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音乐·自学乐理】38-调号章节哪些东西还没有讲?为什么?什么时候...

第二季零基础乐理知识讲义汇总
p1-p38视频跳转失效了,想看视频讲解去标记视频看,这部分只看笔记也可以帮助回忆知识点
1-38p(第一部分:入门篇)
说明:两季知识是差不多的,第二季多了很多细节,因此记录第二季的笔记,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分到38p。第二季视频未更新完,笔记分几次放送。
1p-2p序言
学乐理忌讳急功近利

基础入门
在音乐中如果只用笔记录,就用01234567这8个数字,如果我们要唱出来或念出来就用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就是唱名
0表示不要唱了,不要弹了,休息一下,称作休止符,故没有唱名。

学习乐理,是在音乐的语境,为了方便,我们使用唱名形容这串数字,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
将1234567念作do re mi fa sol la si是出于通用性和便捷性考虑。
b.如何记住唱名?
要求:打乱顺序仍然能快速反应数字对应的唱名。如看到6反应la
方法(参考方法并非适用每个人)
①设定15天期限,按下列图划分这15天
第1天从1~7中随便选择三个数字,一共5组
这5组要将1~7全部覆盖


②打开手机备忘录或电脑文档,输入第1组,比如这里是145,在手机备忘录或电脑文档上,随机按这三个数

do fa sol do sol fa do fa sol……
唱名的来历

纽姆谱又称符号谱,圭多将纽姆谱的线加到第四根,并广泛传播,后来他从自己谱曲的一首圣咏,《给约翰洗礼者的颂歌》中,把前6句的第1个词的第1个音节提取出来,见下图,念作ut re mi fa sol la ,这就是唱名的雏形

到了公元前17世纪初,音乐家觉得ut这个音发音不够响亮,于是改成了do,并添加了si这个唱名,见下图

到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苏埃蒂,用1234567,对应do re mi fa sol la si,由此诞生简谱。经过卢梭加工改造,逐渐被当时的西方接受,19世纪下半叶,一位美国的音乐老师去日本讲学,将此传入到日本,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到中国,见下图

当年中国的音乐家沈心工(也有人说是李叔同)编写了一句诗:

b.简谱的构造
正上方:主标题加副标题。 正中:简谱正文
右上方:注明词曲作者来源/类别
左上方:分为三个部分
1=C叫做调号
分数部分为拍号
第三部分为叫情绪与速度
见下图:

第一模块:调号
同一组旋律唱名可以有不同的调,即:同音不同名(发音结果相同但名称不同)
用下图形象理解:

图示解析:“两只老虎跑得快”的旋律在不同楼层调号不同,即同样一首歌在不同楼层唱是有区别的,调号的意义形象告诉我们到底在第几楼唱歌。
一共有12层不重复的真调楼,有的地方会看到15层,17层,无数层的说法,实际上多出来的几层可以比作虚假或者重复房源。由此引出支线问题“调楼”的虚假房源问题(见22节)
②拍号
拍号影响音乐律动。这是关于拍号的其中一个方面,仅仅是初步理解。见下图。
律动:动次、动次、动次 / 动次次、动次次、动次次
/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动次打次
音符,时值,节奏,速率,小节,小节线这些概念都与拍号息息相关,将在后面具体讲解

③情绪和速度
情绪指导氛围告诉我们一首歌该怎么唱,该怎么弹

速度表明歌曲快慢。有两种表达方式,抽象的速度和精确的速度,见下图。

用开车来类比理解,比如某些地方快车道是120~140码,表明了行车速度的范围,这是抽象的速度
有些地方直接告诉你必须开130码,只有一种选择,这就叫精确的速度。
简谱中情绪与速度还有以下几种灵活的情况,但无论怎么变化调号,和拍号是不能省略的

a.音名的含义
要点见下图

一、简谱里99.9%调号的唱名都会写1(do),极少数情况写2345……当你彻底学懂调号也能看懂极少数的情况。
这里引申出支线问题:音名为什么从C开始不从A?
首先指出一个误区:最开始学习时我们会认为唱名与音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正解是唱名和音名,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完全对应
1的音乐口语名字只能念作do,但它不可能永远等于C
我们把调号右边的字母CDEFGA 统称为音名
如下图

b.认识钢琴键盘并理解音名
初学时我们使用钢琴来理解音名。见下图

钢琴的基本结构单元里白键也是7个,因此用钢琴学习乐理,是最通俗易懂的。钢琴的基本结构单位分为5个黑键,7个白键,把这总共12个按键的结构单位称为组。完整的钢琴是组+组+组……的形式构成的,钢琴一共含有9个组,钢琴最左和最右边的组是不完整的,仍各自为一组,白键加黑键一共88个键,弄懂一个组的内在原理,其他就能以此类推。见下图:

在钢琴上,弹奏某一个音时,有必要给每一个音一个单独的名字,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音名CDEFGAB 对应7个白色按键,依次循环如下


误区:由于钢琴最左边的组是不完整的,左边是AB键,所以完整组从C开始
正解:钢琴的键盘并没有这种因果关系,这只是巧合,至于为什么从C开始,要运用以后所学的知识解答。
这里只需要知道每一组的开头必须从C开始,位置顺序是绝对固定的。按照上方图示的顺序不会有变化。
遗留问题:每个组的C有什么不同,全写成C该如何区分?在后面继续讲。
本节需掌握一个技能:通过钢琴键盘,熟悉每个按键的音名,当指出任一白键时,你可以立刻反应出它的音名。可以通过手绘钢琴键盘模拟练习,见下图

