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靠什么打赢《流浪地球》参评奥斯卡?
1.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终于公布了明年2月份的奥斯卡金像奖报名情况。
我国参评的并非此前盛传的《流浪地球》,而是燃爆今夏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

回想一下两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在暑期档创造了票房神话的《战狼2》,被送去冲奥。
难道说票房=影片质量=冲奥资格?
网友在微博里炸了。

不过转念一想,也不是不可以。
《哪吒》从上映前被各大影评人不看好,到之后凭借口碑实现票房逆袭,以近50亿票房收官,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点燃继《大圣归来》之后“国漫崛起”的信心,在内容上,首先是过关的。
光有国内观众集体叫好不算什么,毕竟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过于民族主义的文化,在西方世界往往得不到共鸣。
不过《哪吒》似乎没有水土不服。
8月底在北美上映25天后,票房3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535万元。仅次于《流浪地球》位列中国电影在北美的票房亚军。

如果说票房是市场反映的佐证,那么imdb的评分,更能反映出观众对电影的态度。
《哪吒》豆瓣评分8.6,imdb评分7.8 。

再来看看近年其他冲奥电影imdb的评分。
《邪不压正》6.4分,《战狼2》6.1分,《大唐玄奘》5.9分,《金陵十三钗》7.6分。都不及《哪吒》的7.8分。




从imdb的评分至少可以看到,相比中国式黑色幽默的《邪不压正》、民族主义的《战狼2 》,外国观众对《哪吒》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显然更高。
这样一部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的电影,又是影视寒冬中的救市之作,代表我国去参加奥斯卡,也是合情合理。
2.
大家对《哪吒》冲奥感到意外的另一点在于《哪吒》不仅是商业片,而且是动漫。
毕竟之前几年,我国的冲奥电影一直是这样的。

要么是姜文、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在国际上知名度颇高,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征战各大电影节的名导们新出的作品。
要么是票房极好的作品,有的是现实主义,有的充满爱国主义情怀。
今年突然送个动漫出去,好像对冲奥这事不够重视?
其实不是。
从类型来说,作为漫画电影和商业片,《哪吒》似乎与其他国家送上的片子有些不太一样——
隔壁韩国送上的是刚在戛纳出尽风头的《寄生虫》,西班牙送上的是《痛苦与荣耀》,法国《悲惨世界》......
《哪吒》在一众反映现实的艺术片中乍看有些突兀,但也并非异类。
因为早在2001年,动漫《千与千寻》就代表日本电影去征战奥斯卡,拿下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今年,日本再次送动漫冲奥——新海诚的《天气之子》。
动漫电影冲奥早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有人觉得,太过商业化的《哪吒》会不会与奥斯卡画风不符。
当然不啊,前不久迪士尼还官宣了《复联4》冲奥的消息。

《复联4》可是标准的商业片+粉丝电影。
各大国际电影节早都不是很多年前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只欢迎曲高和寡的艺术片的样子了。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中《小丑》拔得头筹,就能说明变化。
因为,电影是商业和艺术兼具的,二者看似独立,其实相依相存。
所以,文化本身多元,艺术更无国界,电影节欢迎的不只是现实主义艺术片,还有更多类型电影。
用固有思维和既定形式去下意识评判冲奥影片的好坏,未免武断。
《哪吒》讲的是打破偏见的故事,那么,也该让一些对电影和电影节认识片面的人,打破固有偏见了。
此外,从题材来看,《哪吒》继承了我国送片的一贯传统——即中国特色。
作为一个脱胎于中国多年文明的人物形象,哪吒全世界独一份。
但这种独特,又不会格格不入。
《哪吒》电影对这个形象的再塑造,拓宽了这个文化形象的边界。
如果说《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更多传达了对父权的强烈反抗,带有强烈的中国本土文化色彩,那么新的《哪吒》,是属于全世界的。
它讨论的是命运、自由、意志。
这些命题,不止能让中国观众热泪盈眶,也与崇尚自由平等的西方价值观不谋而合。
相比2013年《金陵十三钗》因“妓女救国”这一命题,在西方社会引起的“人权”争议,《哪吒》自然不会有这种水土不服。
再相比同样票房奇高的《战狼2》中爆棚的爱国主义情怀,《哪吒》的价值观更普世,受众面积更广。
所以说,送《哪吒》去冲奥,合情合理啊。
3.
在微博的评论区,关于《哪吒》冲奥拿奖这件事,也引起不少争议。
有网友觉得《哪吒》走出国门还是算了吧。另一部分网友认为那些不看好《哪吒》的人,没有民族自信。

那么问题来了,冲奥就是为了拿奖吗?
未必。
经过这么多年,大家对奥斯卡的态度有所转变,对拿奖这件事,也不再如以前那么看重。
网友们对《哪吒》冲奥,也大都抱着乐观态度,拿不拿奖是其次,能让国人认可的国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人认识和关注,本身也是参赛的另一重意义。

今年前半年电影市场极度低迷的状况下,《哪吒》能平地起惊雷,以口碑逆转排片和票房,让观众再次相信“国漫崛起”并非口号。
这对于寒冬中的中国电影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加上《哪吒》在剧情内容上的创新突破,让观众看到中国古典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结合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憧憬起古神话漫改的各种可能性,对之后将要上映的《姜子牙》也无限期待。
前文所述《哪吒》在国外的表现并没有水土不服,说明这种文化传送是成功的。
每到国际电影节,总会有观众说中外文化差异巨大,西方人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底蕴,所以get不到东方电影中的神韵。
的确,许多中外冲突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对大洋彼岸的彼此不太了解。
事实上,在更能刺激情绪的好莱坞式大片的浸润下,这些年我们对外国的了解远胜于外国人对我们的了解。
反观我国的文化输出上努力多多——世界各地兴建的孔子学院、各个高校成立的对外汉语专业......时间精力和钱财都没少投入,成效却不大。
究其原因,是每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输出文化的方式。
就现在而言,比起更加直白的文化说教,文化输出更需要包装成产品才行。
美国把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包装成了漫威电影。日本把他们的武士忍者的文化通过动漫的形式往全世界输出。
这些都是已经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
所以我觉得哪吒这次是非常好的一个尝试,它用现代人会喜欢的方式,讲了一个中国古典的故事。
不但适合和外国人沟通,也适合和现在的年轻人沟通。
近几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不少,但能在国内外、行业内外均获得好评的电影,其实并不多。
渲染爱国主义,主打燃情的电影不少,票房均可。
然不论是《战狼2》,还是开创了中国科幻片元年的《流浪地球》,在高票房之下,隐藏的是国内外类型片成熟度的巨大差异。
网上说这些电影拿到好莱坞属于及格水平的言论屡见不鲜。
反观《哪吒》,这个以中国文化形象为依托,用旧瓶装新酒,颠覆传统神话形象的动漫,却得到业内业外一致好评。
因此,拿不拿奖是其次,能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年的与时俱进,看看我们国家在动漫上的突破,提升一下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就已足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