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王僧辩 字君才

王僧辩 字君才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
在平定侯景之乱前,梁元帝萧绎曾向西魏称臣,既称帝便不再称臣,并要求西魏归还所侵占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阳等地。当时,西魏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据襄阳的萧詧的请求下,派军进袭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被执处死。江陵城破后,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王僧辩以拥立之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陵陷落后,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治武昌)投降了北齐,北齐又捎信给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寒山被俘的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梁武帝的亲侄子,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这种要求遭到王僧辩等人的拒绝。北齐于是派高欢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由于王僧辩无力抵挡高涣的大军,只得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得到萧渊明同意后,迎立其即位为帝,王僧辩被封为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绍泰元年九月甲辰(二十七)日(555年10月26日),反对迎立萧渊明的陈霸先率军偷袭王僧辩,将其擒获后缢杀。
统帅 B
(王僧辩挟全楚之兵,戡定安辑,大拯横流,功堪亚夫,不为过矣。然居伊、霍之任,畏难于齐师,岂不自取无术哉?)
武力 D+
(射不穿札)
军谋 B-
(王僧辩奋起於梁末,静难夷凶,颇多智谋。巴陵之役,盖侯景倾灭之始也。)
智略 C+
(王僧辩学涉该博,言辞辩捷,尤明左氏春秋。及梁末匡主,功勋卓立。然内有奥主而外求君,遂使尊卑易位,亲疏贸序,既同儿戏,且类弈棋。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不亦悲乎!)
内政 D+
(王僧辩驭下无法,及据台城,军人卤掠,驱逼居人。都下百姓父子兄弟相哭,自石头至于东城,被执缚者,男女裸露,衵衣不免。缘淮号叫,翻思景焉。)
魅力 C
(王僧辩器宇肃然,风格秀举,有陵云之气。于陨覆之际,克平祸乱,功亦著焉。然驭军无法,卤掠京邑,百姓厌之。及至受胁齐师,傍立支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丧国倾宗,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