①在钢琴上如果1等于C就要弹C键;唱歌的时候,意味着你要和C键发出的音高一致。其他键以此类推
②1=C通常是中间的C,原则上任何一组的C都可以,原因要用到后面所学的知识,见下图

二、1的位置一旦确定,234567的位置也跟着确定
例如1等于C一旦确定,234567的位置也跟着确定
234567的位置为什么会跟着确定在下一节将讲。
再如当1=D时,234567的位置见下图

此时3和7跑到了黑键上,而不是在F和C键上
以国歌举例:
当1=C时,弹奏135565 3155531

而当1=D时,3和7一定在黑键上,否则无法弹出正确的音准。

以此类推,不需要死记硬背,
1=E时如下图

1=F只有4在黑键上

1=G,只有7在黑键上

1等于A, 367在黑键上

1=B,,23567在黑键上

总结:
虽然每次弹奏的旋律都是135565……但音是越来越高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每次唱歌,演奏乐器时都要先找准确定一个调(key)。男生女生唱同一首歌的调,通常是不同key。
只有1=C时,1234567才是全在白键上的。
其他任何的调都总会有至少一个音跑到黑键上去,要研究它们为什么会去黑键上,首先应该认识黑键怎么称呼,下一节将认识黑键的音名。
a..黑键如何表示

①音是有高低的。
音的高低是声音振动频率的高低。用赫兹(Hz )来表示音的振动频率,每秒震动多少次就是多少赫兹,音的高低实质上就是赫兹的大小。钢琴键盘从左到右音的振动频率赫兹数在增加,因此从左到右音是逐渐变高的。
②升高和降低到相邻的音
例如下图C和D是相邻的吗?

实际他俩并不相邻,中间还隔着一个黑键

切记,在钢琴上C和D并不是相邻的, C和红框标记的黑键才是相邻的,D和红框标记的黑线也是相邻的,那么这个黑键如何表示?
③黑键的表示
表示比C高时,用到升号#,读作升C键,写成#C或C#,如图

表示比B低要用到降号b,读作降B键,写作bD或Db

这时我们发现C与D相邻的黑键有两个名字,升C或降B
#C或bD,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名字。
④等音:像以上这样,同一个音的不同名字叫等音,
#C和bD互为等音,升C是降B的等音,降B是升C的等音。
第二个黑键夹在D和E中,既可以叫升D也可以叫降E,#D或bE,以此类推如下图

以上只是钢琴的一个组,事实上每一个组的5个黑键都是这样命名的

⑤最后需要记住EF 与BC任何情况都是直接相邻的,没有被黑键隔开,不仅是钢琴上,任何乐器,任何音乐语境下都是如此,越早记住这一点,对于后面的调式、音程、和弦的理解就会更容易如下图


例如下图
在钢琴键盘上,每组的第1个黑键是C键,升高一次作为#C。如果要升两次。得到的就是×C也就是D键。于是可以发现,D键的另一个等音叫重升C,即×C
第1个黑键本身还可以是bD,降D往左再降一个音,得到bbD,即重降D也就是C键。于是也可以发现:C键的另一个等音叫重降D,即bbD

②等音
根据上图思考:用升号降号,重升号重降号,可以产生多少等音?
a.举例表示白键的等音:由上面已知,用重降号表示C键的另一个等音是重降D(bb D),那么C键有没有用降号表示的等音呢?
例如
C键往右挪一个音,是黑键有两个名字:升C/降D键(#C/bD)
黑键本身包含升降号,在音乐一个等音只能用4种符号中的一种符号表示,因此b#C是不对的
因此C键只可以用重降号表示它的等音重降D(bbD)
那么C键有没有用升号,重升号表示的等音呢?
C键左边相邻的键是B键,可以用升号表示C键的又一个等音是升B(#B), C键左边的左边是黑键(#A/bB ),这个黑键本身自带升号和降号,如要用重升号表示,就变成重升升a或重生降B(X#A/X#B)了,在音乐中不便用两个符号去表示一个键,因此用重升号去表示C键是不行的。
注意事项:可以由D重降到C,但不可以由降D再降到C,虽然两种表示方法相同,都是bbD,但本质上采取的是第1种情况,即重降D,而不是降(降D)
综上所述,C键有三种名字,C,升B(#B)或者重降D(bbD)如图

b.举例表示黑键的等音
例如,任意一组中第1个黑键是升C或降d(#C/bD)
往左移动两个是B键,没有符号,因此可以用重生B(XB )来表示第1个黑键.
如果要用重降号表示,第1个黑键往右移动两个,得到第2个黑键,黑键本身包含符号,因此不能用重降号再表示。
综上所述,第1个黑键有三个名字,升C(#C)降D(bD)或者重生B(XB)
课后练习: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将一组中剩下的白键和黑键的等音找出来,答案如下图

根据答案:12个键有11个拥有三种名字,即三个音互为等音,只有一个键比较特殊只有两个名字,即升G(#G)/降A(bA ),它是一组中的第4个黑键,如下图蓝色标记内

上图中,由于升G降A这个黑键往左往右都是黑键,自带升降号,因此不能再用重升重降号表示。
以上是一个组的等音,其他组以此类推如下

找等音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会推算就可以。随着学习的精进,需要做到随便说出一个键可以推算出它的等音,这需要熟练掌握各个黑键白键的位置顺序。
④同一个键拥有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等音,有什么意义?
在不同的音乐语境下,不同的和弦结构中,要准确理解其中的逻辑和道理,有时必须运用等音。这在后面会涉及到。可初步理解为每一种符号就是一类语境,我们在讨论音乐逻辑和道理时,必须要先统一语境。
有时用升降号重升重降号,反而比直接用白键的音名表示更有说服力

