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笔记(作者:夏丏尊,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笔记
作者:夏丏尊,叶圣陶
第一章:文章面面观
简要描述了文章分为形式和内容。
形式是文法,修辞,句法等。内容是文章要描述的事物,表述的情感等。所以可以把形式比作肉体,承载了内容(灵魂)。
第二、三章:文言体与语体
简要介绍了了文章的两种类型,文言文和白话文,两者的区别和文言文发展到白话的原因:时代变迁(科举废除),古代就有文言白话混用的情形,是文言与白话联通的桥梁。
白话文的名称由来:戏曲中的唱曲是文言,说白是语体,故称作白话。
第四章:作者意见的有无
文章一定在作者的经验(分为直接和间接经验)范围内,可以是单纯的描述,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举例:昨天西城着火了,因无人救援,火光绵延三里,所幸无人受伤,只是财产损失巨大。(这就是没有看法的文章,遇到这件事的人(有此经验)都能写出大概,差别仅在于形式或者主观着眼点的不同(详见第二十八章)。然而以下文章赋予了内容,可以千变万化:
昨天西城着火,无人报警救援,虽无人受伤,但经济损失巨大。可见人情冷漠会带来巨大伤害。所以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有看法的文章,其中不仅形式可不同,看法更是可以多样,比如可以从其他角度描写,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此处再举一例:昨夜西城着火,可是火势蔓延三里都无消防人员前来。可见此城消防人员之懒散。应该加强消防人员之意识)
第五章:文章的分类
分类标准不一,分类则不一,此处借由作者个人观点在文章的有无分为:记叙文(不表达自己观点)和论说文(表达自己观点)。
细分为:
记述文。例如:那时阳光正好,日照当头,高个汉子的影子也变成了矮个。
叙述文。例如:高个汉子用衣袖擦了擦脸上的汗,影子也模仿着擦着汗。高个汉子挥舞着锄头,矮个影子也挥舞着锄头。一下又一下,共同翻覆着这块田地。汉子和影子心里都想着:希望今年收成能好一点。
议论文。例如:这样炎热的天气,心里想着的不是劳累,而是收成,农民们真是辛苦啊!希望他们有一天能过上手上没有水泡的生活。但是这条路依然很长。
说明文。例如:因为现今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统治者不够英明,农民只能劳苦,所以改革的路还很长。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见:一篇文章里面经常会用到很多类型的杂糅,要看谁的成分多一点。
这种分类只是大概,还有诗歌等未包含在内。
第六章:应用文和普通文
上述的四种文章都可以称为普通文。应用文是那些为应付或完成当前事物,非自发却不得不写的文章,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借款,信,法律合同,实验报告等。除此之外的都是普通文。但是不要强求去区分,应用文中可以有普通文的成分,反之亦然。
第七、八、九章:书信
书信结构三部分:前文(寒暄问候),事务(正文,主要),后文(祝福,礼貌性歉意)
第十章:记述和叙述
记述:静态为主,描写某个时间点环境,人物是怎样的。
叙述:动态为主,描写某个时间段环境,人物是怎样变化的。
记叙是帧,叙述是电影。
第十一章:记述的顺序(空间顺序)
对于无统属关系的,顺序随意。例如,柳绿桃红,和桃红柳绿记述上并无不同(对于特殊要求可特用,对联,诗句等),因为柳和桃无统属关系。
有统属关系则需要顺序。例如,描写房子,先整体,房子形状,大小等,后部分内有厨房如何,卧室如何。也可先部分,再整体。但必须要有次序,才能方便读者想象。举例说明无次序的统属描写:这个人长得真心不错,高高的鼻梁,穿着一双锃亮皮鞋,走路如敲鼓,“咚咚”作响,剪个大背头,身着黑色西装,眉毛也带着一股英气……
对于统属关系描写。主要有两点:一是分类,比如写人可以先写外貌,再写衣着;二是着眼特点,比如写某个画家的房子内,可写画室如何,不用写厨房如何,浴室如何(事无绝对,倘若某些地方可以表现出画家的你想表述的性情,你也可以加上。学习需要灵活多变,不能死板。)
记叙中包含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其中有很多手法: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等,可以深挖。
第十二章:叙述的顺序(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叙述的主要顺序,因为叙述就是叙述变化过程的。对于时间顺序,可有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段。
叙述也是着眼重要时刻,而非事无巨细,悉以记之。
第十三章:记叙的题材
分为两类:
不平凡之事物。不平凡即生活中少见,例如外国人,国家大事,新冠等。因为不平凡,所以容易引起读者注意,相对于平凡事务,记叙难度更为简单。
平凡事物,于平凡中发现新的含义。这是记叙文的主要来源,生命之所在。代表作,《背影》,《荷塘夜色》等,生活中常见,却寓意深远。
而事物新的意味要体会与观察。这就是生活与书的联系。
第十四章: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上章中新的意味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新的知识,新的情感,新的教训。记述文可以包含前两种,叙述文可以三者全有。
