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令人休克甚至死亡的「荔枝病」,到底是何方神圣?

2021-06-22 13:52 作者:厨房人类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作为一款人气水果,荔枝从古到今都深受我们的欢迎。


尤其是今年荔枝的价格还差点创历史新低,搞到我都想买几斤尝尝了:



正当我打算去水果店的时候,一条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条新闻看得我云里雾里:


“荔枝病”是啥玩意,我之前怎么听都没听过?


不会是央视骗人吧?


但这也不可能啊…



带着这个疑问,我连忙去搜集了一下资料。


好家伙,一搜吓一跳!


荔枝病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每年都有人因为此病而入院!


月初,广东惠州的黄女士在吃了一斤荔枝后,就因为荔枝病而入院:



17年,一男子中招:



16年,一宝宝中招:



甚至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荔枝病更是一度极其猖獗,发病率极高,严重的甚至能致人死亡


1999年,云南某村在短时间有三男三女相继死亡,死因都是由于空腹吃荔枝过量, 引起低血糖死亡。



同年在广西,有70多人患上荔枝病,其中有10人死亡,死者大多是年龄比较小的儿童。



2019年,印度的荔枝病甚至导致了103名儿童死亡:


铺垫就到这里。


那到底什么是荔枝病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


荔枝是一种含糖量很高的水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果糖



我们都知道,糖分如果进入人体后,血糖浓度会提高,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而胰岛素会帮助人体分解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问题是果糖它进入胃肠道后,它还要经过吸收后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


这个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而胰岛素它是模范打工人,时刻都需要工作。


在果糖还在转化葡萄糖时,胰岛素就先分解掉人体原有的葡萄糖了。


于是低血糖的症状,就出现了。



更夸张的是,荔枝还含有两种物质:


“次甘氨酸A”“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


这两种物质不仅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还会破坏体内的脱氢酶,阻断葡萄糖的生成和抑制脂肪酸代谢。



这一来二去的,我们吃的荔枝越多,血糖短时间内就下降得越快。


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就会找上门来,「荔枝病」就这么产生了。


那了解荔枝病的发病原理后,我们该如何去预防呢?


首先,荔枝千万别吃太多。


营养学家一般建议成人一天吃10颗以内,儿童5~6颗比较合适。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人家苏东坡不是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吗?


害,人家夸张点去写,你还真信啦?


你一天吃三百颗荔枝试试嘛,不是满嘴口腔溃疡就是严重低血糖。



第二,不要「空腹」吃荔枝。


印度103名儿童死亡的背后,正是由于他们空腹吃了太多的荔枝导致的。



病发的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却盛产荔枝


当地人饿坏的时候,就去树上摘荔枝吃。


一旦患者是在「空腹」状态下吃的荔枝,没有其他途径补充葡萄糖,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第三,不要吃未成熟的荔枝。


它们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含量会更高,从而使低血糖更容易发生。



第四,小朋友要少吃荔枝。


纵观我开头列举的病例不难发现:


无论是广西还是印度荔枝病事件,小朋友都是荔枝病发病的「重灾区」


另外,荔枝的核中同样含有大量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


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别咽下去



总的来说,荔枝病看起来比较可怕,其实还是比较好预防的。


各位把它当做是“plus版”的低血糖,在吃的时候不要空腹吃,不要过度吃就好了。


如果你吃荔枝后觉得头晕、乏力,记得及时补充葡萄糖哦。


弄明白了这些,「荔枝病」也就没那么可怕啦!




令人休克甚至死亡的「荔枝病」,到底是何方神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