①纯八度:在音乐中,两个频率比为1:2的音,称为纯8度纯8度∈音程(这里不做原理分析,只做基础了解)
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一个音是高是低,是由音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赫兹数越小就越低,越大就越高,钢琴键从左到右赫兹数增大。
当两个音的振动频率数越接近简单的整数比,两个音听上去就越相似协和,听上去像一个音,在音乐中,频率比是1:2时最接近简单的整数比
在钢琴中弹奏任意两个相同音名键,频率数最接近简单的整数比:1:2,这两个相同音名键就被称为纯8度。
②了解了纯8度的概念就可以思考为什么音名只用到CDEFGAB这七个字母?
答案:因为第8个会与第1个形成1:2的频率,弹奏出来极度相似,就直接把它们算作下一个组的CDEFGAB ,如此循环不再使用新的字母
③每一个相同且相邻的音名,互相之间频率比都是1:2,而每一个组的频率都是前一个组的频率×2,例如把第一个组的C键频率假设为n,那么第2个组的C的频率就是2n,第3个C的频率是4n,第4个C的频率就是8n,第5个C就是16n,他们是一个等比数列,而不是一个等差数列。相邻的两个D叫一个纯8度,隔了一个D叫两个纯8度,隔两个D叫三个纯8度,不管是几个纯8度,只要音名相同,听上去就极为协和相似,所以统一使用一样的字母,一样的音名表示。
注意事项:虽然不同组的同一音名的音极其相似,但的确是不一样的频率,左边的肯定比右边的听上去低,完全用一个字母表示可能会产生误解。因此在不同的组中,同一音名还会有其他的表示方法。这是下节课内容
①音的分组赫尔姆霍兹音调记号法


换成其他键同理,例如

科学音调记号法
不分大小组C。在第几组就是C几

其他键以此类推标记,最左边不完整的键. 在大字二组用科学标记法是C0

而超出C0之外的部分虽然存在,实际上用的很少,因此。不会用C-1,D-1之类的说法

以上两种标记法适用于.99.9%的情况,另外0.1%。进入更专业的学习用到的知识
②中央C和标准音

课后练习。用以上两种标记法表示下图带红点的键

①不同组的唱名如何区分表示
在钢琴上,左边的音比右边的音低,所以在唱名中比原本的1234567要低一个8度的1234567,就在其下方加上一个小圆点表示,这个小圆点叫低音点。如下图

在上图中,比小字一组的1234567低一个8度的小字组,只需要在唱名下方加一个圆点表示;
比小字组再低一个8度的大字组的唱名,只需要在小字组基础上再加一个圆点表示,这个点叫倍低音点;
以此类推,大字一组叫三个低音点,大字二组4个低音点。每往左走一个组就多一个低音点,一般4个低音点就是钢琴的极限。
同理,往小字一组右边走,钢琴的音逐渐升高,小字2组的1234567比小字一组高一个8度,就在唱名正上方加一个圆点,这个点叫做高音点。
同样小字三组在小字二组基础上再加一个圆点,这个点叫倍高音点;小字4组就是三个高音点小字,小5组4个高音点。见下图

综上,简谱中的唱名就是通过加高音点与低音点的方法表示不同组的1234567。
上面所述是1=C时,换一个调号,当1=D时,各组低音点,高音点的表示如下图,其他调号,以此类推

在上图1=D时,为什么3和7的位置在黑键上,这是以后要涉及的内容。只需要注意低音点和高音点的标记方法
注意事项:
1=C原则上等于哪一个组的C都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情况对应在小字一组的C。
不管什么调号,只要确立了本身1234567的位置,其余1234567就根据这一组的位置,添加高低音点表示。
本身1234567的位置怎样确立呢?
刚才我们是将1=C确立成小字一组的C,如果确立成小字组的C唱名表示如下图

当一等于小字二组的C时,如下图,低音部分出现了5个低音点

当1=大字组的C时如下图,高音部分出现了5个高音点
6个高音点的情况

因此只有当1=小字一组的C时,左右的高音点低音点分布显得更平衡对称,最多4个点。因此通常将1=小字一组的C,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信息记录的简明方便。根本原因在下节解答。
①音域:指一个乐器(包括人声)能发出的所有音高总和。拿钢琴来说,最低音是大字2组的A₂,最高音是小字5组的c⁵,即钢琴的音域就是A₂-c⁵,比A₂低的音或比C⁵高的音,钢琴就没法弹出来,就是钢琴的音域之外。
再比如小提琴的音域最低音是小字组的g,最高音可以达到小字4组的b⁴,小提琴的音域是g-b⁴

大管的音域,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B1,最高音到小字二组的e2,音域是bB1~e²如下图

乐器可以用一些演奏方法来拓宽音域,所以不同的教材对于这些乐器的描述有差异,对钢琴来说只有88个键,不能扩展音域。
下面的图片囊括了交响乐团所以有乐器的音域,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②1=C到底等于哪个组的C?
上节初步了解到绝大多数时候等于小字一组的C
↗ 给人唱的歌谱(八成以上)
1=C→简谱
↘给民乐器演奏用的器乐谱
因为大多数人声的音域
通常在小字组g到小字2组d2,如图