材料的取舍是因为材料的方方面面太多,必须有取舍。取舍是根据意味的选择而来的。比如说“月”,新的知识,你就要描述“月”的科学方面,这时你不用把“月”的情感方面写出来。新的情感“月”是故乡明;奈何明月照沟渠。新的教训,一般起源于对某个故事的看法,比如说嫦娥奔月,得到的教训是不要贪心,嫦娥会孤守广寒宫是因为贪取灵药。
第十五章:叙述的快慢
简而言之:重要的地方慢而精细;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略去,或者只保留简单的原因结果,快而粗狂。根据文章含义来写。比如说:月的知识,月晚上如何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写得尽量详细,而关于周围星星的变化,可以一笔带过。
第十六章:叙述的倒错
时间上的倒错,可用,但必要时才用。叙述是闲话少说,分清主次。
比如:儿子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妈,天冷了,我要一件大袄,大小就我暑假回家那么大就行。母亲收到信后,就把早已织好的大袄寄了过去。
改:母亲收到信的时候,早已把织好的大袄寄了过去。大袄是两个月前,她去县城买了材料来,花了三个半夜织好的,尺寸还是依照暑假儿子回来时穿的校服定的。
第一篇是按照时间写的,这样主要部分是儿子的信,用于表现儿子的某些情感或特点。第二篇,采用了时间上的倒错,主要部分放在了母亲对衣服的制作过程上,表现母爱的伟大。
第十七章:过去的现在化
一切所谓的手法,都是为了便利读者,包括过去的现在化。过去现在化就是过去的事件以一种正在发生的角度去写。
第十八章: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观点可以移动,但必须要有意义。这点比较难理解,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对于复杂的描写,观点最好不移动。
对于记述文,可以参照第十一章。记述文写之前,一定要有构想,胸有成竹,把同类事物归并来写。
对于叙述文,因为变化,所以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观点来写。但对于复杂的叙述文,选定的观点一定要统一。
举例:小红过生日,小明送了一个礼物,小红十分开心,相互约定厮守此生。
小红角度:我前天过生日,小明送了我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礼物,我开心极了,对他说: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在一起。
小明角度:小红前天生日,为了让她开心,我送了她一个我精心挑选的礼物。她感动的和我说:要永远在一起。我们会幸福美满的。
后面接着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礼物被偷了,小红怕被责怪而没有告诉小明,小明后来发现礼物不见了,追问之下,小红告诉事情经过及隐瞒的原因,小明不相信,两人就分手了。
小红角度:昨天我把礼物放在教室的桌子上,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发现不见了,我怕小明责怪而没有告诉他,没想到他今天想看看我的礼物,无奈之下,我只能讲述事实,小明却不信我。他不爱我了。
小明角度:今天我想看看小红带着我送的发饰的样子,没想到她把我的发饰扔了,还借口说被偷了。小红不爱我了。
两件事组合成了一个更复杂的事件,一定要选定一个角度,不能随意交换。
第十九章:日记
多做写作练习是学习写作的条件之一。日记因为每日都写,是很好的练习方式。日记写作,不要凡事皆记,选定重点,一笔记之且力透纸背。
第二十章:游记
游记一般指去某个地方,经历某些事情,获得某些感受,情随景动,景色的记录也随着行动的变化。单纯的景色记录便不是好的游记,而是说明文了。举例说明:
单纯景色记录:阳光正好,影布石上,深林中不时传来鸟鸣,脆若笛声,婉转悠扬。
游记:几缕阳光透过树冠,洒在脸上,暖洋洋的。此时正好午休,躺在巨石上,轻闭双眼,任由微风流转,树叶飒飒作响,配上几声脆脆的鸟鸣,沁人心脾。
将作者的行动和景色融合成一片(记述),再持续流动(叙述),读者读起来便不会呆板,而是生动有趣。
第二十一章:随笔
有感而发,所见所闻。随笔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一)形式不拘泥于一定结构。(二)发端于实际生活。大到宇宙意义,小到人生感悟。雅至阳春白雪,俗到下里巴人。
因为短而精悍,要学会体会观察生活中不常被人所知的一面,所以是练习写作的好方法。
第二十二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是第四章的延续。一般文章会把两者混用,需要区分,以便对文章的正确性和独到性做出评价。
第二十三章:间接经验的证明
间接经验往往缺少细节。而有些文章就是需要细节,如此有两种办法:(一)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描写间接经验的细节。(二)引用其他文章。
第二十四章: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虽然很有代入感,但是会缺失他人心里描写,你只能从外部来大致表述他人心里状况。例如:十年不见,再一见面,我的心仿佛要从胸口跳出来。他站在门口,肩膀微微颤抖着,颤颤巍巍的走到了我面前,带着一丝不敢相信,一丝害怕,一丝惊喜地说道:“这次不是做梦,是吧!”
