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和初中家长谈留学
每周末和节假日,约我面谈的,大部分都是初中生家长。他们问我的问题大同小异。最近他们爱问,国家对留学的政策将会怎样?最近为什么那么多国际学校改名?
国家政策很重要,但出国留学是非常私人的事,有家长担心的未来国家连这个都不让了,我觉得不太可能。除非发生了非常极端的事情,国家不会干预出国留学。这边护照能发,那边签证能给,孩子就走得成。
以留学美国为例。我们每年高考人数1000万,考研人数457万;赴美读大一的3万人,赴美读研一的6万人。前者是千里挑3,后者是百里挑1.5,国家不会和这一小撮儿人较劲,干什么不给你护照?然后这9万人每人每年捧着几万美元学费给美国送去,他们干什么不给你签证?
何况放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出去留学,相当于门就开了一点小缝儿,又何况根据最新数据,出去的人80%以上都回国效力,所以开放留学波及面非常小。
那国际学校改名是不是代表某种政策导向?国家是不是不让搞国际化学校了?我试着分析一下。
一是只要国家还发护照,就说明没想拦着您出去。如果您能出去,但国家又不允许国际学校或者国际部存在,会发生什么?
我相信届时留学家庭将携孩子在更低龄出国,去国外读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先不说初小,就是在国外读高中,然后又在国外读本科和研究生,10年下来,他的心还是不是本国的就难说了,还会有80%的孩子学成归来为国效力吗?从国家意志来说,让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国内接受教育,18岁在国内成人了、思想成熟了以后接受国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这部分人才回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政治问题。
国际学校和国际部就是为这个群体在国内培养而生的,是国家战略的有益补充。大方向不太可能变,否则是把自己人硬往外推,没有必要。
二是从双减这个动作开始,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民办教育的管控。这个思路应该是,你可以存在,但要严格按照国家新的要求来做。我身在民办之中,感受颇多。
我也看见一种可能。如果国家对民办国际教育的政策收紧,大概率会同时松动公办国际教育的政策,把出国这一小撮人的教育往公办挪。比如现在北京地区的高中生,每届出国5000多人,其中1800人在公立国际部,3200人在国际学校。那么未来会不会增加公办校国际部数量或者给公办校国际部更多的招生名额,调整到公办国际部承载3000人或更多,国际学校承载2000人或更少。
如果使用国家资源让公办校国际部更强,使用市场机制让差的民办私立国际学校淘汰,至少对有留学意向的普通大众来说没什么影响。
三是国际部招生逐步回归统招。
现在国际部招生比较灵活,虽限制跨区但可以跨区;虽参考中考分数,但是从初三上期末考试(0模)区排和1模区排非常重要;简历亮点也重要,如托福成绩等。灵活政策运行了几年以后,国际部生源形成不同梯队,生源不同又造成了申请结果的分化,大家又不甘于这种分化,于是激化了竞争,也加剧了焦虑。
政策的走向肯定是教育公平,从去年开始,对国际部的政策调控已经出现,出台了锁区、合格卡、统招等动作。也许有一天,国际部会彻底回归和普高完全一样的招生政策。
以上属善意妄议,但确是基于长期的观察。想表达的意思是,国家虽然会加强对留学和国际教育的管控,但是大方向应是优化,不会掀翻这张桌子。我希望家长们对这个能有信心。
说完了国,再说说家。
如果家庭的三方-爸爸、妈妈、孩子-没有对留学产生一致看法,最该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然后沿着一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而不是观望和拖延这个决定。
尤其不要把决定拖延到中考以后,让孩子觉得是因为中考没考好才出国。出国虽然也不能说是什么香饽饽,但也不至于沦为失败的苦果,何况这个果子一吃就是近十年。
对于本科出国,最晚达成一致的时间是初三那个春节,因为春节后国际部就陆续发招生简章或做招生动作了。
对于高中出国,最晚达成一致的时间是小升初拿到学籍卡后,因为高中去国外读好学校的难度比本科大,准备,要从小升初的那个暑假就开始。
这个周末面谈的一个家庭,显然没有对留学达成一致。妈妈是主张留学的;初二的孩子虽然态度两可,但已经参加过朝阳区两个学校的1.0考试了;爸爸并不太主张孩子出去。所以爸爸说,谢校长,你能不能把本科留学的三大理由摆一摆,我再想一想?