因此虽然原则上1=C等于哪个组的C都可以,但通常1=C.指的是小字一组的C,这样乐谱中使用的音就不会有过多的高音点和低音点。
特殊情况除外,例如一些职业男低音. 音域大致在大字组E到小字1组d1。1=C,通常指小字组的C
确立1等于C,等于哪个组的C要考虑用途,乐器,音域。根据情况而定,灵活看待。
①如何表示音高的距离差?如前所述,应是有高低的,通常用赫兹数来看音的高低,但赫兹数太麻烦不方便描述和记录,因此发明了半音和全音的概念来形容音与音之间的距离
②半音和全音

半音
(音的最小距离) 半音是距离单位,一个
X音---------------→Y音 音是无法形成距离的
类比 ‖ 最少需要两个因音
光年
X地--------------→Y地
(光走一年的距离)
结合钢琴键盘具体讲解,
以C键为例,如下图

与它相邻的键有两个,B键和♯C/♭D键,这里要注意一点,在钢琴中黑键和白键的地位是相等的,因此与C键右边相邻的不是白D键,只是为了方便弹奏,做成这样
为了便于理解,拆分成如下图

从上图来看,B到C(b-c¹)就是一个半音的距离
C到♯C(c¹-♯c¹)是一个半音的距离
口头表达通常省略“的距离”和“一个”这几个字,记住半音是距离单位,不是音的别称。
注意:一个音是不能形成距离的,所以不能说C是一个半音。
再例如:练习在钢琴键上找到与F键的隔一个半音的键

如上图,与F键左边相邻隔一个半音的键是E键,右边隔一个半音的键是升F降G键
如下图,可省可不省,两种说法都可以,看个人习惯

注意不仅是钢琴,在任何情况,任何乐器上只有两对白键,是直接相邻的,BC 和EF ,要记住 B到C和E到F是一个半音的距离,如下图

我们只是借用钢琴学习乐理,并不是学习钢琴的乐理,乐理是相通的。理解了半音,全音就好理解了。
全音:是两个半音的距离,也就是半音距离的两倍
如下图

图中用C到D的说法只是为了简化表达,通常口头表达不用详细分组,标准说法是c¹-d¹是一个全音的距离,默认指小字一组的C。
课后练习:
请找出上面一张图与用红点标记的音形成半音的音,找出下面一张图与用红点标记的音形成全音的音。

答案见下图

半音为蓝色标记,全音为黄色标记
最下面.横线上方的线叫做泛音,如图白框内

②噪音:振动不规则,频率不稳定,易发生变化的音。
特点:发出声音的物体振动得很不规则,频率每时每刻发生变化, 相当于无数的频率交织在一起
例如揉纸声,频率解析后发现,它的频率充斥着整个板面,无法像乐音一样找出一条明显的频率线,如下图

生活中噪音占据我们的生活,下面是剃须刀声频率图

咳嗽声

说话声勉强有最下面的线,但说话有抑扬顿挫,所以线
是扭来扭去的 ,不能像乐音一样呈完全的直线状

在音乐中也会有各种噪音的使用,例如鼓和镲等打击乐器,属于噪音乐器,通常用来打节奏,烘托氛围,充当背景

音乐:往往是乐音和噪音的结合
③乐音体系:音乐中使用到的所有乐音的总和(科班生,需掌握,非科班生仅作了解)
第一种说法:通常,所有乐音总和是88个音
第二种说法根据蓓森朵芙牌钢琴(钢琴界劳斯莱斯)所有乐音总和最多可以有97个音
不同地区采用说法可能不同。
④音列:乐音体系中,取若干乐音,并有序排列起来,称为音列。(一般用于考试和研究)
至少两个音才能成列,若干即≥2
有序: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
如图
箭头指向的乐音从低到高的写出音列

从高到低

①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都叫音级
类比:自然数体系中的每一个数都叫整数
音级分为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②基本音级:具有独立名称,且不带有任何升降记号的音级CDEFGAB ,即钢琴白键,这里不用详细分组研究。每一组的钢琴白键都可以粗略看作CDEFGAB 。
③变化音级:除基本音级以外的所有音级就叫变化音级
特点一定会带符号,使用升降号,重升重降号。
变化音级分为:升音级,降音级,重升音级,重降音级
基本音级有7个,因此每种变化音级均有7个,共28个,如下图

练习在钢琴上分出基本音级和4组变化音级,如图

提示:不要将等音与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的概念杂糅混淆
例如C是基本音级,但根据等音概念也可以叫做升B或重降D,升B或重降D的实际位置还是在C键上,为什么升B和重降D,却叫变化音级?
虽然这三个键本质上都是一个键,一个频率,弹奏出来是一个声音,但只要在纸面上带了升降号,重生重降号的就是变化音级,没带的就是基本音级。
这不是从结果来看,而是从内在逻辑过程来研究的。
升B强调的是B升高了,直观感觉是与B相关,而不是与C相关,重降D强调的是D降了两次,直观感觉是与D相关,也不是与C相关。
在后面讲调式的时候会明白这些等音虽然是同一个键位, 但为了强调它们内在逻辑不同,才会这样区分。
课后练习:将下图中的音级分为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

答案


弄懂自然的概念后,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出是自然半音还是自然全音。
例如

变化:在音乐中,只要基本音名不相邻,无论有没有升降符号,都称之为变化。
弄懂变化的概念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出是变化半音还是变化全音。如图