“嗯,爸,我回来了!”我一把抱住了他瘦小地身躯,小时候,那能为我遮风挡雨地伟大身躯。眼泪决堤而出。
这是第一人称地描写,不可能描写出父亲地心里情况,只能从他的语气,动作来描写。关于“我”就能描写“心仿佛要从胸口跳出来”。
第二十五章:第二人称立足点
应该说现在比较少见。以古诗词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俩,奔流到海不复回。
也可以用在劝说文或演讲中。“你应该如何”=“我们应该如何”。
第二十六章:第三人称立足点
两个优势:(一)描写比较自由,第一人称只能描写身边之事物,第二人称受限更大。(二)全知全能。对于小说创作,你就是上帝,无所不知。
第二十七章:叙述的场面
叙述并非所有细节都写,而是抓住变化的重点,看出主要部分和主要人物。
故选场面的两个标准(一)事件的主要的部分。(二)参与的主要人物。
场面转换的两个写法:(一)另起一段,可以多介绍场面变化中的细节。(二)一句话带过。例如:出了酒馆,武松带着酒意上了岗上。岗上树木多,大多都是遮天大树,只有些许阳光能撒到地面,使得岗上的白天也有一些阴森感。
第二十八章:事物与心情
事物的客观存在,不同作者对其进行记叙,会的到不同的记叙文。原因在于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着眼点不同。文化背景,写作心情等主观因素会影响客观事物的重现性描写。
举例说明:生物学家和诗人去同一村庄旅行,刚到村口,生物学家看见周围有许多植物,感叹道:“这就是一个小型而又复杂的生态圈啊!”诗人听后笑着摇摇头,顿足抚掌:“真是古板,这是世外桃源村,陶翁亦未至。啊,美,真美!”
第二十九章:情感的流露
抒情文是记叙文的变种。记叙是围绕着事物来写,而抒情文是以情感为中心,其余的都是为情感的表露服务的。
抒情,要把情感表露出来,与读者共鸣,必须做到关于引发情感的部分详细描写(手法也有烘托等),而且一定要真挚。
第三十章:抒情的方式
含蓄式和明显式。举例:
明显式:1 我喜欢你!2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
含蓄式:1 月色真美!夏目漱石2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明显式疾风骤雨,令读者无法不立即感受它。含蓄式,如陈年老酿,越品越香。两者分别什么时候用,是作者的事情。一篇文章中也可以同时用两者,不冲突。
第三十一章:情绪与情操
喜怒哀乐,总之一切令人感觉的到,又渐归消退的感情都是情绪。
而一般不会感受到,却持续终生的感情叫做情操。清高,自私,公正,虔诚等。
情绪文章,一定有句话可以让读者一看便知道作者的情绪(无论含蓄,明显)。
情操文章,找不到情操所在确切位置,但令读者读完全篇后知晓作者情操是什么。如陶渊明的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都显现出一种闲适的情操。
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杳渺之思。或者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怀念心情。或者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对山川的壮伟之叹。都是情操,而非情绪。
第三十二章:记叙与描写
描写是精细的记叙。举例:
简单的记叙:他出了细汗。
描写:微细到分辨不清的油一般的汗附在他身上。
描写最粗浅的方式就是加形容词语或者副语词。上例就是。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粗浅的描写也要观察,观察是写好描写的必要条件。
第三十三章:印象
印象就普通来说,就是从外界事物感受到的形象。我们看《画家》中的一句话“车外整天的秋雨,靠窗望见许多圆笠。”
我这里写成“车外整天的秋雨,靠窗望见许多带着圆笠的农民。”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当初有什么印象,就应该写出什么印象。印象鲜明的是圆笠。
印象的描绘可以简,也可以繁。简,“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一字便使得画面跃然纸上。繁,可以写成几段甚至几章,只为了描述一个人,比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印象的描写一定是要有经验的,即从生活中善于观察。(引申出的问题:什么是善于观察?如何观察?)