我说我没啥三大理由。我很难理性评价到底是出国留学好还是国内读大学好,就像我没有资格说是清北好、牛剑好、还是藤校好。我更不能因为做这个业务就把出国捧上天,那我就不是个独立的人,只是条拥护主人的小狗了。
我说,就谈谈我看到的留学三大原因吧。
一是周边牛人的孩子是否留学,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近三年,政、商、医生、律师、互联网、大学教师这六类人的子女出国最聚集。
二是图教育。现在算出国回报率的近乎绝迹了,以前家长爱算,我花了两三百万送孩子出国,他要挣多少年才回本。现在家长不谈这个。他们让孩子在国内接受K12教育,18岁后去国外接受另一套教育,也许他们认为前者我国最强,后者国外更有积淀。
三是图简历的含金量。国内竞争越发激烈,出国留学的人毕竟少,再卷也卷不过国内。孩子花小一点的力气可以上到世界排名不输给甚至高于国内七大(清、北、复、交、南、浙、科)的名校,简历含金量高,有利于就业。
这就是我看到的三个理性的原因。但是理性都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就不理性了。第一,虽六类人出国聚焦,可是这六类人的孩子在国内发展得也很多;第二,大家并不都认可国外的高等教育,有的孩子更适合在国内升学;第三,用人单位对国外大学的排名越来越敏锐,对各个大学的含金量考察得越来越细致,并不是排名好就一定含金量高。
如果理性就要彻底,彻底的理性只会激发更大的辩论。谈理性依据,在北京,有财力的非京籍对留学的争议最小,因为政策原因,如果高考,他们要不回原籍,要不去天津,所以出国留学成了一条方便的路。
但总的来说,出国留学更多是感情裹挟理性的决定。感性的因素不可小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我再给您两个理由。
一是孩子很想出去。也许他从小跟着大人在国外跑得多,或者是通过交换学习/冬夏令营,让他产生了对国外教育的好感。有个面谈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六年级去过一段时间美国,那里的老师总是肯定他的优点,可是国内的老师总是发现他的问题,这让孩子对那边产生了亲近感。孩子想出去,还因为他的同龄小朋友已经出去了,亲戚朋友走的多了,他受了影响,产生了思考,就也想去。
二是家长双方或家长一方受了自己当年未出国留学甚至是英语不好的刺激,现在有钱了去让孩子圆梦。
这两个理由更强大一些。我说的时候,妈妈使劲点头。
出国留学是大决定,同意不同意都正常。只是我发现,有时候妈妈更勇敢地让孩子离开自己。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尽早定下来,不要走着看。
留学定下来了,然后是路径规划和择校。
路径规划,指的是本科出去,还是高中就出去;本科出去的话,高中是去国际部,还是去国际学校;本科留学,高中不去普高,不展开说。
择校,是在这个大方向定了以后,在既定轨道上找最好的学校,上那艘最好的船。
每十组和我面谈的初中家庭,我只会建议一两组走高中出国的路。
什么样的人适合高中出去?
一是能从孩子的简历中看到两个特点,英语很好和很有亮点。
英语很好,是指在八年级上学期或九年级上学期考出托福105+或110+,倒推意味着这个孩子小学六年级前后具备至少是FCE的水平,或者虽然什么都没有考过,但是对英语有着长期的准备或浸泡,六七年级一上手托福就可以80分起步。
很有亮点,就是在申请材料中让招生官眼睛一亮并且可以在访校、面试中得到确认的东西。
具备以上两点,孩子有可能进入美国前二三十寄宿制高中,但这些学校每年落到北京,也就总共50-60个名额吧。
二是孩子的父母出于种种考虑,就是要坚定地出去。虽然孩子的英语和特色不足以申到顶级高中,但是可以接受中上等的学校,如美国前四五十名寄宿或走读,加拿大前十等。
多数家庭适合长线准备,走本科留学的路。
在低龄阶段,多数孩子的英语达不到申国外顶级高中的水平。这个”达不到”是非常正常的。根据大数据,不搞商业机构吹牛逼那套,中等生,没有英语天赋的,如果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起步学习托福,初一暑假后考出60-70,初二暑假后考出80-90,是大概率。而这样的成绩,与需要105+或110+的美加顶级高中无缘。
本科留学方向,在普通初中就读的同学,任务是“一个半”。一个,是中考。中考帮助全面夯实各个科目,为高中、大学及一生打下全面的学术基础。如果成绩好,能申请更好的国际部。半个,是托福。有余力再弄托福,增加申请国际部的筹码。上了好国际部,本科申请就有了保障。
初中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同学,任务是“三个”,要更忙乎一点。
首先应把更多的语言浸泡变成优秀的托福成绩;其次要关注目前所在国际学校高中部的学术是否可以吃饱,要不要换学校,往哪里换;第三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数学和科学有没有掉队,适时在课外加点餐。这部分同学没有中考半道筛一次,是一路直达美本申请,别等到十二年级上申请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漏洞。
规划定了,是择校。
在普通初中读下来的学生,最适合去国际部。学生的来源(京籍为主)、类型(中考筛选)、风格(不像国际学校有长时间国际化培养)都比较一致。择国际部的时候,一看门槛,各校对0模、1模和中考区排的要求不同,这种区排把国际部分成了一二三梯队;二看风格,这个要参加教育展、开放日、听讲座、自己去问。在相同梯队,看孩子个性和哪个学校的风格匹配。