在考试考级时最好需要脱离钢琴键盘,做到在脑子里推演自然/变化(全半音)。
总结如图

课后练习及答案.:辨别下面图中是自然还是变化全半音


从上图发现循环的一组并不是均匀排列的,只有34,7i距离一个半音,其他相邻两个音距离一个全音。
②用坐标图理解不均匀排列

上图y轴代表音高,每两根灰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半音
假设1的高度占两行,2比1高一个全音就占4行,以此类推
总结:遵循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则,才能弹出1234567i的正确音准。
③因为钢琴黑白键是平等的,实际钢琴键可以看作以下排列,可以更直观看到这个规则。当1=C

不止1=C,要在任何一个调上弹出1234567i的感觉都要遵循这个规则
例如1=D时,距离关系如下图

在第6节初步理解1=C那一课中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当1=D时,3和7就一定会在黑键上?就可以用这个规则来解答,因为必须要满足全全半全全全半。才能正确弹奏出对应组自己的1234567i。
同样:1=E时,为了满足规则,有四个音在黑键上

根据这个规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弹奏钢琴时。1从不同键位出发,234567的位置会跟着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确定的,而不是随机的。其他调号情况类推得到以下图

因此只要记住全全半全全全半,就可以推导出不同调号,也就是1从不同键位出发时,其他键位的位置。
以上这张图需要练习推导熟记,刚开始运用这个规则的逻辑去推导,就不用死记硬背,慢慢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就像说2×2×2×2太麻烦,发明了2的4次方一样为了简化 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说法就要用到调式
①调式: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调式。(书面定义)
简化定义:若干个音按某种规则排列起来就是调式
.在简化定义中,若干个音和某种规则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说法,因此这里的调式是一个抽象的总称,当我们明确了到底有几个音,遵循哪种规则后才能得知是哪一种具体的调式,因此调式包含不同的类别和名字,我们真正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正是这些具体的调式,“调式”的种类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如下图

在调式前加上限定语就成了具体调式
②自然大调式,又叫自然大调
自然大调是7个音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则关系依次排列,如下图

这里7个音画8个圈是因为无论把哪个音放在第1个圈,推导到最后一个圈,一定是第1个圈的高8度。
也就是第1个音和最后一个音,一定是同一个音名,
虽然名义上是8个圈,实际是7个基本音。
自然大调,实际上正好就是遵循上一节学习的1234567i
的规则。
说到自然大调,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是7个音,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则形成的体系。
如图


把自然大调的概念放到调式体系中,可以发现它是属于大调式的一种。如图。(除此之外还有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需要再补充一些基础知识放在以后来讲。)

自然大调是最常使用和遇到的,我们通常说起自然大调都会约定俗成省略为“大调”,要注意不要与大调混淆,“大调”是狭义的自然大调说法。大调是广义说法包含自然大调,也包含其他大调。
③.自然大调只是规定了7个音和具体规则,但没有规定具体是哪7个音,谈论具体音乐时,还得在“自然大调”4个字前面加上一个音名,来说明这个自然大调是从哪里开始的。例如1=C就是1从C键开始,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则确定剩下的音名,这就叫做C自然大调,简称C大调,以此类推,还有D大调E大调等等,也就是1从哪个音出发就叫哪个大调,共有7个自然大调。
上一节内容就能用名字来称呼了,如下图

为了减少我们描述的复杂程度引入音阶的概念①音阶:将调式中的音从以主音开始,到以主音结束,从低到高(叫做上行),或者由高到低(叫做下行),以阶梯状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
理解:主音指的是调式中最重要的音。例如 C大调中,以C开始又以C结尾,主音就是C
音阶的阶可以理解成阶梯,即音的阶梯
阶梯状: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必须完整经历主音到“主音”之后才能改变方向,在中途不能调转或结束
类似我们平时坐自动扶梯,运行时不能在电梯上反方向行驶和停滞。
如图是C大调的音阶

音阶只有以上4种最基本情况
总结:音阶的特点
⒈主音开始主音结束(有始有终)
⒉音阶是有序的(方向性或有序性)
⒊包含该调式的所有音(完整性)
不能是以下乱序

②音阶的运用
上一节学了各种自然大调,可以说各种自然大调,就是他们各自音阶的上行,音阶主要会在各种考试中考察,比如让你写出F自然大调的音阶,或给你一串音阶让你判断这个音阶构成的是什么调式。
除了考试。音阶一般用于简化交流,各种平台学习资料上都会有这个概念,例如下图

作为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认谱,练习乐器,练习声乐的初级阶段或热身阶段。如下图

熟悉之后也会用到音阶,就算是大师级别,在热身开嗓的阶段,也会通过走几遍音阶的方式快速进入状态。
平时仍然需要通过下面这张图,熟练音阶。达到全对和快速反应两个要求


上图是C大调 1=C,因为音域的原因,通常等于小字一组的c¹,用科学音调记号法是C4(10-12p内容)
再如下图

因此某自然大调不是只能使用某一个组的音,不是只有7个音可以用,任何一个组的音,只要音名范围在这个调的7个音名以内,都可以融入在同一首音乐里,就像在上图中。一首歌既有C4也有C5,但总归都是C这个音名,都是C大调CDEFGAB 这个范围中的东西.