第三十四章:景物描写
“此处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这是初学者很容易犯的错误。只有千篇一律,没有真正的观察。举例:
(一)此处寂静。(二)此处什么声音都没有。
两种描写,第二种就更加具有特色。
景物的描写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观点的确定。你可以是固定观点,也可以是渐动的观点(需要一个变化的方向,不能杂乱)。(二)捉住自己的印象,就是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心里的情感。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就是看见的印象,观点是以路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描写。而且这也是景物与人物交融在一起的记述,很有代入感。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听到的和心里的些许感受。
第三十五章:人物描写
人物的描写,分为内在和外在。
外在是人的外貌,表情,衣着,事业,行为,语言等能直接看见的或听见的,表现在外的人的特征。描写的时候不能都写,要挑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写。比如说外貌“他脸上有一道疤痕,从眼角到眉毛……”,比如表情“一笑,眼睛弯弯的像月亮,一瞬间,仿佛灵韵都溢了出来,真是个可爱的小孩子”,比如动作“他带着笑容,三百米的距离,担子换肩两次,每换一次便颤悠三下,每颤悠一下就迈一步,然后有板有眼地向前走去”(《信客》余秋雨)。
如果要写很多项目,可以错综地写,给人以立体地感觉。如果分开写,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读者失去人物的形象化。
内在是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是作者的自身省察为根据的,若作者缺乏自身省察的功夫,那么就写不好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要把某种心理过程分析清楚,知道它发生的原因和关键,然后具体写出来。
有时候心理描写可以用外在描写侧面写出。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扑扑异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从父亲的语言和行为上突出了对儿子的依依不舍。还有一例见第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背景
背景的描写就是为了衬托人物或者心理。简单的“沉鱼”这就是衬托西施之美。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环境的描写就是为了衬托“断肠人”的孤寂与哀伤。
还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是诗中有画。
反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还有:将军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第三十七章:记叙文与小说
小说是作者有一些道理不想直白的说出,而是构建一个故事,把道理蕴含进去。小说就是一种记叙文。但这种记叙文并非真实发生在身边,而是发生在作者的脑海中。故要写好小说,作者一定要有经历,经历越丰富,写出来的才越真实。
第三十八章: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的真实性,并非里面的描写真实在我们的世界发生过。而是里面的故事具有发生的可能性,故事发展符合逻辑性,比如《三体》,这种科幻小说,绝对尚未发生,但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描写,具有自己的世界观,符合现实发展逻辑。一个故事发生的脱离生活,毫无逻辑,它便不是小说吗,而是单纯的想象。
故小结一下:小说具有真实性,故事在自身世界观的合理(合理指的是来源于生活)构建下,发展符合逻辑,便是具有真实性的小说。
第三十九章:韵文和散文
本章笔记从略。
第四十章:诗的本质
凡是具有“诗意”,且文句精粹,便是“诗”。举例如下: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归有光《先妣事略》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鲁迅《秋夜》
这两例都具有诗的本质。下例则不然:
水一勺,盐少许,葡萄糖粉少许,配成生理盐水。喝之可以补充体能。
第四十一章:暗示
文章中,有些意思不会清楚的表达出来,而是暗含的,文章的意思“犹抱琵琶半遮面”,令人心动。举例:
(一)问君能有几多愁?少年愁白头。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中就是暗示,“愁”似“春水”无尽,不休,绵延不断。更令人感叹。
再来一例: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节选
他含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的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上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么了——
我们新酿的酒?”
