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1993-2010年间的F1重要安全规则更改盘点

昨天把FIA骂了一遍,今天应该表扬表扬他们了,关于我之前提到过的安全方面的技术规范的演变和提升,这也是我认为莫斯利在任期内做得最好的工作,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自从1993年以来,F1到底经历了哪些安全细则的发展,能让我们近年看到的事故——库比卡在蒙特利尔的惨烈事故,科瓦莱宁被机长追尾,格洛克在霍根海姆的撞墙,科维亚特在铃鹿的空翻,头哥在澳大利亚的横滚等等——中的车手们毫发无损。
(今天出这么大个紧急事故。。也不奢求各位三连了,有兴趣的观众就看看吧,今天这些东西确实是硬条款的收集,无聊的很)
以下只是对1993到2010年的较重要安全规则变动略作整理,难免会有缺漏之处,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做补充

从车头开始算起,第一样关乎车手性命安全的东西无疑是刹车和车轮,93年来刹车系统折腾的东西确实比较少(早期引入了双回路刹车系统,之后又引入了碳-碳复合刹车盘,这块要改的东西确实少了很多):
1998年FIA宣布禁止在刹车片中掺入稀有金属,此外每个车轮只能使用单一卡钳(最多六个活塞)、单一碟盘与两块来令片,刹车碟厚度改为28mm(说实话这块是为了降低成本我觉得);
不过很快在1999年,刹车碟的厚度为了安全起见又改回了34mm
同年,FIA规定轮胎与悬挂之间必须有锁链链接(在经历了那么多次飞出去的轮胎砸死人之后FIA终于开窍了。。)(所以布埃米10年中国站那次把两个前轮全部搞飞出去也是厉害)
而1998年引入的沟纹胎更多地是为了降低车速(虽然我相信也有安全方面的考量)

然后,对于单体壳驾驶舱,FIA提出了很多修修补补式的举措:
1993年车手头垫的面积增大到400平方厘米;同时方向盘的面积被要求缩小(MP4/4那种的方向盘再也看不到了。。)
1994年要求头垫厚度须达到75mm,如被证明有必要可增厚10mm(必须使用相同材料);
1996年引入了更严格的碰撞测试体系和更高的驾驶舱侧面高度;
1998年的新规则进一步加大了驾驶舱尺寸(在可能出现的单体壳变形问题时不至于让车手受到这方面的伤害);同时将驾驶舱位置前移200mm;规定车手必须可在10s内完成方向盘的拆卸,离开驾驶舱,装回方向盘的工作;
1999年规定赛车座椅必须能够与车手同时被移出赛车;
2000年FIA对材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驾驶舱的碳纤维材料厚度必须达到3.5mm,而内部的卡夫拉材料的厚度至少为2.5mm;
2001年的要求则促成了我们熟悉的驾驶舱雏形——车手头部左右护墙必须延展至驾驶舱后部(现在知道为啥要把那一坨东西拆下来车手才好出来了吧)
2005年要求驾驶舱内部保护衬板的厚度须达到10mm;
2008年和2010年则进一步加高了车手头部的左右防护板高度(后来应该又削了一点,10年的座舱实在有些看不到后视镜);
2020年新规补充说明驾驶舱内部衬垫在遭遇间接正面碰撞时厚度不得压缩至小于自由状态的5%;

安全带在1991年引入正式的安全测试标准之后;
1996年要求搭扣方向必须朝下(这是什么奇怪玩意儿。。);
1998年引入8853-1998版安全带安全标准,至今仍有一些民用车在采用此条款;
2016年更新安全带安全标准至8853-2016版本;

防滚架和油箱方面
1993年FIA首次对燃油成分作出规定:赛车必须使用与普通燃料成分相似的燃油(注意是相似。。所以我怀疑这也是防止各车队在这个点子上搞什么军备竞赛,你看去年法拉利的葡萄汁味汽油就被举报了)
1998年引入了单球胆设计的油箱,同时规定一辆车只能有一个油箱,油箱口必须加盖,加油枪的接口卡榫也必须有保护装置,虽然名义上是吸取了老维斯塔潘的火烧车事件的经验,但实际上收效并不很好,这些年我们见到拖着油管跑的人(没错就是你们俩,阿尔伯斯和马萨)还有被火烧的人(火烧冰人,火烧舒米)也并不少见
1991年正式引入的防滚架测试之后,2000年FIA宣布将防滚架高度提升至车手头部以上7cm处
2018年正式引入所谓HALO(光环)系统(我还是很怀疑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帮比安奇挡住那一下,不过帮乐扣挡开了头哥的轮胎倒是真的)

后视镜(2020年的新规则在这一块似乎下了大力气修改)
虽然这个小东西很不引人瞩目,但是FIA还是做出了不少关于这块的规定,
1998年后视镜面积被规定为120cm×50cm,
后来又规定了后视镜能够安放的区域的外缘线,并有补充说明“后视镜基座与相应套件不得阻挡驾驶员向后的视线”(去年是哪家后视镜因为安得太外面了被判不合法来着。。)