一首歌的简谱,可以包含不同组的音,改变调式是让整首歌的每个音或某一段音阶的音统一上升或下降若干调。
如果这首歌改成D大调,意味着弹奏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整体升一个调,以D键作为1的音,以此类推升调。

往右移动一个键位得到以下图,同样遵循全全半全全半的关系因此也是自然大调,此时是从黑键出发

黑键有两个名字,该如何称呼这种自然大调呢?
情况一:第1个黑键是♯C时,在遵循全全半全全全半关系基础上,其他键在下图用红框标记
因为自然大调音阶具有完整性、有序性,七个不同音名字母CDEFGAB都要出现一次,2所对应的黑键选择♯D表示,3对应的白键,本来是F,但为了有序性,必须用带E的音名表示, F的等音确定为♯E,类推下去4为♯F…最后主音开始,主音结束,i用♯C表示。
把♯C大调的音阶提取出来和C大调纵向对比如下

♯C大调的3不能叫F,这样会缺损E,不符合音阶完整性,其次也无法去联想与C大调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音阶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形成一级阶一级的阶梯感。
情况二:当1所在的黑键称为♭D时,试着推导出其他音阶。如图红框内

把降D大调音阶提取出来和D大调音阶对比

②上图中降D大调与D大调对比都对应的降了半音
再把♯C大调与♭D大调音阶进行对比,下图蓝色是升C大调,红色降D大调,两者实际的键位是一样的,因此实际弹奏出来或唱出来也是一样的音高,但名字和音阶表示方法不一样,这样的两个调就称为等音调,可以理解为“等音”的升级版,升C大调与降D大调就称为等音调

根据音乐语境不同,会用到这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但现在只要知道他们的地位是相等的。
③类推其他黑键出发的自然大调
第2个黑键♯D/♭E
当作为♯D大调时,它的音阶应该是从D大调里的每一个音升高一个半音,如图

我们发现升D大调里用上了重升号。
当作♭E大调时,他的音阶是E大调每个音都降低半音得来,如图

同样,♯D与♭E互为等音调,但♭E大调要简洁一些,只有三个音用到降号,如下图。因此从第2个黑键出发通常用降E大调来形容.而♯D大调虽不常用,也是存在有意义的的

第三个黑键,如下图

第四个黑键,如下图

最后一个黑键,如下图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从黑键出发的自然大调,5个黑键,每个黑键有两个名字,因此从每个黑键出发的都各有两种大调且互为等音调
课后练习:用以下一张图总结,并练习推导各个黑建出发的自然大调


画红线的部分,包含了重升号,涉及了重生大调的知识,因此通常不用来记谱,而使用与之对应的等音调。
除了升高G/降A键只有两个名字,其他键都有三个名字,算上等音在内一共有11×3+2=35个音名;
因此按等音的概念,理论上一共应该有35个大调;
但前面说过为了简洁方便,带重升重降号这些不常用的大调排除在外;
一共7个白键,5个黑键,排除带重重降号的,推导出15个大调,过程如下,图1-图12












合并归纳如下,比上节多了一个 B大调的同音调,降C大调,实际共有15个常用大调。

解析总结:钢琴一个组一共有12个键,常用的大调一共15种,说明12个键对应一种大调,另外其中有三个键上出发的大调,两种名字都会经常使用,它们分别是第1个黑键,第3个黑键和第7个白键
三个数字的内涵要区分开来

大调的数量受制于升降符号,理论上只要升降符号越多,等音也就越多,对应的大调也越多,所以理论上大调是无穷无尽的

复习小节1~22节是关于调号的理论和相关知识
23节,承上启下梳理与总结
24-38节
常见的误区,答疑,一些练习方法,暂时未讲的东西,为什么?
39节开始是第二大板块:拍号
学习目标和方法①看到1234567能迅速反应出对应的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正序倒序乱序练习,详见第二节
随便拿到一张乐谱。直接在正文中挨个念出来,不用管节奏

②模唱
模仿你所听到的音高,用任何乐器弹一个键,模仿它的音高,可以下载一个钢琴APP;
③练习相对音高的感觉,熟悉全全半全全全半的相对关系
随便给你一个音当成do ,根据这个do ,可以把其他所有的音唱出来,然后只弹do ,先唱再弹琴检验
例如以E为do 就是E大调,
再以♯C为do ,唱C大调,他们的绝对音高是不一样的
但内部相对的音高关系是一样的
先以C大调为例:弹奏1211311411511611711111跟唱
往下弹奏,171161151141131121111跟唱
12311241125112611271…
排列组合后如下图,可以对照联系,标红的do 是高音do

以上只是从一开始,练习完了还可以从234…依次开始
其他数字开始的组合也包含在这张图里,可以只练习这张图
C大调熟悉过后,练习D大调
以此类推递加音并排列组合。三个音过后弹4个音,5个音,6个音……
如果只用熟悉的歌曲简谱去练习相对音高,就不是主动感受音的相对关系,容易混淆遗忘,只是潜意识把已经背得的旋律唱出来了,而这种方法虽然枯燥,但是比较系统有效,练习到一定程度后。随便一段旋律也可以准确唱出音高,形成肌肉记忆,每天可以抽出十多分钟练习

原版是C大调,第1句,她静悄悄的来过,原调是ii77516
如果我们音域比较低,唱原版就很吃力,因此试着降调演唱。这时就不再是C大调,根据适合的音域去决定调号,每个人的音域都有差异,一首歌曲往往需要多次试验,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调号,除了人声对于乐器也是同样的道理。
古典乐的谱通常不是为一种乐器准备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演奏的乐器来变通调号
音区是缩小版的音域,音区的划分是因人而异的,听感比较主观,例如

同一段旋律虽然相对音高是一样的,但它们的听感用不同的调号表现出来的质感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的效果进行选择。

