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家庭-婚姻:第164-167节

2023-02-25 23:53 作者:扬之水hh  | 我要投稿

【第 164 节】 契约的订定本身就包含着所有权的真实移转在内(第79节),同样,庄严地宣布同意建立婚姻这一伦理性的结合以及家庭和自治团体(教会在这方面参加进来是另一规定,不在本书论列之内)对它相应的承认和认可,构成了正式结婚和婚姻的现实。 *指举行婚礼。 只有举行了这种仪式之后,夫妇的结合在伦理上才告成立,因为在举行仪式时所使用的符号,即语言,是精神的东西中最富于精神的定在(第78节),从而使实体性的东西得以完成。 *在婚礼中所使用的语言,将婚姻的精神内容表现出来,使婚姻这种伦理实体获得了一种精神性的规定性。 *只有举行了仪式,用语言说出来,婚姻才得以完成。 其结果,感性的、属于自然生活的环节,就作为一种属于伦理结合的外部定在的后果和偶性,而被设定在它的伦理关系中,至于伦理结合则完全在于互爱互助。 【第 164 节】附释 如果有人问,什么才应该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以便据以制定或评断法规,那么,这一问题应该了解为:婚姻现实的各个方面,哪一方面应该被认为最本质的?其实任何一个方面单独说来都不构成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内容(即伦理性的东西)的全部范围。实存的婚姻可能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有所欠缺(*如财富、门第、相貌等等),而仍无害于婚姻的本质。 *财产、门第、相貌等等都和婚姻本质的规定没关系。本质的规定是双方的互爱和互助。 缔结婚姻本身即婚礼把这种结合的本质明示和确认为一种伦理性的东西,凌驾于感觉和特殊倾向等偶然的东西之上。如果这种婚礼只是当作外在的仪式和单纯的所谓民事命令,那么这种结婚就没有其他意义,而似乎只是为了建立和认证民事关系,或者它根本就是一种民事命令或教会命令的赤裸裸的任意。 *如果只是把婚姻作为外在仪式,那就没有意义了。 这种命令不仅对婚姻的本性说无足轻重,而且还辱没了爱的情感,并作为一种异物而破坏这种结合的真挚性,因为,由于命令之故,心情就赋予这种结婚仪式以意义,并把它看作全心全意彼此委身的先决条件。这种意见妄以为自己提供了爱的自由、真挚和完美的最高概念,其实它倒反否认了爱的伦理性,否认了较高的方面,即克制和压抑着单纯自然冲动的那一方面,这种克制和压抑早已天然地含蕴在羞怯中,并由于意识达到更多的精神上规定而上升为贞洁和端庄。 更确切些说,这种意见排斥了婚姻的伦理规定,这种伦理性的规定在于,当事人的意识从它的自然性和主观性中结晶为对实体物的思想,它不再一直保留着爱慕的偶然性和任性,而是使婚姻的结合摆脱这种任性的领域,使自己在受家神约束中服从实体性的东西。它贬低感性环节,使其受真实的和伦理的婚姻关系的制约、受承认婚姻结合为伦理性的结合的制约。 只有厚颜无耻和支持这种无耻的理智才不能领会实体性的关系的思辨本性,但是伦理上纯洁的心情以及基督教民族的立法莫不与这种思辨本性相适应的。 *黑格尔反对把婚姻仅仅看成是一个仪式,一道民事命令。假如把婚姻仅看成是仪式或命令,就把婚姻建立在了心情的基础上。 *婚姻仪式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语言的方式使两人结合达到统一而形成的伦理实体获得精神性的规定。 【第 164 节】补充(“自由”恋爱) 弗里德里希·封·施雷格尔在所著《卢辛德》一书中和它的一个信徒在《一个匿名者的信札》中,提出了一种见解,认为结婚仪式是多余的,是一种形式,可以把它抛弃,因为爱才是实体性的东西,甚至爱由于隆重的仪式会丧失它的价值。他们认为感性地委身于对方对证明爱的自由和真挚说来是必要的。这种论据对诱奸者说来原不生疏。 *“婚姻仪式是多余的”这种观点无非是给诱奸者制造操作空间。 就男女关系而论,必须指出,女子委身事人就丧失了她的贞操;其在男子则不然,因为他在家庭之外有另一个伦理活动范围。女子的归宿本质上在于结婚。因此,所要求于她的是:她的爱应采取婚姻的形态,同时爱的各种不同环节应达到它们彼此间真正合乎理性的关系。 *黑格尔轻视女性,认为女人的命运就是结婚,结了婚就达到了女人的实体性的目的;男人则不同,男人在家庭之外还有另外的伦理生活。 【第 165 节】 两性的自然规定性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意义为差别(*两性的自然差别)所规定,作为概念的那种伦理性的实体性在它本身中分为这种差别,以便从中获得它作为具体统一的生命力。 *这个差别就是指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夫妻之间是有差别的。 【笔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家庭-婚姻:第164-167节 【第 166 节】 因此,一种性别是精神而自身分为自为的个人的独立性和对自由普遍性的知识和意志,也就是说分为思辨的思想的那自我意识和对客观的最终目的的希求。 *指男性。男人在精神上确认自己的自为的个人独立性,即自愿放弃自己的人格而同另一人结合成一个人,同时又保持自己对更高的自由普遍性(家庭以外的最高伦理实体-国家)的支持和希求。 另一种性别是保持在统一中的精神,它是采取具体单一性和感觉的形式的那种对实体性的东西的认识和希求。 *指女性。女性所看重就是家庭,女性在家庭以外没有她的世界。 在对外关系中,前一种性别是有力的和主动的,后一种是被动的和主观的。 *在家庭以外的关系中,男性是有力的和主动的,女性是被动的和主观的。 因此,男子的现实的实体性的生活是在国家、在科学等等中,否则就在对外界和对他自己所进行的斗争和劳动中,所以他只有从他的分解中争取同自身的独立统一,在家庭中他具有对这个统一的安静的直观,并过着感觉的主观的伦理生活。至于女子则在家庭中获得她的实体性的规定,她的伦理性的情绪就在于守家礼。 【第 166 节】附释 因此,一本非常推崇家礼的著作,即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说明家礼主要是妇女的法律;它是的感觉的主观的实体性的法律,即尚未完全达到现实的内部生活的法律;它是古代的神即冥国鬼神的法律;它是“永恒的法律,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法律是同公共的国家的法律相对立的。 *家礼因为抽离和想象而产生(见第163节附释)。家礼是女人的法律。 这种对立是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该剧本是用女性和男性把这种对立予以个别化。 *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看重家礼,而对男人在外面的伦理世界通常表现为不理解。当男人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国家、科学等等的时候,女人往往和男人产生对立。也就是家礼和更高的伦理目的经常发生冲突。 【第 166 节】补充(妇女的教养) 妇女当然可以教养得很好,但是她们天生不配研究较高深的科学、哲学和从事某些艺术创作,这些都要求一种普遍的东西。妇女可能是聪明伶俐,风趣盎然,仪态万方的,但是她们不能达到优美理想的境界。男女的区别正象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动物近乎男子的性格,而植物则近乎女子的性格,因为她们的舒展比较安静,且其舒展是以模糊的感觉上的一致为原则的。 如果妇女领导政府,国家将陷于危殆,因为她们不是按普遍物的要求而是按偶然的偏好和意见行事的。妇女——不知怎么回事——仿佛是通过表象的气氛而受到教育,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际生活而不是通过获得知识而受到教育的。至于男子则唯有通过思想上的成就和很多技术上的努力,才能达到他的地位。 *法哲学原理中最败笔的一处。在黑格尔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多女性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况且从他自己的理论中也推导不出这个环节,只能说黑格尔对女性有着一种深深的偏见。 【第 167 节】 婚姻本质上是一夫一妻制,因为置身在这个关系中并委身于这个关系的,乃是人格,是直接的排他的单一性。 *婚姻必须是一夫一妻制,因为人格具有排他性。 因此,只有从这种人格全心全意的相互委身中,才能产生婚姻关系的真理性和真挚性(实体性的主观形式)。 人格如果要达到在。他物中意识到他自己的权利,那就必须他物在这同一中是一个人即原子式的单一性,才有可能。 *首先得是个人,然后是两个个人的结合。 【第 167 节】附释 婚姻,也就是按本质说一夫一妻制,是任何一个共同体的伦理生活所依据的绝对原则之一。因此,婚姻制度被称为神的或英雄的建国事业中的环节之一。 *一夫一妻制才符合婚姻的本质规定。

【笔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家庭-婚姻:第164-167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