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五月二十五日,文天祥一行到达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改水路东下。二十八日,押运文天祥的船只到了江西赣州,后沿赣江到庐陵(今江西吉安)。在由赣江、鄱阳湖入长江到建康(南京)时已经是六月十二日,次日邓光荐害病,被送入天庆观治疗,两人临别填词相送。十月一日,被押至燕。

责任编辑:崔峨 潘军艳

人文史话丨文天祥行经无锡的三次路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