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月二,龙抬头,为啥要理发?原来是个误会!

2022-03-04 16:41 作者:播优私塾秦老师  | 我要投稿

“二月二,龙抬头

孩子大人要剃头”

又到农历二月二

一句民谚唱出了人们的精气神儿

那么问题来了:

为啥二月二要剪头发?

憋了一正月野蛮生长的头发

总算有机会一剪而后爽了

虽然你可以剪头发了

但是吧

当你走进理发店

想剪个空气刘海

剪完后

是这样的

然后你发现

“Tony老师”永远听不懂你说的

“剪一点点”

然后

在“Tony老师”心满意足地剪完后

你照了下镜子

发现

他给了你一种新的“审美”

不过

你有没有想过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他

虽然新剪的发型

你不一定满意

但“二月二剪头发”的仪式感

总归还是要有的

毕竟这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为的就是讨彩头

借“龙抬头”之吉日

辞旧迎新

希望由此

带来好运、顺顺利利

关于“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古人仰望苍穹所捕获的浪漫与神奇。“龙抬头”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那么二月二到底属于什么节呢?

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德宗硬安排出来的节日

唐朝前期,正月有上元节(正月十五),三月有上巳节(三月初三),四月有浴佛节(四月初八),五月有端午节(五月初五),六月有庆阳节(六月初一),七月有中元节(七月十五),八月有中秋节(八月十五),九月有重阳节(九月初九),十月有下元节(十月十五),十一月有顺圣节(十一月初五),十二月有岁除节(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

一年到头,每个月都有节,唯独二月没有。公不公平?不公平。放到今天,我们一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唐朝前几个皇帝也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可是到了唐朝第十个皇帝唐德宗那里,问题就大了,他决定给二月安排一个全新的节日。

公元789年,唐德宗在朝会上宣布,要在没有固定节日的二月设立一个固定节日。宰相李泌建议,该节日不妨定在二月初一,取名“中和节”。唐德宗大喜,让李泌帮忙制定中和节的习俗。然后呢,李泌就制定了如下风俗:

第一,休假一天,皇帝赏赐群臣适合在春天穿的单衣,君臣共同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名曰“中和宴”;

第二,百姓用青布做荷包,把往年收获的一些谷物装进去,互相馈赠节礼,然后聚餐喝酒,名曰“中和酒”;

第三,百官向皇帝献农书,百姓祭祀农神,既表示重视农耕,又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对于以上建议,唐德宗全部接受。790年二月初一,他在长安城郊的曲江之畔赐宴群臣,中和节正式开始。多年以后,白居易写诗怀念唐德宗,其中有这么几句:“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意思是赞扬他设立了中和节,此节将来传承千年,后人都要感谢德宗皇帝。

中和节从唐朝传承到了宋朝,却又在宋朝衍生出一个更新的节日,把中和节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所谓“更新的节日”,指的就是二月二。

北宋风俗宝典《岁时杂记》记载:“皇朝中和节唯作朝假,不休务。”南宋风俗宝典《武林旧事》写道:“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唐人最重,今唯作假,乃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公裳而已。”唐朝人最看重二月初一中和节,而宋朝仅停止朝会一天,皇帝和百官在这天换掉冬装,改穿春装,以此度过此节。

在宋朝,中和节只是象征地过一下,到了次日二月二就不一样了,过得非常隆重。《宋史·礼志》《宋会要辑稿》《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多种文献都有描述:首先,地方高官和臣服于大宋的各个藩国都要向皇帝进献“金银挑菜器”;其次,后宫嫔妃集体去御花园里“挑菜”,然后皇宫里会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挑菜宴”;最后,市民集体出城“挑菜”。

“挑菜”就是挖野菜。“金银挑菜器”就是用黄金和白银打造的小铲子、小剪子、小刀子,这是群臣和藩国献给嫔妃们的挖野菜工具。“挑菜宴”,则是宋朝皇帝、皇子、嫔妃和皇族亲贵们在二月二晚上举办的野菜宴会和有奖竞猜——皇帝将野菜标签摆出来,让大伙猜席上的佳肴分别是用哪些野菜做的,猜中有奖,猜不对则受罚。举国上下之所以要在二月二这天“挑菜”,主要是图个乐呵。