最后还有一块不太起眼的东西——尾灯
1972年第一次引入15瓦的尾灯;(中间还有几次规则上的变化,因为资料不太好找就先不写了。。)
2002年将尾灯规格定为6×6cm;
14年之后规定在ERS进行能量回收时尾灯必须闪烁;
现在尾灯的尺寸为118mm×90mm;(年代不详)

赛车上还有一些其它的安全规定,在此也略作列举:
94年禁用了几乎所有电子辅助驾驶系统,
95年规定赛车在熄火后必须自动挂入空挡,
96年引入航空领域最常用的黑匣子,
99年细则修订追加“座椅与车手必须能够同时移出赛车”,
2005年引入规定“必须在侧箱,前翼等空气动力学套件上涂有凯夫拉材料”

车手装备方面:
1994年规定头盔重量必须小于1800克;
1999年引入建议“使用可见性高,能够即使引起工作人员注意的手套”(注意这只是建议。。好像我听说最近还要求引入什么指纹手套?迷惑我妈。。)
2003年之后HANS(头颈保护系统)列为比赛强制措施;
2004年对车手防火服作出硬性规定“在700摄氏度的火焰中能使车手坚持12秒不受烧伤”(应该包括头套)
同年出台“8860-2004认证”头盔撞击测试,其中包括10个方面的撞击测试内容(具体条款不表,还是那句话,相当长)

赛道方面:
1994年要求防护栏必须有橡皮带固定(第一次听说。。)
1997年FIA对路肩的高度和型号第一次做出标准化要求;
1999年之后允许使用沥青缓冲区代替部分砂石缓冲区(但大部分老赛道也没改建啊。。想想霍根海姆17号弯外面要是纯粹的那个沥青,那像ham、kimi、赛恩斯这几个也就跑不掉了啊www)
同年要求轮胎墙必须用栓式结构连接;
2003年马尼库尔,银石等数条老赛道被勒令进行安全设施升级;
2010年补充“任何动物都不得被带进围场”;

关于P区:
1994年规定加油人员也必须身着防火服,同时必须有烧伤急救药品(老维斯塔潘功不可没)
同年对维修区车速作出进一步限制:练习赛限速80kph,排位赛及正赛限速120kph;
1998年规定维修区前方100米必须保持直线(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这样的。。但是新加坡就很明显违规了啊。。)
1999年首次对维修区出入口实施红绿灯控制;
2010年重新规定维修区限速为:练习赛60kph,排位赛及正赛100kph;规定16岁以下人群不得出现在维修区通道中(上海的P区参观票.jpg)

医疗设施及安全车:
1992年安全车第一次引入F1;
1997年规定:雨量太大时,安全车作为Rolling Start(“行进间起跑”)方式的引导车;并要求由职业车手驾驶安全车(梅叔牛逼)
2001年规定至少有四台医疗车和一台FIA首席医疗官的车在比赛时待命;
2008年更新了安全车规定(当时还有好多车队不习惯,记忆尤其深刻的就是那年的新加坡螺丝和库比卡都被罚了,还有kimi在维修区出口被某人蓄意追尾)
2015年引入VSC(虚拟安全车)

撞击测试:
F1里有文件可查的最早的撞击测试是在1985年;
1995年引入侧面撞击测试;
1997年引入后方撞击测试,并要求测试器械能显示方向盘,车架的吸能情况与变形情况;
2002年撞击测试时速提高至14m/s;侧向撞击测试速度提升至10m/s;同时撞击测试项目进一步改进:测试仪以40kN(千牛顿)的力对赛车某部位持续进行30s的施力,该撞击部位不得出现可肉眼辨识的变形;(我大概换算了一下,以当年的重量上限605kg为例,这个冲量似乎相当大,换句话讲赛车的撞击结构吸能效果要相当好)
2006年后方撞击测试速度提高至15m/s;;

杂七杂八的方面:
1994年FIA成立专家组检测新技术的安全性;同年对27条可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赛道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计划;
1996年强制要求各支车队参加防火演习;
1998年引入信号灯作为恶劣天气下旗语的补充形式;
2002年正式引入对车手“抢跑,蓄意制造事故、撞车,超速,无视旗帜等赛道信号”等行为的处罚条例(主要是罚时)
2009年成立FIA安全发展基金会,由舒马赫担任主席,莫斯利,尼克克劳,让托德,诺伯特豪格出任基金会委员,致力于开展对年轻车手及官员有益的安全培训活动;
2010年规定车队与车手不得携带及使用与赛道旗帜颜色、图案相近或相似的旗帜(敢干这个的绝对是疯了)

今天确实是稿子丢了,,这个作为临时写的东西写的比较急,可能不是很有意思,硬条款也确实是干巴巴的,明天会好起来的,,谢谢各位海涵
(以上只是对1993到2010年的较重要安全规则变动略作整理,难免会有缺漏之处,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