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在英国也被“污名化”?原来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

01.游戏在外国也被污名化?
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精神XX:游戏成瘾会毁掉一代人吗》引发了国内外网友们的热议。
文章说到,游戏是一种对健康有风险的活动,它与其它屏幕活动不同,游戏正成为另一种全球疫情,我们应该意识到游戏的'成瘾'性了---

文章的作者也列举了过去一篇报道中的数据研究,称全球玩家当中,预计有3%的玩家患有游戏障碍;
此外,她还批判了英国游戏行业只是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子游戏监管机构,防止玩家沉迷游戏---

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采访到一位家长,这位家长称自己的儿子在玩一个叫《堡垒之夜》的游戏,这款游戏不但免费,而且极容易令人上瘾,仿佛就像有人正在给他注射上瘾的药物,危害极大---

看到权威报刊上的记者批判游戏,一些玩家和知名游戏编辑纷纷表示抗议,他们认为,与其批判游戏的成瘾性,如此污名化和忽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一些游戏制作商也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他们也有开发一些益智游戏,同时也受相关部门的监管,都是合法合规的开发游戏---

都说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很多知名的电子游戏,都是外国厂商开发的,他们总能及时享受到丰富的游戏资源;
反观国内,早在20年前,就有媒体称电子游戏是“电子HLY”,该文章不仅对电子游戏进行了污名化,引发了国内家长的担心甚至是恐慌,还促进了“游戏机禁令”的颁布,以至于十多年来,中国的游戏机市场趋于停滞,落后于世界;“电子游戏”,也成为家长们闻风丧胆的妖魔---

不过时过境迁,谁能想到20年后,外国媒体也开始将游戏批判为“精神XX”,并同样引发了家长们的担忧,不知这篇文章,又会在外国的游戏行业掀起怎样的波澜呢?
02.为游戏正名
其实前不久,国内也刊登了一篇将电子游戏比作DP的文章,文章用多组数据论证游戏已经成为祸害未成年身心发展的东西,社会应该警惕并尽早合理规范电子游戏。
该文章一经发表,TX、WY、三七互娱等游戏大厂的股票出现不同程度的跌幅,也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网友们的激愤。不过就在几小时后,该文章迫于舆论压力,将“DP”相关内容进行删改后重新发布---

国内权威媒体知错能改的态度还是平复了不少网友们激动的心情,各游戏厂商的股价也在这之后有所回升。
不过有趣的是,这份报道的影响力传至了千里之外的英国,英国媒体根据这篇报道同样是把游戏比作“精神XX”,看来全世界的家长可能都一样,总是找各种借口去掩饰自己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过近年来,随着游戏行业的不断发展,游戏也扛起文化输出的大任,大众对游戏的认知也从开始改变。
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电子竞技(电竞)列为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电竞被纳为表演项目,中国代表队在该项目之中收获了两金一银的成绩,不仅国内粉丝欣喜万分,就连一些权威官媒也大赞其为国争光;而一些高校也随即开通了相关的电竞专业,中国电子游戏的春天似乎就要到来---

有网友就收集过近几十年来国内权威媒体对电子游戏的相关报道,发现媒体对电子游戏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他们对游戏积极作用的报道从零到有,负面报道的比重不断下降,一些关于“文化输出”、“文娱新方式”的报道逐成为新方向。
媒体的牵头也让不少网友和家长改变了对游戏的看法,开始对这一曾经的“妖魔”多了些理解和宽容---

诚然,在很多家长看来,游戏剥夺了孩子的注意力、学习兴趣,一些暴力、血X的场景更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其实,适量的游戏不仅有助于锻炼玩家的集中力、反应力,一些多人游戏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思维能力;此外,游戏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输出载体,很多知名游戏就大量参考史实资料,并对其进行还原和创新,成为不少玩家了解他国文化的渠道---

例如,《刺客信条》系列就是参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筑、习俗并在游戏当中还原;而“大革命”中几乎百分百还原的场景,甚至可能对修复巴黎圣母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狼》当中对日本鬼佛文化也做到还原,让很多国外玩家了解到了这些民俗文化---

而中国近年来也有游戏做到了文化输出。2020年9月,《原神》正式上线,这款自宣布制作起就备受瞩目的游戏不仅在开服时在国内引发热潮,还走出了国门,深受外国玩家的欢迎---

游戏中璃月地区的设定就大量参考中国的传统建筑、民间传说和风景名胜。凭借这些走心的设定,《原神》拿下了游戏界的奥斯卡“金摇杆奖”最佳游戏第二名、APP Steor和Google Play的年度最佳游戏;
更有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在推特上推荐《原神》,以及在前段时间发布的《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公示名单》中,《原神》和米哈游都登上了榜单,做出新一轮文化输出的榜样呢---

03.最后
我很庆幸在20年过去之后,国内舆论对电子游戏的态度能够发生180度的转变。
从刚开始肆无忌惮地攻击和抹黑,甚至还一度催生出诸如杨永信和陶宏开等等置办的采用非人道方式治疗的网瘾学校,并一度让国产游戏滞后了整整10年以上,直至今日也难有佳作能够拿去国际舞台竞逐---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哪怕是权威媒体的“污名化”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修正,并让一众游戏大厂得到回暖。这种“打脸”和“浪子回头”的认错方式,无疑也体现了电子游戏在国内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反观英国媒体怒斥电子游戏的行为,在我眼中,这简直就是一种退化呢---

当然,游戏并不是百利无害的,毕竟凡事都要讲究量,平时就算是饭吃多了,也会吃饱了撑着。身为游戏玩家,我们应该警惕的是沉迷所带来的危害,适量的游戏,才能发挥游戏积极的作用。
此外,将电子游戏称为“DP”确实是有些夸张,游戏也许与它们一样具有成瘾性,但后者百害无一利,一味地将电子游戏用DP之名污蔑,只会降低DP在公众心中的防御阈值---

不过随着游戏积极的一面不断被发掘,游戏的妖魔形象也逐渐在公众心目中剔除,相信随着相关部门的加强管理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游戏能够真正摆脱负面印象.
国产游戏产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