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在10000年前种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2-12-15 12:21 作者:霍格的人生导师  | 我要投稿

(约公元前1万年—约公元前4000年)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工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5000年),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快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友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随之,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利和军事权利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0万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当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

这时氏族共有财产,实行原始共产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考古上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昂昂溪遗址,林西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阶段。距今约有1.8万年。山顶洞人在体质方面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山顶洞人会磨制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在遗址中曾发现一根磨制骨针,在针的一端还挖有穿线的小孔。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饰物,这说明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发现的饰物有穿孔的兽牙,砾石,有经过磨制的鸟骨,石珠,这说明山顶洞人穿孔,磨制的技术还应用于装饰品上。在遗址种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做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说明山顶洞人已和外界有了交换关系。


早期原始农业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从攫取经济过度到生产经济,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早期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出现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最迟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种植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已种植稻。在长期的狩猎活动种,人们开始饲养一些比较温顺的动物,使之称为家畜。北方以饲养猪,狗,鸡为主,南方以饲养猪,狗,水牛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渔猎和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重要补充手段,渔猎工具和技术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农作物的食用及时炊器的需要促进制陶技术产生。人们开始用纺织物来改善自身的穿着。


河姆渡文化:

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亦6800年。生产工具有石斧、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工制作。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这证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这证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且越海东抵舟山群岛,年代大致是公元前5000—前3300年。普遍发现谷物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与茎叶相互混杂。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稻谷遗存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河姆渡稻谷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公元前5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当时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在一件方口陶钵上,刻有猪的纹样。反映当时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情形。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木作工艺也相当进步。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虽剥落较甚,仍微显光泽,经鉴定而知是生漆,遗址的第二层还发现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古老的遗存,据井内发现的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分析,推想并上当初还有类似井亭的建筑。


【黑陶方口猪纹钵】

【骨哨:河姆渡文化,狩猎工具,长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里边还可插入一根可以移动的肋骨,用以调节声调。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半坡村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其中一间可能是氏族酋长的居室或议事大厅。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有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造陶器、石器、骨器和纺织、木工等。陶器手制,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制黑色或红色旋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有的陶器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令人称这类陶器为彩陶。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社会是向阶级社会过度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男子居主导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与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这时,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取代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退居次要地位,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这时的婚姻向一夫一妻制过度。父系氏族社会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步被奴隶制所代替。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很多,主要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区域在仰韵文化以东,得名于山东泰安和宁阳交界处的大汶口遗址。该遗址发掘了133座墓葬,出土陶器1000多件,有1/3以上的墓葬用完整的猪头骨随葬,其早期陶器系手工制作,多为红陶,中期以后灰陶、黑陶增加,晚期则采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器物。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等都有殉猪现象,这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发达。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的中,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以及江苏淮北一带,距今6300年至4600年之间。其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其陶器制作普遍采用快轮,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泥质黑陶更具特色。当时制作工艺已专业化,能生产精美的玉质礼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成组玉器和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刻花玉斧子,都是典型器物。山东寿光县边线王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遗址,面积达5.7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中城堡之最。龙山文化的建筑普遍采用挖槽筑墙和原始夯筑技术,碰为长方形土台建筑,居室地面分层筑就。农业成为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的主要经济部门。渔猎经济的比重较仰韶显著下降。龙山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一些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新型农具,如半月形双孔石刀,有柄的石镰、蚌镰和双齿木耒等。这充分说明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准。龙山文化又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类型,以山东龙山文化最为典型。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广泛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得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得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得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基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得名于浙江杭州附近得良渚遗址,距今5000—4000年之间。良渚文化得稻作农业,竹木制品、养蚕、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发现了以琮、璧、钺为主得大量玉器。浙江余杭得反山和瑶山、江苏武进得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一些大型墓葬的墓主属于当时的显贵阶层。


裴李岗文化

199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豫北、豫南也有发现。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作精良,其中带锯齿刃石镰、长条形扁平的双弧刃石铲和鞋底形四足石磨盘(付磨棒)最为典型,也有打制的刮削器等。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均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有少量磨光或饰以篦点纹;典型的器形是三足钵和半月形双耳壶。当时已形成定居的聚落,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并以采集渔猎为辅。碳14法鉴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600—前4900年,可能是仰韶文化的先驱。


磁山文化

1976年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石器中的石镰不带锯齿刃,而且数量较少,石铲多呈扁平,石磨盘则呈柳叶形。骨器较多,有锥、铲、镞、网梭等。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泥质红陶较少,都是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其次为绳纹,也有篦点纹和个别的彩陶。农业发达,有一些窖穴里发现成堆的小米,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可能还饲养了家鸡。采集、渔猎也占很大比例。碳14法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与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同,文化性质也比较接近。


屈家岭文化

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故名。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纶和长颈圈足壶、高圈足豆为特征。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能种植粳稻,并饲养猪、狗等家畜,狩猎亦占相当重要地位。据碳14法三法测定,屈家岭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750—前2650年。