用这套发音时,升5的发音就和原7的发音混淆了,这时原来的7( Si)采用7(Ti)的发音,升7(#7)就变为T。如下图

如果是降号,就把尾音变作e,原本是e的变作a,如下图

因为34,71之间是半音,#7♭1和#3♭4,即MaFeToDe是基本不使用的,#3直接念成4,♭4直接念成3

总的来说,两种发音方式都可以,第一种更常见,没有谁比谁高级的说法


音名传入中国,便于中国人发音Si念作了Xi,另一种说法是因为C和Si容易混淆,因此,念作Xi还是Ti可以自行决定


这两种写法一般只会出现在教材,或文字叙述中,做名词使用。
而在乐谱,不管是简谱,五线谱还是其他谱,升降符号永远是写在音的左边。

乐谱中升降号更倾向是一种动作。Sharp和flat用作动词,升降符号依然写在左边。

如自然大调,并没有确定从哪个音开始,到底是哪七个音
一个具体的调式,只能确定到底有几个音,以及这几个音之间是什么关系?
调性:确定的是一个完全体,等于主音➕调式
调性与调式相比,要多确立一个主音是什么?
区别如图



有些观点将调式不同,主音相同称为调性相同,严格来讲并没有符合逻辑的解释,存疑
有些声音还将调性一词解释为音乐的色彩情感,是不够严谨的,无法去精确定义和归类,存疑
这种调式不同,主音相同的有专门的称呼叫:同主音调,同主音大小调
例如C大调的音阶是CDEFGAB,那C大调里能出现# C,# D之类的音吗?
再比如D大调中。有# F和#C,那D大调中能不能出现白键的C和F呢?
答案是可以。这个答案似乎推翻了前面的知识,
对艺术行业来说,理论仅仅是对大量成品的归纳和总结,用尽量简短的描述去阐释绝大部分的情况。它是为了让更后来的人能够快速入门产生的。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成品的多种多样,拥有不确定性。艺术理论要做到理工科那样的精确是不大可能的,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死抠字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灵活变通。

C大调是CDEFGAB这个定义。也只概括了大部分的情况。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正所谓一般中有特殊
那什么时候会出现?带有升降号的C大调呢?
我们知道钢琴通常被划分为九个组,但理论上它的组是无穷无尽的。在这里我们用N个组表示, C大调就是N个组的7个白键,N个组的CDEFGAB,一开始大家都约定俗成C大调只在这七个音里发挥,久而久之有人认为这样太单调了,于是尝试加入带升降号的音赋予变化

这两段旋律虽然加入了升降号,但它的骨架还是CDEFGAB,仍然以白键作为最主要的部分。
这在和弦中有实际的运用,和弦也可以偶尔使用不是c大调的升降音构成离调。但它仍是c大调和弦范围,这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
总结:有的音乐不会使用不是自己调里的音,这称为完全匹配理论,而有的音乐会偶尔使用不是自己调的音,但不会过分使用。从音的数量来说,黑键使用基本不会超过5%,所以谈不上影响整个音乐的大骨架。引入这些不是原本调里的音是为了带来新奇感。C大调,D大调其他大调都可以这样创新
用首调的方式形容大调,如下图

上图中,无论是哪种大调,它们实际使用的按键音名虽不同,但对于各自的唱名来说,从首音开始都是1234567,(即蓝色数字相同)无论是什么大调,它的首音都是1,其他唱名也跟着确定,这就是首调。(不同组中变更大调)
②固定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是何种大调,唱名永远与音名一一对应绑定的方式。在调号固定的情况下,不同大调的音名,唱名都不同。(一个组中变更大调)
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大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把1对应C,永远把2对应D...永远把1234567与音名CDEFGAB一一对应。黑键同样第一个黑键永远对应#1或♭2...
用固定调的方式形容这些大调,如下图。

③首调与固定调各自的优势与使用场景

首调模式下,标记调号与实际调号是一致的,而随着调号改变,虽然唱名相同的,音名按键是不同的。
固定调模式下,标记调号固定,唱名随音名的改变而改变,且与音名一一绑定。不会随实际调号中音名的变化,变更与唱名的对应关系。
上图中,C大调时,两只老虎使用的按键是CDEC,唱名仍然与首调一致是1234。实际换作D大调时音名就变成了DE#FD,根据固定调模式唱名自动转换为与之一一对应的23#42,因保留了对应升降号,演唱时也不可避免唱出对应升降号。此时标记调号也不能写成1=D,因为在固定调的时候,1永远等于C,不管实际上是什么调。
④唱歌时一般选用首调的乐谱,因为虽然调不同,但唱名是固定的,唱歌时需要改变的只是音高而已。虽然按键使用的音名不同,但完全能通过123的相对音高感觉找到他们。也能尽可能规避唱升降号,和一些复杂的数字关系。
人体对1234567的音高是有天然感觉的,在C大调上练好了1234567,换成其他大调也能唱出来。
而固定调不方便我们唱歌使用,同样是两只老虎,实际使用调不同,就变成了另外的唱名。
⑤当使用乐器演奏时,一般选用固定调的乐谱。
因为乐器没有相对音高的感觉。首调模式下需要先看调号才能确定按键,要知道该弹什么键,要先看调号去推算。
而固定调的唱名数字和音名按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因实际调不同,改变对应关系。
提示:并不是所有唱的时候都要使用首调,也不是所有乐器的弹奏,只选用固定调。这里只是认识一般情况。
用唱名交流问题时,尽量提前说明用的是首调还是固定调。因为这两种方式除了在c调上是完全一样的,其他任何调,实际对应的按键和音名都不一样。
②绝对音感:不给你任何参考音,直接弹出一个音就能判断它是什么,也就是记住了每一个音的高度,甚至不仅限于乐器,拿玻璃杯碰几下都能听出是什么音

