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小逻辑》读后随笔(四)
这篇专栏会在前期扩展一些哲学中一些很重要的基础知识,会提前涉及到后面的一些内容,这一篇也会对黑格尔哲学的特色做初步的认识。

10.通过前面的说明,我们了解到我们可以并且只可以用思辨的思维来把握无限的概念与主观的理性,而如何使用思辨的思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里似乎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使用思维认识无限的事物之前我们能否提前获得这种能力,或者说,我们是否在认识之前就认识了这种认识能力。
这里先介绍一下一个很多人都熟悉但是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哲学术语——形而上学。黑格尔在24节这样定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形而上学最早应该是亚里士多德开始使用的(可能不太严谨,但形而上学正式成为一个学科确实主要是亚的功劳),本意大概是“在物理学之上”,比较好理解的形而上学理论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就像真实事物的影子一样是虚假的,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最简单地理解,理念就是一颗理念树,树根是善的理念,从树根开始,所有理念像树一样延展,理念是完美的,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事物是分有理念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例如我们能摸到的具体的猫是某个存在分有了猫的理念的一部分才得以变成了猫(这种论证思路在哲学中还是很常见的,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很多地方也是用了类似的形式),因此,我们能见到的猫相比于猫的理念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理念世界理论的一些特点:(1)理念是静止的概念(2)理念是先验的,是先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的。事实上,柏拉图确实认为我们来到世界上之前灵魂已经看过理念世界了,我们会学习到知识只是因为我们回忆起了生前看到过的内容(3)理念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在这里,恩格尔有一句话评价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关于事物的科学——不是关于运动的科学”。
康德批判哲学所面临的的问题也是如此,康德认为我们在认识之前,要先认识我们的认识能力。而黑格尔认为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对认识能力进行考察,在认识之前就进行认识,就像在下水之前就学会游泳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常说,康德哲学是一种先验哲学,而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经验哲学,两者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此。(关于康德后续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讲到,这里不展开太多)
11-13.精神的本性是思维。以思维为对象,精神才可以回归自身。“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要做到这种辩证法要求的哲学,必须要以经验为出发点,通过辩证法上升到纯粹的思维,思维通过反思自身,先与自身相分离,再通过各种中介最终回到自身的直接性,这就是思维的普遍性。
14-15.理念。哲学中考察思维的发展并不像哲学历史所表述的那样,它所考察的是摆脱了历史的外在性和偶然性的纯粹的思维发展的逻辑过程。这种自由的思想就是理念。因为真理是具体的,它必然在自身中展开自身,并且不管真理如何展开,它仍然是一个全体。如果把这样一个哲学全体看做是一个圈的话,那么哲学就是由一个个小圈所组成的大圈(几何学老师:?),每个小圈都是大圈的一个必然环节。理念在每个圈中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
这里黑格尔说的非常绕,估计大家也听得不是很明白。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哲学部分举了一个例子,即在黑格尔哲学中我们如何判定“A是B的舅舅”这句话的真伪。要做到这件事首先要考察“舅舅”,要考察“舅舅”就要考察“妈妈”。。。如此推导,我们就会发现,为了判定这句话的真假,我们是需要把我们的考察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的,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黑格尔的真理观就在这里体现:真理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句子,也不是可以追溯到一个源头,真理是一个体系,体系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依赖才构成了整体的“真”(融贯论真理)。
16-18.这部分主要是关于《小逻辑》的一些说明,不是特别重要,可以提到的是黑格尔是把哲学分为三部分:
(1)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即《小逻辑》要讨论的内容。
(2)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的微信辩证法里,自然确实只是思维的一种外化。
(3)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下一篇是关于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好可怕,正文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