大溪文化

因1959年发掘的四川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鄂西、渝东山地丘陵地区、洞庭湖周围和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年代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营造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在居住面下往往铺有较厚的红烧土块垫层,有的房子墙外铺设红烧土渣、地面散水或有专门的檐廊,以适应南方炎热的多雨环境。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石器工具有磨制斧、锛、圭形凿和打制石锄等。陶器多呈红色,普遍以碳化稻壳末为羼和料,代表当时较高制陶工艺水平的产品是篦点戳印纹白陶和薄胎彩陶。流行璜、玦等玉装饰品。死者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随葬品除陶器、石器外,还有放置鱼和龟的,有的把整鱼规则地摆放在死者身上、口边或臂下,这些罕见的陪葬风俗与人们的现实经济活动和原始信仰有关。


红山文化

1935年首次发现于辽宁赤峰县红山,故名。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一带。生产工具中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陶器中有细泥的彩陶和带篦纹、划纹的粗陶。玉器有玉龟、兽形玉等。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也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狩猎。年代约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饲养牛、羊、猪、狗和鸡等家畜家禽,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制陶业相当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规模相当大,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基本上具备制陶、彩绘、烧窑等程序,并由专业工匠完成。制石、制骨、制玉、纺织、冶炼及木制品等原始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石器磨制技术,石、陶制作的纺轮、串珠等装饰品,在当时已比较普遍,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铜碎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制品。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情况,即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锻造技术

公元前2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人们已经认识了金属的性质并锻造和铸造出各种铜器。中国古代锻造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齐家文化时期冷锻工艺普遍应用,一些出土的刀、斧等铜器的铸范痕迹可做例证。1978年以前在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刀、凿、锥等红铜器和一些饰物均经过冷锻,锤击痕迹非常明显。人们可以利用单金属矿冶炼出红铜,也能利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出青铜,锻造工艺随着冶金业的发展得到推广,锻造技术不断提高。齐家文化朵马台出土的铜镜保存较好,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甘肃齐家坪还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铜器制品—斧,长13厘米,一端有长方孔,便于安柄。这些器物展示了齐家文化锻造工艺之精。齐家文化锻造工艺的生产,适应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各种金属工具和用于日常生活的铜器及饰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冶金与锻造工艺在齐家文化空前繁荣,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岩画

岩画是岩石上雕刻和绘制的图画,其创作时间最早约为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岩画分布很广,比较著名的有阴山岩画,云南边境的沧源岩画、新疆的呼图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以及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岩画多表现各种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反映原始的游牧生活。这些岩画从总体上放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经济、社会状况和人群组织形式。原始崇拜等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也通过这类岩画表现出来。表现村落、战争、舞蹈的岩画则体现了原始农业社会的生活状况。


陶器文化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形制变化往往反映文化的不同和发展。已由手工制陶发展到快轮制陶。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漆黑光亮、壁薄如蛋壳的高柄杯,反映了史前制陶术的最高水平,泥质陶主要用来制作致密度较高的一些器物,如碗、瓶、甑等。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多是细泥质的。尤其是黄河流域发明了高铝质白陶,长江流域发明了高铝质和高镁质两种类型的白陶,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白陶的国家。制陶术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知识、高温技术上,为制瓷术、冶金术的产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乎是当时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等彩陶的纹饰来看,那些流畅而又挺健的线条,长达周圈,没有能够蓄色的工具来进行描绘,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必定有陶工和画工的分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文化,为青铜时代的来临,准备好了造型的场所。


原始农业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技术有较大的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能满足自己的最低需求外,还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从而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专门的手工业的发展。


原始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冶铜、块轮制陶和镶嵌技术,同时改进了制玉和牙雕技术,手工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父权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生产。掠夺战争的频繁,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剩余产品的出现,则是私有制生产的前提。

阶级出现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财产私有从占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牧畜等开始,继而占有奴隶和房屋。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原来的血亲复仇演变成了为获得财产而进行掠夺的战争,出于防御和作战需求,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和宗教的首领。他们对内保护贵族和本氏族的利益,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在频繁的战争中,一些首领变成了世袭贵族。


部落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在原始社会里,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了部落。在这个阶段,区域划分、宗教、行政事务已开始萌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活动地域,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相同的方言。从一开始部落便形成了跨氏族的调解、管理机制,并渐渐在氏族大会之上形成单独的部落大会、氏族酋长议事会和首领掌权机构,甚至出现部落所拥有的财产,如公共活动用地等。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组织所形成的最高形式,通常由若干有亲属联系,操共同方言、居住地相邻的部落组成,存在于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往往是战争的产物。为了共同防御外敌和对外侵夺,具有相同利益的部落便结合为一个更大的组织,订立各加盟部落必须遵守的章程,主要是统一军事行动的某些规则。入盟部落对内仍享有自主权,在联盟内部地位平等,重大决定必须通过各部落酋长组成的联盟议事会做出。但并不是所有氏族部落都能发展到这一阶段。


青铜时代

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一个时代,它的特征是出现了以红铜和锡为原料冶制合金的铸造技术。青铜器的出现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世界各地都有青铜时代,历史上较早进入青铜时代并产生了文字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欧洲大部分、中亚、西伯利亚进入到这一时代还没有产生文字。美洲、大洋洲、非洲部分地区基本上没有青铜器时代,它们由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出现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艺源远流长,即使是在铁器已经普遍使用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在各地仍广泛地使用着。

【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在10000年前种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