③相对音感与绝对音感的练习方式
相对音感练习见p24,无年龄限制,仍需大量练习
绝对音感需要从小练习(一般为七八岁),需要一定天赋,长期处于音乐环境中才能保持,不是从小练习就能培养出来。最好有专门的老师及时纠错
④各自的优劣势
a.练习方式及条件相对音感占优势。
b.听辨各种声音的能力,绝对音感占优势。
c.在调式感,音程感和声情感等有很多音构成的集体中,相对音感优于绝对音感,更能关注到整体的感觉。绝对音感更关注的是其中的个体。对整体情绪的感觉会弱化很多,尤其是当多个和声连续进行时。
d.对于无调性音乐来说,绝对音感占优。除了学术界要走到前沿的音乐家们,其他人可以说这辈子基本不会接触无调性音乐。就算有接触,与调性音乐相比,也是万分之一的比例。

移调:把一首音乐,从x调移到Y调的行为。分为降调和升调
移调 必须整首音乐统一移动,不能只移局部某几句
↑(升调)
原调
↓(降调)
转调:发生在一首音乐内部。音乐从c调开始,c调进行一段时间后,转到了f调上,并且最终音乐也结束在f调。结束在新调上。
离调:短暂的离开原调。音乐以某个调开始,但是在某一刻突然用了其他调的音或者和弦,但马上又回到原本的调
图示如下

而简谱的移调,要从正文中看出来,就要用到固定调的记录方式,此时无论你的正文实际是什么调,左上角永远写1=C,因为唱名和音名是一一绑定的。

实际是D大调时,两只老虎的音名按键DE#FD,,唱名对应23#42,以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简谱是给人唱的,都使用首调记谱方式,这时简谱的移调,就没有实际意义,仅仅是左上角调号在改变,无法改变正文,也就看不出移调了;
只有用固定调方式记录时,简谱才能直观体现音的改变。因为这时固定了1必须永远等于C。调的移动和改变就必须体现在乐谱的正文当中了。因此涉及简谱移调时,用固定调方式才有意义。
例如歌手或伴奏是C调,使用的音是CDEFGAB,你却唱成了E调,在这个调里,你唱了四个黑键,和原音乐自然无法合上;
而高八度,低八度不同,比如原音乐是C调,用的是CDEFGAB,那无论是高8度还是低8度。使用的音依然是CDEFGAB,也仍然是在C调上。
因此跟着音乐唱,只要是以八度的距离位移,都不算跑调。只是我们根据音域的问题做出了更舒适的调整而已。每个人的音域有差别,不用纠结于此。
但有时音名是这样标记的,如下图每个组直接写CDEFGAB,并没有进行分组上的区分。

因此我们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有时要分组,有时不分组呢?
因为某些知识点在每个组都成立,就没有再去额外添加一些数字标记,去说明到底是哪组
如我们讲C到D是全音,这时就没有分组,因为无论哪个组的C到D都是全音。如图是各个组的C到D,统称为C-D是全音

因此对于一些在所有组都适用的知识点,常常不分组,这种知识点不会出现只在小字组适用,在大字组不适用的情况
下面就是一个因为不用分组容易引起误解的知识点。
这里列举了一些音程或者和弦,可以看到无论用音名表示还是用唱名,都没有分组,音程和和弦的具体概念在后面会了解,现在只需要初步知道这种写法怎么去看懂。
BG DFAC 7246 572
只要是上面这种没有分组的写法,在无特殊情况说明下,一定表示的是从左到右,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且不是一定在同一个组。
例如下图中第一个BG, 表示的一定是B在低音,G在高音的情况,也就是只要确定了B的位置,那G就一定是B右边的第一个G,而不会是第二个G,第三个G,更不会是同一个组的G;如下图。

除了上面的BG,其他任意找一个BG也遵循这样的规则


以上三幅图是不同位置的BG按键,
不要看到BG这种写法两个字母都是大写的,就认为B和G一定在同一组。下图是同一个组的B和G,但它表示的不是BG,而是GB

再比如DFAC,选定了D,就依次往右(高处)找第一个F,第一个A,第一个C,如下图

其他DFAC以此类推,
不要弄成下图同一个组的D,F,A,C,下图应该叫CDFA

用简谱形容音程或和弦时,往往都采用固定调形式,
比如第三个7246,和刚才的音名是一样的道理,7一定是最低的那个音,随便哪个7都可以,确定了7,246就依次往右找最近的那个,如下图任意在钢琴键盘找一个7246

第四个,任意找一个572如下图

另一个572

只有在涉及音域相关的问题,才会涉及到分组的概念。
除此之外,甚至几乎所有知识点都不用分组。

②很多人问起五度圈,需要在五线谱讲完再进行讲解
③学习音阶时我们知道了主音:任一调式的第一个音就是它的主音。其实任何一个调式的第二,第三,第四个音等都有它的名字,如下图

我们需要结合音程与和弦,才知道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别死记硬背。
④学习升降符号时,我们说一共有四个:
升号# 降号♭ 重升号✘ 重降号♭♭
还有一个还原号,还原号的规则必须结合乐谱正文,小节线等概念。
因此还原号和升降号的一些规则在拍号之后详细讲解。
⑤支线任务进度

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以后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