大伙都在屋里憋一个冬天了,好不容易春暖花开,野菜青青,挖野菜等于放风,吃野菜等于尝鲜。于是在宋朝,二月二被称为“挑菜节”,这是一个通过挖野菜来狂欢的盛大节日。

成书于元朝的生活手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宋朝方士提出“本命日”概念,像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初八、九月初九这类日子,都叫做本命日,都是适合祭神祈福的日子。二月二既是挑菜节,又是本命日,所以挖完野菜正好祭神。怎么祭呢?用荠菜的嫩叶做菜吃,用不能吃的荠菜梗烧成灰,撒到床底下,撒到院子里,据说这样就能防止蚊蝇滋生,防止蛇鼠猖獗,防止蜈蚣和蝎子出来蜇人。

唐朝已经把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干吗不在二月初一挖野菜和赶毒虫,干吗非要选择二月初二呢?这又跟宋朝的历法和星相学有关。宋朝不仅有阴历(也就是今天说的“农历”),而且有阳历(类似于通用的“公历”),前者根据月亮圆缺周期推算,后者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推算。在阴历中,宋朝人特别讨厌“朔日”和“晦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为啥?因为这两天不可能看见月亮。用《宋史·天文志》的说法:“是为阴胜阳,其变重,自古圣人畏之。”阴气最重,胜过阳气,对人不利,自古圣人都畏惧。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朔日。朔日阴气重,所以不宜过节,所以改到二月初二再庆祝。

现在我们可以做个小结:二月里本来没有节日,唐德宗将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觉得二月初一不吉利,所以把节日改到了二月初二。这就是二月二的来历。二月二,龙抬头,这“龙抬头”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龙抬头原本只是古人对惊蛰的俗称,跟二月二没关系。

二十四节气,惊蛰排第三,属于春天的节气。用公历推算的话,惊蛰非常规矩,每年不是在3月5号,就是在3月6号。如果用农历推算,惊蛰就会跑来跑去,有时候在正月,有时候在二月,有时候在三月。但不管在哪个月,古人都认为惊蛰这天非常重要,认为它是阴气衰落、阳气上升、春雷乍动、万物复苏的日子。惊蛰一到,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动物就会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会苏醒。所以,惊蛰就等于龙抬头。

苏东坡的好朋友刘敞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池上龙蛇惊蛰起”,意思是龙和蛇在冬天沉睡,直到惊蛰才会抬头。南宋前期,诗人张元干也写过一首诗,专门说惊蛰:“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意思是那一年惊蛰在正月中旬,元宵节的花灯刚挂出来,恰好惊蛰,春雷一声,万物复苏,龙啊蛇啊蚯蚓啊青蛙啊就都跑出来了。

苏东坡晚年有一个死对头,名叫刘挚,在二月二挑菜节写了一首诗:“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那一年是农历闰年,闰正月,春天特别晚,到了二月还像冬天,野菜没有露头,惊蛰没有来到,二月二无法挑菜,沉睡的龙尚未抬头。您瞧,当时二月二并没有龙抬头,惊蛰才是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到什么时候才跟龙抬头划等号呢?得等到元朝。元朝文献《南村辍耕录》有记载,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半都碰巧赶上了“本命日”:正月初一立春,二月初二惊蛰,三月初三清明,四月初四立夏,五月初五芒种,六月初六小暑,七月初七立秋,八月初八白露,九月初九寒露,十月初十立冬,十一月十一大雪,十二月十二大寒。正是因为这年二月二碰巧惊蛰,所以元朝人碰巧在二月二这天庆祝了龙抬头,这就是二月二跟龙抬头画等号的开始。然后呢?对历法半懂不懂甚至一窍不通的绝大多数元朝人就误会了,误以为二月二就是龙抬头。这样一来,用不着推算节气,用不着去查每年的惊蛰到底是在哪一天,只要到了二月二,就说龙抬头,简单粗暴,相当省事。

我们继续说元朝。前面不是说嘛,正因为公元1294年惊蛰碰巧撞上二月二,所以元朝人就将二月二与龙抬头捆绑起来,从此一直都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为啥要理发?原来是个误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