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五章 批解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自我不解:1.浊水代表了什么?莫非代表了世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浊水在静下的时候最为完美,上方清亮无比,下方厚而充实,为何世人重要打破这种局势呢?2.得道之人若真的想文章中这般讲述,岂不会由于思虑过多,精神涣散,心不静而事不成吗?何故如此。
自我试答:1.我认为,世人总要打破这种浊水的状态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准确的来讲,世间根本没有虚幻的那种‘上方清亮无比,下方厚而充实’的浊水,有的只是那种一直被搅拌的浊水,即使污秽与清水一直混合的液体,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好奇欲、私欲等等与生俱来的性质造成的,但这并不怪世间万物,这是世间自然地法则,也就是我书中写过的“世无极善之物,也无极恶之物”这句话,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翻译成:“世间没有完全是明亮清水的内在,也没有完全是厚实污秽的内在”。2.我认为得道之人,在得道或者得道完成很久之后,面对文章中提到过的情况,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心境已经大成,这些人,往往遇事而不惊,反而沉稳,心平气和,不会被这些事情困扰到。自然心根本不会变的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