普初的学生,只有两类人适合去国际学校。一是受政策限制,相同水平的情况,因为户籍原因进不去理想的国际部;二是即使门槛最低的国际部也考不上。当然,用心的国际学校也会用各种办法去普初吸纳优生。
初中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几乎回不到国际部了。因为国际部要中考成绩,而国际教育的方向不是中考,即使考了,成绩也不会太理想。
近两年,一些国际部为了吸引学尖,会为国际学校开放极少量名额,对学生的要求是学分优秀、托福顶级、有特长亮点,再经过面试确认。但这部分同学往往经过了小学6年初中3年在国际学校的熏陶,能否适应国际部是个很大的考验。
初中在国际学校读下来的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扰是感觉本校高中不够好,想换个国际学校。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只有一个办法。
先在IB国际文凭课程、A Level英式课程和AP美式课程的本轨道上选,就别再换体系了;然后在本轨道上找人数规模最大的、同时九升十、十升十一、十一升十二人数衰减最少的;最后在几个目标学校中观察学校风格与自家孩子的匹配。
总之,择校的本质,是择同学,择同学的办法是弄清楚入学门槛。越难进的,越是好学校。
举个例子。每年这时候,是朝阳区1.0的时候,就是提前一年选国际的苗子,孩子初三就直接进入国际培养路线。要不要1.0,是目前很多家长的问题。几年前刚这么搞的时候,那时是提前半年搞0.5,我是怀疑的;但现在态度有所松动。因为坚持搞了这么久以后,关注越来越多,想试试的越来越多,于是招生的门槛越来越高,进入这样项目的优生比以前多了,那就值得家长去考虑了。
学校定了,就是把孩子放在轨道上培养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在这时候翻开小本子说,那咱们说说,我家孩子到底该去哪个国家、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我说您先别着急。这些事要听孩子的。家长说,他怎么会知道啊?我说,等他进了国际部和国际学校,身边的同学全是出国的,身边的老师送走了好多届留学生了,耳濡目染的,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倾向。那时候您再顺势介入,现在还是要先忙眼前。
关于眼前的培养,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全面成长大于全科成长,全科成长大于英语成长。
家长最关心的,总是我家孩子学习行不行,哪个科目该补一补,哪个竞赛该参加。但在见了很多孩子以后,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您家孩子这个人行不行,个性行不行,性格行不行,状态行不行。
都是初一初二初三的,有的孩子非常生动,有的孩子爱笑,有的孩子擅长交流,还有的孩子可以教会我东西,例如最近我刚从一个学生那里知道了两本英文好书的名字。但是也有孩子的脑子是空的,有的孩子非常消极,有的孩子呆头呆脑,有的孩子(说得难听点)混了吧唧的。
家长最大的成功,是孩子这个人好。家长的婚姻关系、事业成败后形成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的态度、他们本人性格的开合程度等,都对孩子形成直接的影响。有的家长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没有把心意放在孩子身心的塑造上。也许是亲情使得无论孩子怎么样,自己的亲生骨肉嘛,自己都看着顺眼。事实上,作为一个人,孩子真是千差万别。
每场面谈后,我自己都会留下一点儿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情绪。看见有思想、有目标、有笑容、有爱的孩子最让人高兴,而有的孩子像只背着大硬壳的蜗牛,沉重地缓缓爬行,让人难过。
全面成长是指孩子的身心发展,留学三要素的考察给了我们一些借鉴。国外招生官除了看孩子学科成绩(要素1)和标化成绩(要素2),还通过活动、文书、推荐信、面试等方面去了解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素3)。
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学习以外,家长应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音体美特长、对社会的关注与贡献和领导力等。这都属于数以年计的长线培养,不像学科或者托福的成绩可以中短期突击。
全科成长,是指一到九年级的每门课都要努力学好。
对普通初中的孩子来说,中考这九门必须都好。不要有短板,不存在什么偏科问题。哪门课学不好,就想办法使劲学。一个初二的同学和我说他的数学“很有待提高”,我说这绝对不行,赶紧去提高,也一定能提高。
对国际学校的初中生来说,没有中考,意味着平时成绩都重要,平时成绩的汇总就相当于中考了。要提防数学提前滑坡,这会限制对未来专业的选择。
有一次我的同事王梅采访某国际学校英国外教,他谈到自己小时候学GCSE的时候选了十门课,之后学A Level的时候选了四门课,放弃了数学。他说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从此数学就再也没有行过。所以他建议学生一定要文理搭配,比如可以选历史当主课,但一定再搭一门理科。