值得注意的是,暗示必须以读者能品出其中含义为基础。过于暗示,那就是缺漏或晦涩了。
第四十二章:报告书
就是项目书,对一个项目的所需材料,发展条件,结果预测或汇报,结果分析和评价等。新闻大体都是报告书。实验报告更不用说。
第四十三章:说明书
说明书是作者发表对某事物的见解的文章,见解有高低,观点有不同,无论如何,说明书写之前一定要成竹在胸。比如说家电说明书,其主要是表明制造者的见解,你应该如何使用它。
第四十四章:说明和记述
说明文和记述文的区别:说明文是作者对某个事物的理解,记述文是记录某个时间点的事物。以工具操作说明书为例:你只见过说明书是你应该怎么操作它,而没有记录实验人员怎么操作,然后发生了什么。
第四十五章:说明和叙述
同样写战争。叙述是战争的发生的过程,而说明是叙述战争中更偏向于分析战争的局势,胜负原因,胜负影响。
小说和寓言故事虽然都含有作者暗含的韵味,但都属于叙述,因为读者是读过这个故事后才能提取含义出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非说明。
第四十六章:说明和议论
说明是表示作者对某事物的理解,而议论是作者表示为何如此理解。说明的态度一般是平和,而议论,是要说服别人的,所以更加激进。
因为是要先有说明,才能有议论,具有先后关系。比如要说服别人战争是不对的,你得先表明观点(战争是错误的),然后去论证战争是错误的。所以议论文中必有说明的成分。
第四十七章:说明的方法
简单的说明,是直接说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复杂的说明,一般具有六个条件:
(一)所属的种类 为了区分其他关系较远的事物
(二)所具有的特点 为了区分其他相似的事物,需要写出特点
(三)所含的种类 为了读者更加理解这个事物。种类划分标准必须写出来
(四)显明的实例 为了让读者更形象的知晓这类事物
(五)对称和疑似 对称:大门类相同而小门类不同;疑似,小门类相同而实则不同。举例:
对称:植物是生物中不属于动物的那一些。
疑似:记述文是记录某个时间点的文章,而叙述文是记录时间段的文章。
(六)语义的限定 不用歧义词,最好把词在文中给定确切定义。
第四十八章:类型的事物
类型的含义就是普遍。对类型的事物的描写,更加普遍化。比如说,对马的描写,普遍的特征说明出来,便是类型的马的描写。而如果是对特定的一只马描写,描述其独有的特征,那么这就成了记述文了。
第四十九章:抽象的事理
对事物予以科学的说明解释,便是抽象的事理。比如:
水在零点下会结冰,是因为冰精灵在零点下会施魔法,让冰冻结。这就不是抽象的事理。
水在零点下会结冰,是因为一般大气压下,零点以下的水分子活动不再那么剧烈,从液体变成晶体的自由能总体下降,是自发的由水变为冰。
第五十章:事物的异同
写事物异同的文章是多篇说明文的的杂合。比如“云和雨”的异同。是要写出“云”和“雨”共有项目(属性,比如说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异同。对于共有项目的数目,不能少,也不能多余(一个明显的有而另一个不明显的有),这取决于日常中观察积累。所以说明文也和记叙文一样,都要求作者善于观察。
第五十一章:事物间的关系
两个或多个事物间的关系,在于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什么,是否有因果关系等。描写关系一定要抓住有关关系的项目,其余无关项目必须撇开不谈。举例说明:
实验与理论间的关系,实验是一种自主调控条件,观察条件对结果的影响,这有利于我们对结果改良的手段的提出和掌握,知晓该类事物的相关知识,以提出相关理论。相关理论的提出可以指导后来实验的设计与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时就不需要谈论如何实验,实验需要注意什么,结论的提出要符合什么调节等)
第五十二章:事物的处理法
事物的处理法也是一种说明对象。简而言之就是“如何XX”也是一种说明对象。根据“XX”的不同,分为具体和抽象的。
具体的往往带有记叙成分,例如“如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用到什么仪器就是记述部分,怎么操作,就是叙述部分。抽象的往往含有发表作者看法,例如“如何爱国”,那么就要表示作者对爱国的概念,以此说明如何遵守它。
第五十三章:话义的诠释
批判性思维相关书籍都有这一章节“消除歧义词句”,例如《批判性思维工具》《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等。
第五十四章:独语式和问答式
两者都能用,全看作者的爱好和能力。一般说明文短小,可不用问答式。长说明文,就可以添加问答式,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原料是什么了,那么它们间的配比如何,反应时间如何”。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五十五章:知的文和情的文
按照作者情感的有无,可以划分为论说文和记叙文。而按照文章的目的划分,则可以分为知的文和情的文。知的文,是以传递现有知识为目的的文章,情的文,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文章。“春天来了”是客观描述春天的到来。“春天陪伴我们来了”是描写,拟人化的表达春天来了,我很喜欢春天。
第五十六章:学术文
更多了解见批判性思维相关书籍。同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七章:对话
叙述对话的两种方式:
(一)转述。他说他觉得小明这样做是极好的。
(二)直述。他(面带微笑地)说:“我觉得小明这样做是极好的。”
对话最好用第二种,因为第一种不易表示说话者的神情。
对话材料的获取,常在于对话中含有“中心”,即话题,没有话题,随意胡侃的对话是不值得记录的。
第五十八章:戏剧
戏剧中的对话是通过表演(视觉)传递信息的,文章中的对话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而形象化。两者的区别便在于此。戏剧往往要讲明周围环境如何,演员有何动作,以供表演,例子可见《盗梦空间》的剧本。而叙述对话只有对话,可见例子伽利略的《两个世界的对话》。
第五十九章:文章中的会话
文章中的对话会少于真实情况下的对话,是因为叙述文选取的材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非所有都需要描述。比如说,餐桌对话,话题中心为“为何有种族歧视”。实际对可能会插述一些关于食物味道的话题,但文章中不必要记述。
小说中的对话是想象出来的,但必须合乎说话者的性格,职业,地位,地方色彩,教育程度,所处环境等。简而言之就是必须合理。
第六十章:抒情诗
是造型艺术(外在的描述,如画的外在,笔墨如何,何处是山,何处是水,构图含义等)与音乐艺术(语言有韵律)的综合体。情可做“情绪“和”情操“之解。
第六十一章:叙事诗
只记事的诗很少,大多是叙事中带有作者的情感,故与抒情诗无太大差别,只是取材不同而已。叙事中的“叙”往往是事物的变迁引发作者情感,而抒情诗不仅可以有“叙”,还可以有记述之事物引发情感。
注:这两章的诗,一般指诗意和特定文体的综合体,并非第四十章的广义诗的定义。
第六十二章:律诗
从略。
第六十三、四章:仪式文
仪式文属于应用文。具体从略。
第六十五章:宣言
属于应用文。例子有《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等。
第六十六章:意的文
前文中讲述过知的文和情的文,意的文在于补充这种分类。意的文是以宣扬作者意志或信念的文章,比如“我坚决抵制战争”“我相信神灵是存在的”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分为知、情、意的文,但真正的写作是三者交互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清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表达意志就必须展现情感,要证明意志就必须拿出知识。
第六十七章:议论文的主旨
第六十八章:立论和驳论
第六十九章:议论文的变装
第七十、一、二章:推理方式——演绎,归纳,辨证
从第六十七章至第七十二章都是议论文相关知识,可以参考《学会提问》。
读后小结
找到一本书,并把它读完,是一种缘分。我是怀着学习写作的目的,从z-library官网上搜到这本书的,因看见作者中有叶圣陶,便下载下来。
该书一共七十二讲,围绕着记述,叙述,说明,议论四个文章题材,介绍了写作注意事项,所需技巧等。
书中一直强调,一个好的作者应该善于观察,看到生活大小事物中其他人看不见的方面。所以练习写作的最好方式是注意生活,并多加思考,然后记录。这一个重复且可以不断提高的过程。以上讲述的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获取主要在于阅读,多读,多做笔记,多写。
关于我对此书的评价:
这是一本国学写作的入门教程,非常适合作为老师和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教材,该书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有关写作的知识范围,将文章写作系统化。对于写作的菜鸟来说,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营养丰富,而且短小精悍。对于老手,本书也可以帮助他们梳理写作知识。
但优点也是缺点,本书的覆盖面广,所以不精,例如书中只是大致描述了文章分为形式和内容。形式中有很多句法,修辞都没有讲到。内容只指出文章故事发端于生活,具体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材料,描述甚少。本书注意到了这些缺点,所以推荐了两本有关深入学习写作的书——有关修辞学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和有关古文文法的《马氏文通》。
总之,书中教给我一个基本道理,要成为一个好作家,就要善于观察他人所不见,记录并运用,勤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