最后谈以留学为目标的英语成长。
普通中学的初中生在小升初拿到学籍卡以后,应启动托福学习。但是一定不要孩子一下就进入托福真题,最好的节奏是用初一和初二共四个半年,分四个阶段,从与托福有关的英语能力入手,把孩子要学的语料搞的有趣一点,便于他们带着热情坚持下去。然后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在能力铺垫了两年以后,再进入集中刷题段。然后在暑假后迎来托福第一次实考,冲击好成绩。
我们过去几年搞托福预备,是把我们在大学生、高中生托福备考的经验下沉,做成了青少低龄版。根本的问题还是抑制快速要分的功利心,做好分数与兴趣的结合,最后要用这个分的时候水到渠成。
这几年最令我受挫的事情,就是家长搂着低龄的孩子雄心勃勃进入托福学习,结果孩子被枯燥的真题震惊了。那些远高于认知能力的考试内容、远难于现有水平的单词和语法迎面扑来,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这还谈什么出国呢?
所以,我认定初一全年或初二上半年进入托福学习,都应该先从能力进。只有在初二下半年及以后进入、或者特别着急出分的孩子,才应该直接进入托福备考。一般着急的人进入托福全程班课,特别着急的人可以一对一,但出分的效度仍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进入时的水平。光我手头这几个初二或初三就搞出106、107、109、112的,我观察他们小时候碰英语都比较早,也不乏有点天赋,我们起了一些助力,但不能乱吹牛逼,他们不代表大多数孩子。我认为中等生经过训练,在初三上学期搞到90+是比较现实的目标。
近三年以来,我们积累超过一万份中考后学生的Mini-Test成绩,是他们在初三升高一那个暑假的水平表达,平均分数是42-47。翻译成托福成绩,大约是35-40分。这样的准高一学生,经过半年150小时听课加150小时练习,根据我们的数据,托福平均成绩提升到79。这把尺子,可以用来衡量更加低龄学生的进步程度是否正常。
托福并不容易。北京最顶级的国际部-实验中学国际部,新高一招生120人左右,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北京0模、1模或中考区排最好的一批人,即使是这样一批人,有40%左右的学生在进入高一的时候并没有托福成绩。这一方面说明了进入顶级国际部的核心指标是区排,也部分说明了初中生托福学习的难度。
国际学校的初中生学情不同,他们分成两批。
多数人从小学就在国际学校,在9年级迎来托福首考,目标95+算基本完成任务。首考之前只需要集中刷题两三周即可,不用托福预备段学习,因为漫长的英语浸泡就是最好的托福能力预备。一旦成绩不佳,说明以往过于躺平,也说明英语天赋一般,应立即加强精读训练,夯实单词和语法。
少数人是从6年级或7年级转入国际学校。他们应该和普通初中的学生一样,同步或者提前一年进入托福预备,我们把这批人叫托福预备的国际生。
不得不说,时代真的变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要学好英语,英语好特别开心,英语不好就很不好意思。但是当我看着积水潭地铁站的英文标识从Jishuitan Station变成Jishuitan Zhan的时候、当我这个数学不好的人学不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和机器学习的时候、当我看着吃了半辈子饭的翻译行业越来越像司机这个熟练工种并越来越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我百感交集,有落伍的感觉。
英语真的变成工具了。孩子们只是用它学各科知识。各科知识的基础打得越扎实,孩子们应对未来的能力就越强。在各科知识里,数学和与数学相关的计算机语言,成了我们那个时代曾经崇拜过的世界语,这才是向未来前进的基础。而且,我们小时候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觉又回来了。
说这些,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而是想说面向未来的成长最重要。面对这个最重要的目标,该不该留学、该怎么规划和择校、该怎么应对各科学习,也就容易看清楚了。
在目前的局势下和低龄学生的家长谈留学,当然包含着一部分现实因素。我是70后,我们这代人,和孩子生长的时代很不同。我们各有自己的幸运和不幸。我对未来一定会好这个曾经深入我心的结论已经有了诸多怀疑。孩子们有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更惨,所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尤其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可以腾挪的世界,是我们这些大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说,父母为孩子焦虑,并没有什么不正确,这不正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么,只是我们想出办法来安放焦虑、解决焦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